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对素质教育似是而非的批判,是真的蠢


2019年10月18日,微信公众号头部大号《拾遗》,发了一篇题为《在中国,反抗应试教育的人,是真蠢》(下文简称《真蠢》)。从点赞数接近一万来看,这篇超过十万+的文章,阅读量或许过百万了,影响甚广。

《拾遗》是我喜欢的公众号,自关注后,它所发的每一篇文字,我都认真读了,而且转发了不少,它常常让我感动。我觉得,它是有所坚守的,正如它的题图文字“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但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却生出隐隐的担忧,写此文商榷。

1

高举应试大棒的家长逼孩子时有了更多的底气!

中国的千千万万家长,是非常焦虑的。

由于大家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做家长,又因为教育在孩子生命的成长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改变命运,实现阶层的跃升,因此大家对教育孩子都投注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和金钱。但怎么去做,却是迷茫的,于是越来越焦虑,越来越需要为自己的育儿行为,找到依据。

《真蠢》一文,来自大家信赖的头部大号,很容易成为百万家长的行动指南。但现在的家长,究竟需要什么指南?

深圳实验学校的首创校长金式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当今教育,社会浮躁、学校功利、家长盲目。

首先是社会浮躁。对一些事情不合理的追求,比如说追求高分、高学历、追求进名牌大学,好像只有进了清华、北大才光荣。还有用人机制,许多用人单位都规定,必须用硕士生以上学历的人才,本科阶段非211、985的不要,挑选人才不是根据能力而是根据学历。

社会浮躁带来的重要影响就是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忘了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家都误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考高分,进名牌大学。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中,从小学开始的各种考试成为人们追逐的焦点,因此而变得盲目起来。

家长会想,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小学二三年级就要学奥数,看哪个学校的升学率高就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至于自己的孩子能否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等问题,就很不关心。加上对素质教育的肤浅认识,认为搞艺术、弹钢琴等就是素质教育《真蠢》一文就是这么看素质教育的),因而可以说并没有真正重视孩子素质的提高。

学校作为直接和家长打交道的教育机构,要迎合家长的这种盲目,否则生存就会碰到问题,因此学校变得非常功利。

以参加竞赛为例,让一个学生去参加比赛,去冬令营,要两三个老师去教这一个学生。两三个老师可以教育多少个小孩?他们可以教好几个班,他们可以教育两三百个学生。

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情况下,现在却为了一个学生投入这么多,对其他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公平的。

而且,学生得奖以后,要么被清华北大录取了,要么直接被美国的学校录取了。这些学生将来大多数都不会在中国发展,但是他们得奖后,学校、各级政府都要发奖金,说这是素质教育结硕果,很可笑的事情。

在社会浮躁、学校功利、家长盲目的大环境下,媒体(包括自媒体)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溪姐认为是帮助万千家长看清,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真蠢》一文,简单定义了“素质教育”就是学特长,是废除应试的,其成本之昂贵是大众无法承受的,其效果之差是会把人教育成废物的。

定义了“应试教育”就是努力+考试,是最适合老百姓的。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把焦虑的家长引向全面追求应试。

如此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是我所担忧的。

为防止跳楼,某学校装上了封闭式栏杆

2

中国追求应试不是需要被唤起,而是已经登峰造极!


在对应试教育的重视度方面,中国的家长并不是不够,而是太过。

大家都知道,自己身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其他的能力去抢占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只能靠孩子去硬考硬拼。因此,拼了老命也要为孩子创造条件去应试。

据前程无忧网调查,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最高已经占到了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

我不知道《真蠢》的作者,有没有孩子在上中小学,了不了解现在中小学生的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亲历发现,中国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大学生在刚刚赢得可以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的机遇之际,却普遍呈现出无精打采,行动怠惰,无所事事,手足无措。在经历初中和高中至少6年强大的心理和生理的重压之后,他们普遍疲惫不堪,甚至身心损伤。

北大徐凯文教授在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中提到,在中国最好的大学里,一群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感到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他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空心病”。

这就是基础教育全面追求应试教育的恶果!只可惜焦虑的家长们,被时代的洪流携裹着往前,无法保持着清醒。即便清醒着的少数,也不知道怎么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里求得平衡。

去年,湖南某地的一所重点学校,一个月之内有两个学生自杀。据《南方周末》报道,其中的那个女生,是班上的班长,因成绩在某次月考中从年级前四十,下降了十分排到了年级第120名。10分而已,班主任着急了,妈妈着急了,仿佛天塌了下来似的,他们想知道那10分去了哪里。始料未及的是,女生会不堪重负,服药自杀。一个月之后,同年级的一男生跳楼自杀。(详情见《花季少女恳求:医生,救救我,我不想死!》)

随便问下度娘,就可以知道每年有多少不堪应试重压的学生,感到生无可恋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血淋淋的事实,还不足以说明全面追求应试有多可怕吗?

