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教育为基 稳心安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针对近年来中科院京区科研骨干人才子女入学难日益突出的问题,中科院行管局多措并举破解入园入学难题,着眼于“资源自主、精准服务”,在办强办优中国科学院幼儿园(简称“中科院幼儿园”)的同时,下大气力建设了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简称“院附属实验学校”)和北京中科启元学校(简称“中科启元学校”)。  据悉,自“3H”工程启动以来,行管局累计解决京区科研人员子女入园4000余人,保障率和保教质量满意率均近100%;解决科研人员子女入学需求1488人,其中,幼升小1107人,小升初381人,实现了重点人群、重点区域100%保障、保障区域100%覆盖。院附属实验学校、中科启元学校成立3年来,累计接收子弟生493人,占2014年以来入学服务需求总量的40%。在行管局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建设“服务科研院所子弟校、解除后顾之忧放心校、培养名师优生名牌校”的目标已初见成效。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行管局做到什么样,又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看。  沿着白春礼院长2017年10月9日视察的足迹,笔者来到完成抗震加固后的中科院第五幼儿园。刚进园门,就看见外墙上鲜艳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七行红字。咦?怎么幼儿园也跟研究所一样,张贴着中科院的“新时期办院方针”?看着笔者一脸的蒙圈,中科院幼儿园总园长王春菊微笑着迎了上来:“这是咱们中科院幼儿园的特色文化。中科院幼儿园60多年的历史,骨子里就带着中科院的基因。很多从这里走出去的‘科二代’已经成长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孩子像他们当年一样,如今正在园里快乐地成长。我们通过这样的环境创设,是让中科院的印记早早地融进孩子们的血液,让他们以中科院为荣,长大后继续钻研科学,报效国家。”  是的,走进中科院幼儿园,就仿佛走进了缩微版的科技馆。走廊上、教室里、庭院中,到处都有基于科学原理设计的,甚至是应用中科院成果的设施和玩具: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制作的动画转盘、与国家授时中心保持同步的世界时间墙、孩子自己制作的“天眼”模型,墙壁上“深海科考”的主题画……“从小就生活在科学的阳光下,会对孩子的未来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王春菊告诉笔者,中科院幼儿园很早就认识到了科学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并以此为核心,在“十五”至“十三五”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研发,走在同行业的前列。现在,中科院幼儿园自主研发的《快乐科学小试验》《游戏式幼儿数学课程》《儿童趣味美术游戏》《妙思宝贝》等课程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部分已正式出版,并在全国百余所幼儿园推广应用。  多年来,中科院幼儿园注重优秀师资的引进和培养,设立“启真人才计划”,培育新生力量,同时为员工量身打造专业管理职业发展双通道体系,帮助员工不断提升各项能力。目前,幼儿园拥有博士硕士50多名、骨干及储备人才150余人,带领和陪伴幼儿在科学与艺术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面对近年院内职工子女呈“井喷式”的入园需求,行管局带领中科院幼儿园内挖潜力、外拓空间,竭力扩展服务面积。“在园内,我们大量压缩办公用房,增加教室面积;在园外,行管局大力支持我们通过多种办园方式增加学位数,来满足院京区科研人员子女就近择优园而入的需求。”王春菊说。  为了更好地提供便捷服务,中科院幼儿园每年定期面向院京区研究机构召开招生会议,及时沟通招生有关工作;开展院内适龄幼儿本底调查、招生宣讲和申请报名工作,同时开通回国科技骨干人才子女入园应急绿色通道。  点开中科院幼儿园公众微信服务平台,通过设置信息,可以进一步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发挥家、园联手共建力量,使高品质的服务惠及每一个幼儿家庭。  2016年,因部分园舍年代悠久,需要实施抗震加固改造工程。在行管局的大力协调下,中科院幼儿园租赁临时周转场所,尽最大努力营造适合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抗震加固期间,中科院幼儿园始终将教师及幼儿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制定安全预案、加强安保人员配备等措施做到安全无死角,让科研人员子女享受安全舒适的园所生活。“施工完成后,我们组织家长们提前参观体验,家委会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有害物质含量,全部达标才接孩子们回园。”王春菊说,“我们非常认真地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孩子可是咱们中科院的宝儿啊。”  