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更多青年志愿者会随身带着这本随笔
《至爱》这部作品,完全是追帖子得来的。正因为《中国青年作家报》邀约徐庆群女士写专栏随笔,才让我有机会通过互联网一篇篇跟读下来,继而给了我选题策划的灵感。
2019年3月,我正好与一位年轻作者聊到了青年志愿者的话题,觉得非常好。出差回来后,我做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网络爬虫,把自己对志愿者题材的感受、判断和选题计划趁热整理出来。与此同时,经过辗转打听,我找到了一位非常合适的作者的联系方式。虽然与她从未谋面,但我依然赶往北京。天知道,在偌大的北京城,我是如何找她的。也是预料之中,我没有见到她。万幸的是,我加上了她的微信,那趟行程总算有所得。现在想来,正是对于志愿精神的深入理解以及积极倡导,才让我在人潮涌动的北京城找到了她——《至爱》一书的作者徐庆群女士。
这么多年来,让我走近的作家,身上都会有独特的品格吸引我吧。大多数时候,我能从文字里,从言行举止中,看到他们身上闪耀着的光芒。我喜欢作家的赤诚、坦荡和热情,尤其是对于某种事业的执着勇气,比如徐庆群女士对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全情投入。身为编辑,我的唯一职责,就是找到这些发着光的创作者,把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作品推广开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催发更有力量的思想和行动。
《至爱》一书,最初打动我且最终影响我的,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然而,我还是愿意尝试着说一说。
这本书中多直言,多良言,多创见。比如,书中提出了“志愿文学”这一概念。徐庆群女士结合她二十年的“志愿文学”创作经历,逐篇进行漫谈,对“志愿文学”的品质、内涵、创作的特殊性以及对于创作者的素养,提出真挚的建议和倡导,并号召大家用“志愿文学”讲好中国青年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和中国青年、中国人的故事。书中这样说:“让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真正‘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靠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学的引领。让每个青春的土地上都盛开一朵‘志愿文学’之花,那么中国青少年才有可能‘矞矞皇皇,有作其芒’。”
我觉得,与其说我选择了徐庆群女士,还不如说志愿精神召唤了我。从这位作家身上,我看到了她对志愿事业的深切感受和无悔追求。她曾说:“如果没有志愿服务,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我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难题,是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支撑着我,让我超越困境、超脱世俗,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和幸福。志愿精神已经成为我人格中最强大的部分。”近几年,通过不断了解、深入各种志愿服务机构、公益组织,在全国为各种人群如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志愿者等群体分享志愿精神,她深深地感到:志愿精神对成人来讲已经有些晚了,因为成年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再做志愿服务可能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难免打上功利的烙印,目的不够纯粹,那么目标可能偏颇。而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植入志愿精神,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实现完美的道德教育,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方式。
我当然完全赞同她的看法。当前志愿精神的培育,确实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我本身关注主题出版,所以更能体会到徐庆群女士这么说的深意。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引导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现在,我们一直在谈作家的在场意识,也在讨论作家如何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我觉得青年志愿者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作品,一定流露着真情实感,也必定是从生活的土壤里生发出来的。这样的作品,为什么不大力出版?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不予以支持?2020年,为了更好地汇聚思想的光亮,我策划了一个新系列——向日葵文库,寓意为“追寻阳光,向往光明”,《至爱》就是打头阵的第一本。接下来,我希望,有更多反映志愿者形象的故事汇聚于此,将这个文库打造成为真实记录志愿者的足迹和心声、真实描述当代中国优秀青年故事的一方阵地。
写到这里,我还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每次与作家的合作,对编辑来讲,都是极为重要而关键的。我虽然对作品的甄选有各种考量,但终归还是只有一条最管用,那就是:作家的思想和文字,是不是让我觉得哪怕耽搁一刻都不行,需要马上尽快安排出版。
是的,《至爱》让我从心底里生发出这种紧迫感,不为别的,就为了毕业季来临的时候,当一批年轻人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时,或许随身带的这本随笔可以宽慰和激励他们,在艰苦的服务中拿起笔,写下青年志愿者的故事,写下青年中国的故事。如此一想,我顿时觉得:为这本书所付出的心力确实值得,而且还需要快马加鞭做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