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美育之路的再出发
——读民国美术教材《新标准(初中)——图画教本》对当下美育工作的思考
2019年初,我非常有幸从一位名家手中得到一套珍贵的书籍。这套书籍是我国上世纪30年代全国通用的美术教材,书名为:《新标准(初中)——图画教本》(全三册),出版年份为1934年,系教育图书馆印行,是民国时期第一本全国通用的西洋画的基础教材。本书编者周生甫先生,云南人,生于1879年,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之后留学日本,学习西方油画、水彩画。云南画史称其为云南油画第一个人,系民国中后期云南西画界和美术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此教材出版时,西洋绘画艺术传入中国还不到20年。
原来最早的全国通用西洋画美术教材竟出自于昆明!我满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仔细研读,爱不释手。该书不但学术、艺术价值极高,而且对于当下中国艺术的普及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的的感慨与体会,现就略述一二:
关于《新标准(初中)——图画教本》一书的领悟
1.1该书强调“新”和“标准”性
本书“以启迪学生审美本能发挥创造能力并涵养优美感情使学生有健全之思想与技能为目标”,对于当时中国艺术乃至文化教育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规范性,同时又朴实的用图画这一通俗的字语还体现其艺术普及作用,本人理解为该图画其实也可称“新国画”。这种实质为融入了西方艺术的通适性中国绘画教育,在书中不难看到周先生的插图许许多多笔触硬朗、风格质朴、色彩明确生动,不论是素描还是色彩作品无不都透射出同时代中西方艺术大师的相关的艺术追求本质,如丰子恺、林风眠、阳太阳、弗洛别尔(俄)、莫奈(法)、丢勒(意)、门采尔(德)的作品中的艺术语境。此外,该书虽然直接面对初中生,但具有国民素质教育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1.2文化的解析透彻、易懂
常言道:教育应该面向未来、面向青少年,而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艺术教育所直接面对青少年也绝非是一句空话。这种负责人的态度对于当下艺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美学意识复活复兴其实是有很大的触动的……
1.3文化的关联性强
书中既讲绘画艺术的方法道理,又明确概述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道理、深入浅出、有很多用图形的方法传授,非常通俗。
1.4有玩味和咀嚼感、对学生学习有冲动的试操性
用图本的形式,而并非强调所谓的教材性是本书又一特色,这里本人想到《芥子园画谱》、《丰子恺的漫画》甚至是《三毛流浪记》儿时给我的极大兴趣,其实质是通过图画的连贯性形式激发、感召、感动青少年内心的艺术良知,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1.5有主次之分
深入浅出,在当时那个年代仿佛触及到民族的审美与文化的意趣、乡愁梦境的唤醒。当下艺术教学极为讲究现实与花样繁多、人们价值观的迷茫之时,本更凸显出艺术教育如何践行的根本指导意义。
1.6艺术图谱品质高
引入西方艺术观念有典范与主流性,解析清晰、图列范式质朴、绘画对象贴近现实生活。
1.7对当代艺术教育模式有极强的启迪与范式效应
教学方式强调观察、分析和操行、特别是西方美学价值柔和在绘画技法之中,一点也不深奥。
关于国立艺专安江村遗址的重建与研究工作的进行所引发的价值分析
另一件事源于一则新闻(笔者根据需要做了适当删减):题目《当年西迁昆明与西南联大毗邻系中国4所顶尖艺术院校前国立艺专旧址提上“国宝”议程》(记者陈雯报道)
该文摘要:昆明人都很熟悉西南联大,其实,国立艺专与西南联大一样,抗战时期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又波澜壮阔的西迁史,在昆明度过了一段比较安稳的教学时光,培养出了一批知名艺术人才。时过境迁,现在的国立艺专已分设成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学院)4所中国顶尖艺术院校。
1939年夏,因昆明校舍困难,又空袭频繁,国立艺专便迁往当时属于呈贡县的安江村。安江村地处滇池东南岸,曾记载是徐霞客弃舟登岸游云南的地方。抗战时期,这里四境荒凉,时闻狼嗥,然而波光山影,风景殊佳。学校便借了村中5座祠堂庙宇为校舍,又得安然复课。此后一年多虽战事不断,但国立艺专在此安心教学,不仅各课能依序进行,师生们还创作了很多作品。
如今,在昆明就读过国立艺专的学子已尽数离世,但国立艺专留在昆明的艺术精神正在发扬光大。国立艺专安江村旧址已由云南省文物局推荐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名单,旧址部分修缮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预计今年3月就能完工。
今年是国立艺专西迁昆明80周年……相信不久之后,国立艺专安江村旧址必将凤凰涅槃,并将以国立艺专的精神,为昆明乃至云南的艺术事业再次照亮前路。
国立艺专在安江村培养的艺术家:
吴冠中,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
赵无极,法兰西艺术院院士
朱德勤,法兰西艺术院院士
董希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开国大典》作者
邹佩珠,画家李可染夫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
黄继龄,昆明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云南民族书画院副院长
刘傅辉,1959年参与筹建云南艺术学院,担任美术系油画教研室主任
普文治,在玉溪从事美术教育,现任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是他的学生
李霖灿,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李际科,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傅本娴,西南大学画家
张 权,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基于该报道引发的思考:
2.1昆明艺术教育温床产生的条件:
云南艺术有大师、有高校艺术与文化教育的先导、有云南独特环境与地域文化、有面向东南亚的文化延展、交流与再造的广阔范畴。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云南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并不是偏安一隅之地,虽然地处边疆,但不论是政治艺术文化都有一种历史使命感、云南人的使命感,可能来源于重九起义、滇越铁路、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等穿越本地限制的时代逼迫,引发云南人必须肩负民族复兴和与西方文化深入融汇、融贯,可以通俗的说云南人是见过大世面的,不图安逸;既安贫乐道、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厚积薄发之意见长存常现。从艺术家关肃霜到杨丽萍、丁绍光等,到新时期海外熊秉明、尚丁、张晓刚等西方知名的原云南籍艺术家等都可透射出这类现象,当然这里也不可避免的得益于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及古道文化对于文化的孕育和传播急迫性,催生了其和外区外域文化的触碰。
