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坎坷求学路:三度辍学,一所小学终生难忘,一次家访改变一生

  陈云是公认的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尤其擅长经济工作,给世人留下“国有难事念陈云 ”的佳话,他还被被邓小平称为“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

  

  陈云

  陈云一直称自己是小学生,因为他接受的正规教育只到高小(民国高小一般指5-6年级),在填写自己档案的时候,陈云在学历一栏实事求是地写着——高小毕业(1935-1936曾经苏联莫斯科列宁学校进修一年)。

  但就是这样读小学的机会,对于四岁时就父母双亡、家境极度贫寒的陈云而言也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他曾经三度辍学,三次复学,如果没有遇到酒馆里的贵客,没有小学老师的那次毕业家访,陈云的人生轨迹就可能完全不同。

  为什么陈云求学之路会那么艰难?那位贵客伯乐,还有那位家访老师都是谁呢?今天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们,了解陈云的坎坷求学路。

  陈云,也叫廖陈云,为什么有这个名字呢?这就要从他辛酸苦难的童年生活说起了。陈云出生在上海青浦练塘镇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1905年6月13日清晨,陈云出生在父母从一位米行老板家租来的陋室中。陈云的母亲生了他之后就患上了疯病,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陈云父母先后去世,四岁的陈云和姐姐陈星相依为命。父母给他们姐弟俩留了三样家具——床、凳子、桌子和几十元的债务,还有那留在幼小心灵里母亲临走时的悲伤。父亲留给他的印象极少,以至于在后来写自传时,除了姓氏,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父亲的名字。

  

  陈云旧居(陈云舅舅家)

  两个父母双亡的孩子怎么办呢?四岁的陈云和八岁的姐姐陈星,被外婆带到了舅舅家,舅舅廖文光以裁缝为生,婚后多年没有子嗣。1911年,陈云的外婆临终前托孤给廖文光,并要廖文光将陈云视如己出,立为子嗣。

  从此陈云就成为了舅舅廖文光的养子,也就有了廖陈云这个名字。廖陈云的名字代表着陈云困苦的童年过往,也饱含着他和舅父一家深深的情感。日后,陈云将自己挣到的工资贴补给舅父一家,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把舅母接到北京共同居住,给她养老送终(舅父在30年代末过世)。

  

  陈云与姐姐陈星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舅父母对陈云十分关爱,力所能及为陈云创造学习条件。陈云先后在同村的私塾、贻善小学、县城的商业职校上学,求学的过程非常艰辛,断断续续。但是每一次的学习机会他都非常珍惜,表现出热爱学习、专注投入、自制自律的学习精神。

  八岁时陈云到镇上的私塾上学,塾师是刘敏安。在刘先生这里,学了《三字经》《百家姓》,学做人的道理。幼小的陈云得到了最早的知识启蒙,也从学习当中得到了快乐,并表现出了在学习方面的优秀品质和天赋,学习刻苦勤奋,记忆力强,接受能力强,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业。刘先生每天教孩子们写毛笔字,陈云的书法功底也是在这里打下的。

  

  陈云手迹

  难得的是,陈云还和老师的儿子刘国桢成为了好友,在革命生涯中,有一次遇到危险时,曾在刘国桢家躲了一夜,化险为夷。

  1914年,9岁的陈云进入贻善小学读书。两年后因家境困难辍学。1917年夏天,陈云第一次离开练塘小镇进了县城,按照舅父的安排,来到了青浦县乙种商业学校学习珠算和记账,为将来生计做打算。因为家庭经济难以为继,陈云在这个学校也仅仅学了一个多月,又辍学了。在这里陈云如饥似渴地学习,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珠算和记账,足见陈云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和超强的学习能力。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舅父的裁缝生意日渐萧条,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陈云的舅父为了维持生计,转行开了一家小酒馆,懂事的陈云在闲暇之余就帮舅父母打下手、干家务,学习时间对陈云来说非常宝贵。根据陈云的邻居孙福宝、钱家福回忆,陈云学习非常勤奋,不贪玩,很自制,喊他去玩,只玩十来分钟就回家学习了,而且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去陈云舅父的店里经常能看到他读书写字,听到朗朗的书声。

