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牧区幼儿入园年龄偏大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正式教育前的准备学习阶段,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学习的第一环境场所。当前,学前教育在全国逐步普及,幼儿园的开办从城镇发展到农村、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西藏农牧区学前教育在其发展上步入了新的历程。近几年来,随着西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农牧区基层学前教育受到大力扶持和关注。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各级相关教育部门针对农牧区幼儿园教育现状,着力宣传学前教育工作,争取将西藏农牧区学前教育全面普及,让偏远牧区的幼儿从小接受教育。自2011年西藏全面实现“两基”攻坚后,教体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办藏汉双语学前班和双语幼儿园。自此,基层偏远牧区无幼儿园现象得到基本解决,牧区儿童免费接受学前教育在西藏教育史上又创辉煌。

  一、农牧区幼儿入园年龄偏大的原因

  “三包”教育政策是国家专门针对西藏出台的一项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自1985年起,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

  家长的选择。西藏北部地区海拔高、风沙大,气候恶劣,当地居民多以放牧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适龄儿童应接受教育的意识淡薄。由于在农牧区举办幼儿园起步较晚,牧民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认知很少,家中的孩子都是在年满7岁后直接送入小学接受教育,且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意识薄弱, “三包”政策推行后,牧区幼儿5-6岁才上幼儿园或进入学前班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据了解,牧区家长普遍认为,孩子4岁以后上幼儿园较为合适,年龄太小入园不放心。于是大多数家长就选择5岁时送孩子入园,有一些较为偏远村子的家长,甚至选择6岁才送孩子入园接受学前教育。

  幼儿园的招生规定。我(注:指笔者王琳)曾工作的嘉黎县林堤乡小学附设幼儿园(学前班)招生,都是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进行。考虑到牧区幼儿园入园现状,招生工作中便有一项“幼儿入园年龄限制”的规定:需满5周岁或以上,7周岁以下儿童才可报名入园。于是,进幼儿园里生活的都是大龄儿童。当时,牧区基层幼儿园或学前班,考虑到幼儿家庭原因和入园管理情况,招生年龄普遍在5到6岁。

  环境因素的制约。由于西藏个别地区气候恶劣,平均海波在4500米,而一些乡镇的气候更为恶劣,海拔更高,一些偏远村庄的孩子上学需要走很长的路,家长都是骑摩托车送孩子,冬天下大雪后道路被封,易造成孩子无法按时到校,或者因为吹了冷风而生病的情况。因此,牧区家长都会在孩子大一些后再送入学校,让孩子接受教育。

  二、 大龄儿童入园的利弊分析

  (一)大龄入园的好处。

  在农牧区基层办园以来,入园儿童在与同伴交流、学习汉语表达、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形成了良好局面。就我所工作的林堤乡小学幼儿双语班而言,平均入园年龄在5.5周岁,这个时期入园的幼儿自我意识、行为标准、内心愿望与习惯都是模糊而易改变的。而牧区幼儿入园年龄偏大,与3岁入园的幼儿相比在各方面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转变。我对本校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过观察分析,刚入园的幼儿自我意识强烈,喜欢独自“霸占”属于大家的东西,不愿服从集体分配,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教师的指导后,这种现象会明显改善。与年龄较小的幼儿相比,孩子们更愿意与大家一同合作、共同游戏。这说明大龄幼儿的意识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成以集体为中心,乐意与大家共同分享。

  幼儿表达意识逐渐形成。受西藏民族文化的影响,藏语通常是农牧区基层群众的首选。幼儿在入园前接受的是本民族语言,对汉语的认知程度较低。刚入园的幼儿听不懂汉语,更不会表达,但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双语讲解后,幼儿会对汉语的表达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并乐于学习汉语,对汉语的倾听和表达意识逐渐形成。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与幼儿年龄偏大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步很快,与小龄幼儿相比更能接受新知识,更能反复学习和巩固。

  幼儿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仍以我曾工作的林堤乡小学附设幼儿园为例,幼儿刚入园时总是混乱的场面,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幼儿们经常是乱七八糟的,而且有些儿童的衣服、被褥都不整洁,卫生较差。不过,随着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教师与家长积极沟通,并有意识地引导和亲身示范,让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学会了讲卫生、爱干净,节约资源、不浪费等好习惯和遵守秩序、互相帮助等好行为。与小龄入园的孩子相比,大龄入园的儿童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游戏上的规则养成上更容易形成,也更牢固。

  (二)大龄入园的潜在危害。

  农牧区办园条件、教师资源都有限,牧民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大龄幼儿入园的现象虽已成为农牧区学前教育的主流趋势,但就西藏学前教育现状而言,幼儿入园年龄偏大,在教育上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开展一日活动时,设计集体活动就会出现太教条等问题。幼儿们认为各种活动都是有规则的,没有规则就不敢去参与。而教师说清楚后,孩子们只是被动地参与规则游戏的任务,而不会主动感受玩的乐趣、更不会探索游戏新的玩法。

  根据我在幼儿园的从教经历,我认为,年龄偏大入园不仅会让幼儿错失自身接触学习的最佳时期,还会影响后期在幼儿园的发展。其根本危害是幼儿很难体会到儿时的幸福与快乐、没有接触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和小伙伴,就直接步入受规则限制的环境,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受到影响。就学前教育发展趋势而言,幼儿入园年龄在5到6岁的,制约了适龄儿童享受学前教育的快乐,影响了幼儿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三、应对幼儿大龄入园的对策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这是继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学前教育”之后,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办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基于农牧区幼儿园的发展现状,短期内改善基层幼儿园幼儿大龄入园问题不太现实,这就需要各级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出谋划策。

  针对幼儿园中出现的过于简单的手指游戏、个体活动,长时间观看动画片,以及小学化的听、说、读、写训练,幼儿教师应考虑到大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幼儿在园期间的各项学习及活动开展的需要。教师在设计开展各领域的活动和集体游戏上,更应考虑儿童年龄特征,避免出现不适宜的电影先生活动。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针对西藏基层幼儿园存在的大龄入园现象,教育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现状,早日使基层幼儿园工作实现规范化。主要措施可采取以下几点:

  (一)上级教育部门可下发相关指示文件,在招生条件中明确幼儿可入园年龄。

  (二)各乡政府要加强学前教育宣传工作,保障适龄幼儿都能及时入园。

  (三)幼儿园应做好与家长沟通工作,及时解决农牧民反映的幼儿入园问题。

  (四)教师应尊重家长意愿,支持并接收适龄幼儿入园,积极为农牧区幼儿提供舒适、高效的学前教育环境。

  西藏农牧区基层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发展总体现状是幼小合办,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前教育的发展需建立、完善幼儿园常规工作体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将牧区幼教事业完善,着力改变幼儿入园难现象,深入探索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农牧区幼儿学前教育事业再推进一步。相信在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中,农牧区幼儿的学前梦想定会实现,民族教育的发展将更加蓬勃。

  (王琳为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教育局职工;杨梅为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当巴小学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