2.2保护与延续昆明艺术文化活动的方式与策略
应该基于昆明独有的地理环境对各类文化艺术的易孕性,及时研究中国近代艺术大师活动现象及艺术作品的价值的研究,如周生甫、李际科、傅本娴、廖新学、黄继龄、刘自鸣等的艺术大师作品,同时还应该有云南各个时期与海外艺术相互融入的相关内质与规律的成因研究及云南这个当下中国非艺术核心地域活化、创新艺术创作、教育的策略。
昆明艺术教学之路的复兴与复活在高校试行的相关思考
基于上述两个事件本人延展到以下一些相关思维:
3.1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与复活之路该如何走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周峰越教授时常阐述:关于——在智商、情商的基础上当下最急需、最重要的是当下大学生对人们美商的培养的思想,强调美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多元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行为活跃的过程,周教授用实践把美育运用——如何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艺术教育与城市美学专题研究与学术交流、大学艺术氛围与艺术环境场所构建、高校艺术教师作品进校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学习的方式。
本人记得20年前在东南大学第八届全国高校建筑美术教学研讨会上,齐康院士的主题发言即为《美是个精灵》的专题,使得与会者触动极高,目前许多大师都对于美术极为偏好,齐康、鲁愚力、钟训正、彭一刚、云南的顾奇伟、韩先成等都和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值得思考……
3.2艺术教学及艺术活动在高校的植入
高校艺术教学严谨毋庸置疑,同时还应该强化学生的艺术活动性、自由、严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的可持续延展。
美国罗德岛艺术学院的教学即是强调学生实作、思考、批判等综合能力的典范,往往课程伴随着一系列的小设计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实作方案、文化理念梳理、实作过程的阶段是图像记录,左后是总结的小论文,一个设计下来搞得人精疲力竭,但最后这一门课程会让学生终身受益,难忘。
3.3环境美化与美育
环境的美化其实包含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个大学应该有一所大学的文化特征,大学的环境许多是可供人们互观互参性的感知场所、开放式的公共艺术环境的教学是彰显这一特征的重要手段,公共思维研讨、交流场所应该逐步形成格局,而不是目前许多高校一味强调大学生对环境的观赏景性、生活舒适、情调的适娱性,使得商店、网吧、小吃店林立,比比皆是。
3.4高校艺术展览与活动的可持续性
高校的陈列馆与博物馆建设、藏品的规划、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品与学生优秀获奖及留校作业展示是提升学生审美的催化剂,生活环境的艺术美化、陈列馆的长期性、间断性展览的可持续性都是极为有利的途径。
3.5艺术评判与艺术自身活动的长期相容
鼓励师生文章和论文的同存、活跃的艺术活动、行为和严谨的科研的相容、可以彰显综合类高校科技与人文共的魅力。
提倡健康的文化思维争论(争鸣)、讨论、批判,跨学院间的艺术创作的展示、激发学生文化活动的公开辅导课等艺术形式的长期活跃,让学生真正嗅到高校清朗的人文气息。
3.6学校与社会的艺术行为关联:
教师亲临各艺术展览为学生作观摩现场点评,努力使得设计课程走出单间教师形成大楼内的公共点评、举办各高校间的艺术设计竞赛和联合设计、社会调研报告的、专业网站的建构,高校艺术教师与学生网络或微信交流平台建立、这些都是学生审美提高的重要部分。
3.7教学课程中的大美学与专业美学课程的融合
大美学即是对美学所涉及的哲学、意识形态、艺术、生活方式、乃至文化、乃至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相关的美学形式加以授课。虽然题目和内容博大,但其实自是可以提升对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和生活理念价值的正确掌控,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专业美学课程如:城市美学、建筑美学、景观美学、或民族特色设计美学等极为重要,更是需要教师形成长期研究团队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相长。
3.8高校教师艺术创作与科研的方式的多元化
艺术教师学术讲座、艺术作品参展、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的专利以及申报各级别的艺术基金的形式,包括开设讲座、辅导学生竞赛等各类形式。其实,也是高校艺术和非艺术类高校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针对一本及第二批次录取的不同类别的学生,应该因人应专业需求不同制定不同美学的课程体系。
结语
4.1回温对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爱好与投入
回忆五四运动时期,其实国人对于西方文化很是认真的接受,艺术教育也还有舞台剧、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如今接受艺术的形式,多种是自拍、快闪、小视频、抖音、街舞和所谓的说唱艺术,当代的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感知、艺术的审美其实非常需要有价值的复活、修正、提升,是否也应该提些“标准”和“教本”呢?
4.2纪念各类艺术主题活动的实质化
2019年也恰逢包豪斯成立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时段,结合当下高等院校大学生美育我们在教育上是否应该做些什么,而不光是表面上做些纪念式的活动。
我想是否能就从各类美学多元化的复活开始做起。
参考文献:
1.新标准(初中)——图画教本.周生甫.1934年,教育图书馆
2.共享理念下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方式研究———以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白城校区为例.周峰越,于 斐,昆明理工大学(自然科学版)2018.4
作者简介:
唐文(1966.6,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学院视觉艺术创新团队与视觉设计艺术中心负责人)
文/唐文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
(《新区》编辑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