  尽管学习的经历很坎坷,学习的历程断断续续,但陈云总是会抓住所有的机会学习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舅父家附近长春园书场、隐真道院都成为了少年陈云学习的“好学校”。

  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书场老板就派人走街串巷宣传当天的演出安排。陈云也被吸引到了书场,并喜欢上了听评弹。但当时进场听书是需要付费的,要付3个铜板买一根竹筹,囊中羞涩的他,效仿“凿壁借光”的典故,上演一出“戤壁书”,站在书台对面墙角边老远地听先生说书,直到晚年陈云对此记忆犹新。

  

  长春园书场(长春园评弹)

  一遍遍的听,从评弹中不仅增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艺人的娓娓道白和丝弦弹唱抚慰沁润着他幼小的心灵,评弹成了陈云一生的爱好。现在上海陈云故居门前,立着一个长春园书场的指示牌,人们可以顺着指示牌来到书场,穿越时空,再听一场评弹,感受下陈云一生挚爱评弹之优雅和韵味。

  还有一个地方,也是陈云童年时常去的地方,那就是练塘镇上的隐真道院。陈云怎么会喜欢去这个地方呢?原来吸引他的是这里的乐声。去的多了,陈云和道院的万隆泰院长成为了好朋友,万隆泰还教陈云学会了两样乐器——笛子、胡琴。

  练塘虽然是一个小镇,但水陆交通便利,镇中心的河流是黄浦江的重要支流,来往船只多,商业颇盛。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商而优则教,1889年镇人捐资创建颜安书院,取“颜子安贫乐道”之意。

  辛亥革命后有一位大知识分子杜枢(字衡伯),学识渊博,又颇有兼济天下之心志,1912年被请来担任练塘公立颜安国民小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杜衡伯身正为范,严于律己,治校严格,办学理念先进,适应时代要求,废读经书,开办实用的珠算、手工等科目,以“勤诚”为校训,“颜安”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学校,四乡学子负笈来学。

  商业学校辍学后,陈云就一直在舅父家的小酒馆帮忙,小酒馆里来来往往的客人,年幼的陈云听着天南海北的故事,了解外面的世界。杜衡伯是酒店的常客,敏于发现的杜校长,通过与这位“小伙计”的接触,发现陈云是可造之材,只在店里跑堂打杂实在可惜,就免费保荐陈云去颜安小学上学。得到上天的眷顾和贵客的帮助,陈云这个“小伙计”在1917的深秋得以重返校园。

  杜衡伯担任校长期间,请来了很多受到新思想影响的新派教师,大刀阔步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了现代化的体育课,在学生中建立了“童子军”,开展“仁智勇”教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担当精神。这样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到了特殊的时候就发挥出作用了,尤其是那个国土不断沦丧的动荡时代。颜安小学称得上是孕育青浦早期革命者的摇篮。这所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小镇上的小学校,走出了像陈云这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培养了许多能人志士,如淞沪抗战战地服务团第一任团长袁文彬,小蒸、枫泾暴动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吴志喜等一批革命志士。真可谓是成绩斐然,桃李芬芳,人才辈出。

  颜安小学成为陈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此后他在这里,完整了读了两年学,成为他一生当中难得的专注学习的时光。对于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陈云自然是加倍珍惜。在颜安就学期间,他学习异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老师——班主任张行恭。

  

  张行恭

  张行恭是上海松江人,不仅文学造诣深,而且思想进步,深受新文化新思潮影响。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爆发,很快消息传到上海,青浦学界也行动起来了,5月9日,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5月11日,青浦县教育局发动全县停课。张行恭带领陈云和其他学生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当中去。陈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救国十人团”“救国储金会”,号召同学们省下自己的零用钱,用来买纸张、做旗子、印刷传单,并在镇上各个场所进行演讲,表演短剧《叶名琛》,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当时的陈云非常投入,有一次在茶馆演讲时,激情满怀,把茶壶都掀翻了。这些难忘的情景,几十年后陈云还记忆犹新,1939年陈云在《中国青年》上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文章时,回忆了这段激昂的岁月。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陈云内心对于国家大事的思考变深刻了,也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深深地埋了一颗种子。

