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观念,更多的是在非语言的环境中,悄然发生改变的

这一次孩子的长假生活和学习安排,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不少家长吐槽:

孩子在家日子简直过得乱七八糟,让自己一点也不省心。管得紧,孩子哭闹,同时也破坏亲子感情。管得松了,孩子又乱来,家长既难受而心烦。

很多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的确很头疼。


首先,我们先想一想,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很重要。

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培养一个符合期待的孩子,希望孩子听话、好好学习。那我只能说,这时候,家长所做的一切努力,很可能会白费,甚至会产生反效果。

因为,这是家长在想象与期待中教育孩子,他们并没有看见真实的孩子。

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依然停留在简单的语言要求层面上:比如要求、命令、讲道理等。

这就是在期待中教育孩子的一种体现:

期待自己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孩子瞬间变成我们所希望的那一个人,表现出如我们所愿,而不是如其所是。

很多时候,语言要求和命令,只是一种意识层面的灌输。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往往是潜意识—— 就是你意识不到的那部分内心深处的观念。

灌输,对孩子而言,常常意味着意志侵入,自然会让孩子产生内心的抵触。

所以,不要企图用语言和外力来控制孩子。你的控制只是让孩子屈从于你的命令,但他内心并没有真正地认同。因此他没有内在动力,只能依赖外力的作用。

其实,孩子本质上并没有真正改变。只要家长一放松,外力一消失,他们很容易就恢复原样。

这样一来,家长要花很多精力来盯着孩子,而孩子则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来应付自己内心的冲突。长此以往,家长累,孩子也累。

这种情况下,即便孩子很听话,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孩子总是长期很听话,很可能正在失去自我,今后会为寻找自我而付出多倍的代价。


那是不是说,面对孩子混乱的生活节奏,不规律的作息,以及整日玩电子产品不学习,我们就只能不管不问,让他们一直混乱下去?

答案肯定是:不!

那也是一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只会让孩子在不自制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于是,有些家长会说:你看,这就是给孩子自由的结果!

这些家长可能把自由与放纵混淆了。

其实,真正的自由,是在规则的边界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所以一切自由的前提是,先有正向的原则与边界,才有自由。

这里的原则,包括了孩子按照成长规律,在每一个阶段需要完成自己的事:

小时候的玩耍和健康作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上学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等;

最基本的礼貌、尊重、秩序、道德规范和教养,遵守纪律和公共规则等:

在能力范围内,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等。

有了这些原则与边界后,孩子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每个人真正的成长,都来自于的他们的自我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执行的都是家长和他人的意志,没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他连"我是谁,我要做什么"都没法搞清楚,也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那些事了。所以,他只能成天稀里糊涂地活着。

正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也就只能一味地满足本能的需求,这才出现那些不主动学习,整天玩手机、生活没有规律等混乱状态。

自我是在自由的探索中产生。弄清楚自己是谁,孩子才有可能都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

实际上,孩子都是好强的,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能够成就自我,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肯定。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喜欢得过且过、落后于他人,天天听别人的指挥,受别人的管束。

孩子的观念,更多的是在非语言的环境中,悄然发生改变的。

因此,真正有效的教育,其实是发生在一个更深层的层面上,那就是非语言的沟通:真实的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情感与感受之间的连接。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看见那个真正的孩子,教育才会起到它所应有的作用。


把握两个关键词

一,心态:

人的脑子常常分不清情绪与事实。如果家长内心焦虑烦躁,思考与判断力就会被自己的情绪裹挟,无法看清真相,更无法看见真实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会先预设好一个不自觉的、骨子里就不想向上、不爱学习的孩子,然后,试图使用各种高压手段来管理和控制他们。

如果我们能看见孩子内心深处自我成就的需求,就能与孩子进行真正的观念上的连接,让孩子不知不觉地从心里认同并接受我们的观念。

二、了解:

很多家长连自己都无法了解,更别说了解孩子了。我们常常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盲点,总是觉得问题出在别人身上,结果怎么使劲都白费。

那么,如何看到自己的盲点呢?

有个方法是:借助镜子的作用。

我们平时是看不见自己的,只有通过照镜子才能知道自己长什么样,才会看到自己今天脸上哪里脏了,从而把它洗干净。

我们的第一面镜子是:孩子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因为孩子很多行为观念是从父母身上复制过来的。当我们看见孩子有问题时,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哪些行为表现导致了这样的问题,从而相应地调整好自己。

我们的第二面镜子是:他人

在很多情况下,其他人的做法与观点也是一面镜子。我们不能只陷在自己的观点中自以为是,要常常从其他人的不同做法与观点中,来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看法与我不一样"。特别是,当我们陷入一种困境中时,更需要从与别人的不同中,看到自己的盲点。

从孩子混乱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想想,是不是自身在没有人管的时候,也是这么放纵自己的?再看看别人家那些很自律自觉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也许我们就能受到启发,豁然开朗。


和孩子一起改变

从上面可以看出,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在提醒我们,需要调整和改变自己了。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好好规划一下后面的日子,并按照规划来执行。

改变自己的同时,你会发现孩子也在改变。

昨天,赛思乐做了一场线上直播。许多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学习,并主动和孩子一起做出改变的重要一步。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与孩子共同对剩下的寒假进行时间管理和规划。首先,帮助孩子设立一个积极的目标:你希望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寒假?

启发孩子认真思考,然后写下来。

爱、希望、健康、自律的、充实的、有收获的、开心的……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内心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只是没有人引导,不知道要怎么做。当孩子对结果充满期待时,就有了行动的动力。

接下来,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每天的规划:把要做的事情列出一张清单,按照重要性区分,并放在合适的时间段里。

这个过程是在培养孩子对事情的掌控感和责任感,以及对时间的节奏感。所以,要以孩子的想法为主,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孩子看见了自己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就有了紧迫感与责任感,不会因为不知道做什么而一味的玩手机和浪费时间。

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他们会积极做出合理的安排的。

有的家长说:

孩子想到自己一天要做那么多,大人都不用做,会觉得自己很委屈。

那是因为家长自己没有先做出改变。如果家长不调整,却一味地要孩子改变,他是不会有长久动力的。

家长可以在与孩子一起做计划的同时,列出自己的时间规划。然后把自己和孩子的计划一起贴到显眼的地方,还可以和孩子约好互相监督。

这样,孩子因为拥有了主动参与和监督家长的权利,就会更加重视这个规划,从而有了主动执行的动力。

有了好的开端,更考验家长的是坚持。当孩子不再坚持的时候,就是家长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了。只要家长持之以恒,孩子也会展现出令人惊喜的一面。

教育孩子没有省事的捷径。它需要走心,需要行动,更需要无声的努力与坚持。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经过两年多努力,素质教育观察打包了这份教育类青云计划文章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