2019 透过热词看教育
2019 透过热词看教育
光明日报 2019-12-31
晨雾 / 转帖
编者按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对教育工作者关怀关心,社会各界对教育持续关注。日前,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携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在10亿字词语料技术抓取基础上,遴选出“2019年度教育热词”。回顾2019,让我们用“十大热词”串联教育印记,透过热词,一起品读2019年教育的发展变化。
热词【最美高校辅导员】
2019年,教育部从历届在岗辅导员年度人物中,遴选出10位高校辅导员,首次纳入“最美人物”系列,树立起新时代辅导员的学习榜样。3月18日,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出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9月10日,第35个教师节之际,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会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向全国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
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美誉度
作者:杨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高校中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互动最频繁的教师群体。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大批深受学生真心信赖喜爱、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优秀的最美辅导员不断涌现。最美辅导员,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担当之美,体现了陪伴相随、深耕细作的奉献之美。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可度与社会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既体现了这一群体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又是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辅导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在走进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等方面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努力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更好彰显职业美誉度和人生价值。
热词【人民教育家】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夕,国家领导人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开启尊师重教新篇章
作者:曹永国(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以国家的名义,颁授“国家荣誉称号”于优秀教育工作者之杰出代表,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首次,是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新时代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颁授,开启了新时代尊师重教的新篇章。首先,人民教育家是国家荣誉,会大力推进全社会形成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使年轻的优秀学子想做教师、热爱教师,使广大教师以做教师为荣、安于为师、乐于为师。其次,人民教育家是教师楷模,会对教师自我成长有巨大的引领作用和示范力量。人民教育家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正直品德、良师风范、专业素质和教师境界等都会激励和感召广大教育工作者,使之向大师看齐,向人民教育家学习,激发教师身上最优秀的品性。第三,人民教育家是风向标,会触动教师心灵,使之全身心投身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作为生命志业,视为自我价值的实现。第四,人民教育家是发动机,会推动关于教师荣誉制度方面相关政策的研究、制订、实施和完善。
热词【义务教育改革】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进行部署。
义务教育改革进入关键领域
作者:罗祖兵(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2019年,义务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微观领域和关键领域。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若缺少课堂教学改革的支撑,必将难以落地。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最主要的工作,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众多教育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就是因为没有重视课堂教学改革。
针对义务教育领域片面重视分数的现象,《意见》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既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又要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等。
热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2018年,“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出台,其中包括对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划定了教师的基本底线,树立了新时代师德师风。2019年,教育部持续加大违反教师职业行为查处力度,公开曝光多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桑国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筑牢师德防线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确立师德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准则》出台一年来,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地位提升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准则》是师德师风自我检验的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准则》有利于教师对标对表,有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而言,在《准则》的引领下,教师队伍正在展现一个全新风貌。《准则》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对于学校教育发展而言,在《准则》的引领下,师德师风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满意度也会越来越高。
热词【教师减负】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抽调中小学教师等事宜,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为教师减负让教育焕发应有生机
作者:董新良(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督学)
一年来,许多省、市出台相应的减负措施,实施教师减负专项行动。如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减轻教师无关培训负担;山西省共减少不必要检查、考核、评比项目200余项;浙江省印发《关于规范中小学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每学期选择进校园活动不超过5项。教师减负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负担重问题成因复杂,直接原因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机制还未建立健全,引发无关性社会事务进校园、教师考评不合理等屡屡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对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理解认识不到位。展望未来,对教师减负,还需要统筹施治、对症下药、持续发力。
一是根除漠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育人特性的思想认识根源,让学校回归育人本位,让教育焕发应有的生机。二是综合施治,教育系统内外共同发力,进一步破除干扰学校教育工作、影响教育教学的制度性障碍和人为因素,建立良好的教育治理生态,让校长专心治校、教师静心从教。三是对症下药,减负与“加压”并举。既要减轻教师较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也要对工作懈怠、业务不精的教师适当加压,对无心治学、师德师风不良的教师从严处理。