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提高国民素质。现在出现的许多社会现象,例如:不讲诚信,不守规矩,不知感恩,精致利己,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没有给基础教育把国民素质的提高作为根本任务的环境。

学校和家长都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看重分数和升学,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考试和补课,很少懂得做人的道理。而其中没有考上大学或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实际上最后留在国内恰恰就是他们,他们构成了国民的主体。社会发展进步取决于这一部分人的国民素质,而不是取决于那几个考到清华北大的人。

《真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混淆“素质教育”的内涵,继续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为应试名校背书,真的好吗?

3

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真蠢》一文中,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描述是:

“既然是素质教育,那就考特长呗。考试之争,就变成特长之争。而特长之争,是需要钱来铺路的……最终你可能试破产了,还没有给孩子找到特长。但位于金字塔尖的人不怕,他们有的是钱……高喊素质教育的家长,请先摸摸自己的钱袋,你能不能PK过有钱人?”

隐含定义: 素质教育就是学特长。

“素质教育还有一个核心,就是倡导‘快乐教育’,释放孩子天性,让他们快乐地上学。现在专家喜欢说八个字,‘尊重孩子,释放天性’……天性是什么?首先是好吃懒做,然后是不劳而获。

“如果你想让孩子们上学很快乐,那只有让他们少学或不学知识……结果是什么?对于富人来说,这根本就不说话事,王健林直接给王思聪5个亿……而你的儿女如果耽误了学习……给人打工还不一定要呢。”

隐含定义: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快乐教育,释放孩子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两点:好吃懒做,不劳而获。

“素质教育很美好,但很奢侈,是有钱人的游戏,咱们普通老百姓,用耳朵听一听就行了,千万不要跟着瞎起哄。最可悲的教育,就是寒门养‘贵子’。”

隐含定义:素质教育是有钱人的游戏,普通老百姓如果践行,就是寒门养贵子。

“很多人都以为,英美等发达国家一直都在实行素质教育,孩子读书很轻松,跟玩儿似的,然后就进入了世界名牌大学,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那些进入世界名校的孩子……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读书轻松的孩子,其实长大以后都在搬砖(蓝领工人)……甚至失业,依然处于中下阶层。”

隐含定义:读书轻松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无法实现阶层的改变。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到底什么是国民素质,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每个人都可以给它赋予内涵。

前年,教育部组织北师大学者研究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下图。




围绕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施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对照一下,《真蠢》一文赋予“素质教育”的内涵,就非常偏颇了。一个偏颇的前提,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认真分析《真蠢》上述引文的表达,其实就一个意思:素质教育就是学特长,是富人专属的奢侈品,普通老百姓别跟着瞎起哄,只有应试教育可以帮助我们。

文章一再强调,素质教育是富人的专属;一直提醒,普通老百姓反对应试教育就是蠢。这样以直戳老百姓焦虑和痛处的方式,来取得同样对什么是素质教育模糊不清的读者的认同。

其结果可能是,部分家长会更加卖力的整自家的孩子,“只要没学死,就往死里学。”

实际生活中的应试教育,可不像《真蠢》一文所言的那么简单——只是为所欲之未来,付出艰辛的努力。

现实中的应试教育,是孩子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别的内容,只有课本和试卷。孩子们付出的,不仅仅是艰辛的努力,还有高刚和徐凯文二位教授所言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动力!甚至年轻的生命。

这不是医院,是湖北某地高三教室胜景


4

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一定是对立的吗?

显然不是。应试能力本身也是一种素质,于学生而言,还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素质。

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就不要应试,就取缔文化考试了。只应试和只学特长之间,有很宽阔的空间地带,为什么那种非黑即白的言论,可以大行其道呢?

《真蠢》一文,也对二者的关系做了阐述: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正如体育运动中的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竞技体育比的是成绩,想出成绩,只能加大运动量训练,别无他法。

“但因为运动量太大,可能会跟运动员一些损伤。全民健身则不以成绩论英雄,对身体没什么害处。所以,你想夺奥运金牌,只能延长时间刻苦训练……而我们教育的问题是,大家都想多得奥运金牌,却只想付出跳广场舞的运动量,这怎么可能?”

对于这段话,溪姐只想提几个问题:

是不是全民都适合竞技体育?

加大运动量的做法究竟是应基于运动员的实际能力和意愿,还是全民都不得不加大?

基础教育是否可以承受有“运动员”损伤(包括身心健康和生命的终结)之重?

《真蠢》提到英美没有“素质教育”这个词,这个可能是真的,英美或许没有将“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来抓,但并不意味着,英美不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有国际教育视野的家长在这件事情上,会有清醒的判断。事实上,英美更注重培养这些品格和能力。正因为一直注重,所以这些国家不用特别去提——注重素质的培养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缺钙补钙呗。

《真蠢》一文结尾写道:“如果你不是中国金字塔顶尖那5%的人,而只是中产阶层或中下阶层,还反对应试教育,那是真的非常蠢。”

溪姐借用它的句式来结尾:“不管你的孩子是不是那5%的‘竞技运动员’,你反对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剥夺孩子形成综合素养的空间,让他极有可能成为空心人,那才是真的非常蠢。”

作者简介:溪姐,笔名林溪,8年教师,20年记者,6年心理咨询师。用理性和感性兼备的方式,记录人间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