告别了幼儿园,笔者径直来到院附属实验学校南沙滩校区。不打招呼的走访,更能看出学校的真实情况。果不出所料,刚进校门就看到一方半高的石碑,整齐地雕刻着“唯实、求真、协力、创新”八个字。不远处的教学楼楼顶,白春礼院长亲笔题写的校名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  三年来,中科院和地方政府累计投入近1.2亿元,开展校园改造修缮,凸显中科院文化要素,协调地区职能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恢复、扩充教学场所1800平方米,生活设施和实验室、专业教室、气膜式体育馆等教学设施焕然一新。  在科研院所林立的中关村腹地,同样“三岁”的中科启元学校堪称“精致”。校区虽小但更显匠心,科学的印记更是随处可见:头顶,悬挂着“启元号”卫星;手边,矗立着“启航号”火箭;墙上,镶嵌着院士的手模;教室,张贴着科幻的画卷……  依靠中科院科教资源,两所学校建立了“科学德育”“科技课程”“科学实践”“科考游学”4个科学教育体系,先后邀请1名诺奖得主、45名院士、百余位学科带头人走进课堂,组织千余名学生走进50余家院属研究机构、博物馆、植物园和野外台站。  科学的基因、爱国的情操,光荣的传统、优良的院风,时刻引领学校风气建设。三年间,两所学校招贤与育才并重,师资培养和教学成果双获丰收。先后从海淀重点学区引进13名校级管理干部;公开招聘的63名年轻教师中,27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附属实验学校骨干教师增长400%,高级教师增长200%;中科启元学校高级教师比例超过40%,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超过70%,师资力量全市领先。两所学校建立7个名师工作站,聘请30余名特级教师、市教研员及教育专家,“一对一”地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学校教师62人次在市、区级各类课程赛事取得一、二、三等奖。全国“创新杯”教学大赛中,12名教师获各类别一等奖。  围绕“一项体育技能强健孩子一生,一项科技特长成就孩子一生,一项艺术爱好陪伴孩子一生”的目标,院附属实验学校制定了《特色课程建设三年规划》,依托“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等7大少年学院建设,开辟了70余门特色课程。从零起步,成立了交响管乐团等6个艺术团和40余个各类社团,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社团求知、实践。中科启元学校将素养培育与学生兴趣相融合,开设选课平台,提供百余门选修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课程,使科学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世界。两校科技社团在各级赛事中也屡获佳绩。  在走访中笔者发现,两校教职工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呵护和教育孩子从细节入手,全程服务。学科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和学习情况,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氛围。班主任每天与家长保持微信、电话、面谈等交流,及时报告孩子思想、学习、心理和健康状况。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论风雨寒暑,校领导每天都会在校门口,微笑着迎送上下学的学生。科研人员工作繁忙,有时无法按时接送孩子,学校就开设了课前早读班、课后晚管班和寒暑假托培班,让晨风伴随琅琅书声,让星光守护童稚身影,让仁爱滋养心灵,让科学助力成长。  在做好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工作的同时,行管局受院委托,承担中科院科学教育联盟的建设工作,秉承“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的理念,通过“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活动,联合中科院各地分院和科研院所,将优质的科教资源送到广大中小学校和机关、社区,助力中科院履行“科普国家队”的责任和义务。  “HOME”工程是一项润物无声沁万家、春泥护花立百年的事业,5年来得到了院党组的亲切关怀和京区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也收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鼓励和肯定。面向未来,行管局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紧紧围绕院党组关于“3H”工程建设的决策部署,牢记白春礼院长等院领导的殷切嘱托和广大科研人员的期待希望,肩负使命,一如既往,以“一园两校”为服务载体,以院地教育合作平台为依托,努力为服务科研、保障“率先”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8-01-15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