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听说聪明的脑袋都是玩出来的!
说到素质教育,咱们国内的爸爸妈妈应该比较熟悉。
不过,这几年,比素质教育更火的一个概念是——STEAM教育。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
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
只有跨学科交互,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学习、理解性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儿童的创新技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建造过程中,不但需要科学技术,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产品功能,还需要好看的外观,也就是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才能。
可以说,未来20年,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STEAM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所以,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STEAM已经是教育的风向标,从学校到家庭都非常重视。
在咱们国内,教育部也已经在文件中明确提倡学校开始STEAM教育。
这也就意味着,STEAM教育将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将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近日由哈佛大学一项实验证明:玩要是孩子的天性,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练就孩子除了智商和情商之外的一玩商。所以家长不应一味压抑孩子玩的欲望,而应该上他们适当地玩、科学地玩,让玩发展成你独特的教育方式!
玩耍: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渐渐长大了,学习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最近成绩有点下滑,孩子也变得不爱学习了,整天只想着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疯玩。”我的一名同事普和我抱怨。不难想象,中国大多数家庭衡量孩子进步的标准,就是他是否愿意主动学习,在大多数家长看来,“玩” 对孩子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
其实,孩子在书房待的时间多少并不能决定学习成绩的高低。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件智力和情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事情,学习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孩子玩要的时间不足,情绪和智力都会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势必弓起学习成绩的下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 理解能力弱等学习障碍。我们经常听老师这样评价:”你家孩子挺聪明的, 但就是不好好学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玩的同时,更好的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
来自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教授托尼瓦格纳指出,玩耍才是对学习的真正激励。他认为:孩子学习的真正激励,主要来自内心的激动。这需要理解三个因素:玩耍、激情、信念。玩耍是一种基于探索的学习,它可以导致年轻人产生激情并孜孜以求,并将激情转化为更为深层的信念。即通过玩要将好奇心、兴趣变成激情,并成为一种信念和目标。因此,有意义的玩耍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
玩耍: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玩积木、堆雪人、躲猫猫、拼图……这些游戏都很益智,孩子也喜欢玩。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双手的灵巧性受到锻炼,四肢运动与大脑思维有效连接,从而开发孩子大脑最富创造性的区域。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发现,富有创造力的孩子都具备这些特征:凡事都喜欢追问为什么、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变化多、反应迅速、不受已知信息的限制。
在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可以创造一个神奇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成为任何人并且无所不能。他可以安全平缓的释放自己的情绪,逐渐学会承受和面对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感受。
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通过角色扮演,他可能会装成一个医生去缝合伤口、扮演一个猎人去捕获一头狮子、扮演一个运动员去赢得一场比赛,在游戏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不仅如此,在玩耍中孩子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在玩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他们可以交换玩具,相互交谈。他们学着去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通过谈判和妥协解决冲突。这在无形中为孩子的社会交往做好了最初的铺垫。
从小针对性培养,激发孩子玩的本能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我们需要用不同色彩和材质的玩具刺激他们的感官。孩子从小就善于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去观察、去聆听、去吮吸、去触摸周围的一切微小事物。所以,家长可以准备不同色彩和材质的玩具,让孩子参与互动,刺激他们的不同感官!宝宝的潜力不可小觑~
对于1——2岁的宝宝而言,基本上只要醒着的时间,宝宝就都在动,这个时候动手的游戏不能停,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地玩要,发掘他们良好的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性。比如积木版“打地鼠”,让孩子活泼的个性因子开始萌芽!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开始对数字感兴趣。这时,家长要开发动脑游戏,培养孩子勤思考的习惯。亲子角色扮演的游戏非常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扮演顾客,孩子做收银员,帮助孩子提高语言沟通能力,有助于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他们此阶段参加活动的想法十分强烈,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安静的小游戏, 与孩子一起合作完成拼图游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和精细运动技能。通过团队游戏的考验,孩子细心对待游戏的同时也学会了耐心对待其他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