  张行恭改变陈云的人生,不仅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带动大家参与五四运动,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爱国进步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他给了陈云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陈云从颜安小学毕业后,张行恭老师有一次到陈云家中家访,也就是这次家访改变了陈云的人生轨迹。

  陈云毕业后再一次遇到了困难,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尽管陈云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现实摆在他面前,家庭情况不允许他继续学业,他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在家帮做家务。而当时陈云的其他同学,一个个都走出了练塘,有的到高一级的中学继续学习,有的踏上了工作岗位,令他羡慕不已。

  就这样一直在家里耗下去,沦为一介草夫吗?就在陈云一筹莫展之际,张行恭老师成为了陈云的救星。热心敬业的张老师休完暑假,走访了毕业生家庭,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陈云既没升学,也没就业。

  张行恭老师在《关于陈云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独其最优秀的廖陈云同学,株守在家。”“假使一直待在家里,就误了他的前途。”

  了解到陈云家中的实际困难之后,决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这位最优秀的同学。张老师自己也并不宽裕,所以不能提供学费上的资助,就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想办法帮助陈云就业。如果对陈云的人生履历有所了解,一定知道陈云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商务印书馆”。

  张老师是一位真正把学生的事放在心上的好老师,从陈云家回来的当天,就写信给了自己在上海的二弟张子宏,张子宏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文具柜、仪器柜的主任。一个月后,张子宏复信,通知陈云前去上海应聘。张行恭高兴地通知陈云,并亲自带领陈云前往商务印书馆。

  凭借着张老师的推荐,陈云顺利入职商务印书馆,也开起了崭新的人生篇章。他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七年,不仅增长了才干,成为修钢笔的能手,还接受了“五卅运动”的洗礼。他参与、领导工人运动,接触到了共产党的组织、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期间,他发表了多篇工人运动的文章。1925年,陈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名懵懂少年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启了革命的一生,开始了职业革命的生涯。

  陈云两岁丧父,1936年陈云写自传时,他记不起父亲的名字“我父亲姓陈,叫什么名字,现在也想不起来了。后来舅父要我做儿子了,根本就不对我说父亲的情形了。”然而有一个日子,陈云写自传时却记得清清楚楚——农历一九一九年十月初七(阳历1919年12月8日),为什么陈云对这个日子印象那么深,铭记于心呢?因为这一天,正是陈云离开练塘镇,前往商务印书馆的那一天,这次出发是新征程的开始,这一天对陈云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天。

  

  颜安小学(陈云题写校名)

  这一天铭刻在陈云的记忆深处,也同样意味着陈云对于颜安小学深深的眷恋和感谢,对有知遇之恩的杜衡伯校长,对改变人生命运的张行恭、张子宏兄弟,真诚的感谢。

  1936年,陈云和40多位毕业于颜安小学的同学集资在校园内建造“杜校长衡伯先生纪念塔”,怀念治校16年,成绩斐然的好校长。1955年,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回到家乡,第一站就是回到母校颜安小学。1986年9月,陈云同志为母校题写校名“颜安小学”。

  

  杜衡伯纪念塔

  颜安小学校址从光绪十五年沿用至今(现练塘镇下塘街16号),是上海青浦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小学,因为走出了包括陈云在内的诸多优秀学子,2001年起成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南面就是陈云求学时的老教室,激励着一代代颜安学子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发愤学习,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

  对于张行恭老师和张子宏师傅,陈云永远铭记他们的举荐和帮助。他多次找机会探望张氏兄弟,表达谢意,“我衷心感谢你和子宏先生,因为你们帮助我离开练塘镇,进入商务,在那里使我有可能走向革命的方向。”“没有你先生,就没有我今天。”

  陈云同志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尝艰辛,他坎坷的求学之路和伟大光辉的一生告诉世人,出身决定不了一切,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胸怀梦想,心存感恩,勇往直前,绝不轻言放弃,自助者天助之,有志者事竟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