热词【治理校闹】
2019年8月,教育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要求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依法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及时处置、依法打击“校闹”行为,维护学校安宁的教学环境。
用法律手段让校园回归宁静
作者:陈如平(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校闹”是由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引发的家长在校园聚众闹事问题,多采取堵校门口、拉条幅等方式,甚至出现了专业的校闹组织,帮人组织“全班人马、全部道具”到学校闹事,花样百出、各逞其能,有甚者还出现明显的暴力倾向,给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了很大影响。“校闹”不仅严重侵害了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挑战了法律底线,也影响了社会稳定,成为教育部门普遍面临的难点和痛点。
可以说,“校闹”问题比较复杂,现实处置中需要面对各方利益。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同时学校也要做好风险防控,加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通过保险等各种机制分担安全风险。此次《意见》借鉴治理“医闹”的做法,从加强预防、减少事故、完善程序、处理纠纷到严格执法、依法惩治,再到多部门合作,构建了共治格局的完整治理体系,为依法治理“校闹”提供了政策框架。但从根本上说,教育部门务必加快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推动《学校安全条例》制定工作,运用法律的方式手段,让校园回归宁静。
热词【双师型教师】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找准职教综合改革有力落脚点
作者:葛志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推动双师型教师不断扩大规模、提升素质、优化结构,是落实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的有力落脚点,意味着以往职业院校在“黑板上种田”的时代将彻底终结。新时代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聚焦难题和“短板”,从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细化具体行动,打出一系列惠师利师强师“组合拳”,为提高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我国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与体系建设,不单要从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做起,还要针对一些多年来未解决的困扰甚至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核心性问题进行突破,如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形象改观和地位提升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校热企冷”的现象破冰终结问题等等。可喜的是,2019年底,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正式落地,便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先手棋”,将强力带动全国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
热词【双万计划】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计划2019至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作者:吴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教育部启动实施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旨在通过一流专业遴选和建设工作,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建设原则是面向各类高校、全部专业,突出示范领跑,分中央、地方高校两“赛道”建设,分认定、认证“两步走”实施。
2019年,全国共有1059所高校、9483个专业点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覆盖85%的本科高校,实现了省域、学科门类、专业类“三个全覆盖”。经高校主管部门审核、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投票,教育部认定了本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确定了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专业点体现了各高校特色优势,具有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选出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医学工程、儿科学等一批国家战略及民生发展急需专业,反映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初步成果。
热词【“教育惩戒”】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指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育人为本、合法合规、过罚适当、保障安全的原则;并根据学生违规违纪行为采取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惩戒行为。
让教育惩戒由模棱两可走向明确
作者:张茂聪(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惩戒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关涉方面的多元性,这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管理领域核心话题。我国现行立法中缺乏明确的“教育惩戒”概念和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意见稿》在对教育惩戒进行概念厘定基础上,还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由此,教师是否需要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由模棱两可和争议不绝走向了明确。
还惩戒权于教师,就是归还教师以应有的尊严。正所谓,“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师尊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育惩戒方面的自主度。从教育管理现实境况看,如若教师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势必造成学生管理手段的弱化,进而波及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教育惩戒需要明确边界,出台细化的可操作举措。进行教育惩戒的难点和痛点在于,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缺乏权威的可操作细则,很容易逾越“雷池”。可喜的是,这份《意见稿》中明确细分了教育惩戒的程度以及相应的惩戒举措。无疑,这种法规界定层面的尝试告别了“老师们批评教育学生时拿捏不准的处境”,也恰恰为突破教育惩戒在实践落实的诸多困境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办法。
热词【陪餐制】
2019年3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提出,从4月1日起,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
落实“陪餐制”实现“一石二鸟”
作者:周晔(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小学、幼儿园落实“陪餐制”,直接目的是保证校园食品安全。校园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现实中,一些学校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学校作风不实,学校相关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的问题。落实“陪餐制”,是做实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师生用餐安全的有力抓手,也是回应社会关切的政策举措。
陪餐需要学校负责人的自律和高度的责任意识,陪餐过程是生活化的责任教育的重要契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筑牢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实现教学之间、家校之间顺畅沟通,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本版文字由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陈鹏采访整理)
信息来源:2019-12-31 《光明日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