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抗原试剂盒入局者增多,行业马太效应或加剧

  近日,广州对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需求大增,不少药店出现缺货、断货的情况,甚至有小区居民开始接力团购抗原试剂盒。12月5日走访线下市场了解到,目前线下药店抗原检测试剂盒依然紧俏,多家药店需要等待到货。

  12月5日开盘,新冠抗原检测板块异动下跌。截至当日收盘,抗原检测板块下跌2.08%。仅盛通股份涨停,毅昌科技跌停,另有9只概念股跌幅超过5%。业内认为,当前新冠检测产品已经有诸多入局者,试剂端价格的调降将增强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带来的比较优势,行业或将马太效应加剧。

  WechatIMG6541.jpeg

  多家线下药店仍有断货现象

  “每次一到货,用不了两个小时就卖光了,上一次到货的10盒20人份的新冠抗原检测盒还是我们去其他分店协调过来的。”白云区一家海王星辰的店员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何时有货,要看明天下午进货的情况。

  “周末刚到了一箱,现在已经卖完了,店内暂时没货。如果要买得等到周二的下午,我们可能会到一批货。”12月5日,白云区一家金康药房的店员告诉记者,药店每周二、周五到一次货,目前只有5人份的明德生物,线下门店售价49.8元。

  面对市场需求激增,企业如何做好保供应?本地新冠抗原试剂盒生产商万孚生物在11月23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在产能供应方面,大家尽可放心,公司具备短期内的这种产能弹性和速度交付能力。”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超30款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其中,12月2日,国家药监局刚刚批准了江苏美克医学技术有限公司的一款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从已经批准上市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产品来看,主要有胶体金法、乳胶法、荧光免疫层析法三类,品牌包括万孚生物、热景生物、明德生物、博奥赛斯生物等众多品牌。

  新冠抗原检测板块全线走低

  12月5日开盘,新冠抗原检测板块异动下跌。其中,毅昌科技一度触及跌停,易瑞生物、泰林生物、安旭生物、迪安诊断等多股跌超5%。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当日收盘,抗原检测板块下跌2.08%。个股方面,仅盛通股份涨停,毅昌科技跌停。除此之外,明德生物、安旭生物、泰林生物、热景生物、东方生物、迪安诊断、谱尼测试等9只概念股跌幅超过5%。

  记者注意到,当前“新冠抗原检测”仍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包含关键字“抗原”的相关问答等就达2637条。相关概念企业近期也密集发布公告或回应抗原产品供应、销售及使用情况。

  12月2日,华大基因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网友询问称,公司荧光法抗原使用场景有哪些?华大基因表示,目前抗原检测产品适用人群包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11月19日,热景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HotgenTM COVID-19 Antigen Home Test产品已于近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FDA”)对新冠抗原家用自测检测试剂的紧急使用权。该产品用于体外快速定性检测人前鼻拭子样本中的SARS-CoV-2核衣壳蛋白抗原。

  业绩增速放缓,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

  从业绩来看,前两年,新冠抗原检测概念股业绩增速较快。有机构统计,新冠检测概念股总共72只。2020-2021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高达100%以上的公司就有21家。东方生物、达安基因、明德生物、诺唯赞等公司在2019-2021的两年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也在300%以上。

  然而,从相关概念股最新发布的三季报可以看出,许多公司业绩已经出现了下滑。如热景生物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0.72%和25.39%。对于前三季度营收大幅下滑,热景生物表示,主要系试剂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售单价显著降低所致,营收同比下滑进一步影响了归母净利润降低。

  又如华大基因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12.38%和47.16%。华大基因表示,因全球防疫政策变化,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总体收入较2021年同期基数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许多新冠抗原概念股实现收入大增背后,实则是海外销售收入的增长。热景生物在公司11月23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公司前三季度抗原收入以海外为主,海外销售区域以欧洲为主,包括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20多个欧洲国家及地区;其他还包括还有亚洲、南美、非洲等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

  业内认为,当前新冠检测产品已经有诸多入局者,为配合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工作,降低社会成本,多地已先后进行了幅度不等的新冠检测产品价格下调。浙商证券研报认为,对于试剂企业来说,试剂端价格的调降将增强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带来的比较优势,行业或将马太效应加剧,市场向头部集中。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赵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