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晨:劝退“好动”小孩是教育“懒症”
因为出生时难产导致发育较晚,好动,8岁的小轩(化名)今年9月才入学。但上学没几天,班里其他同学的家长就联名上书学校,还一度围着校门扯起横幅抗议,称小轩“严重影响了该班学生的学习”,要他离开。尽管校方有所协调,但至今没有结果,小轩仍呆在家里。
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想到的是《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跟小轩一样“好动”,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说话,在窗边大喊马路艺人。小豆豆也曾跟小轩一样,被多个学校劝退,理由是“影响正常教学”。不过比小轩幸运,小豆豆最终找到了愿意“收留”她适合她的学校“巴学园”,在那里,她不再“另类”,有各类新奇的活动释放她的好奇能量,她逐渐成长,成为一代作家,完成完整的成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中的小豆豆却没有收留他的巴学园,却只有充满嫌弃和冷漠的“联名劝退”。家长和学校的行为都打着“为了(其他孩子)更好地教育”的幌子,做的确是完全违背“教育”本质和儿童成长的行径。“联名劝退”的家长“怕耽误孩子”,责任完全推给家长的学校“怕麻烦”,实质上都是教育“懒症”的表现。
学校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不管是小轩这样的“特殊儿童”,还是与传统认知不一样的“特别儿童”,他们都有在学校受教育的权利。小轩接受了康复教育,能够基本生活自理,仅仅因为“家长联名劝退”、“干扰教学”的理由就放弃了对小轩的教育。学校的教师和校长都是失职的。教育,需要等待,教育就是要“诲人不倦”。作为校长和老师,耐心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采取针对小轩特殊情况的教育方法,比如可以多与小轩交流,了解他发出怪声和怪表情的原因,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帮助小轩不断改善行为的不可控因素,逐步“正常起来”。而这也是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可以引导其他孩子学会宽容,学会友爱。
家长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孩子获得完整的成长。影响孩子最终的人生成就的包括心灵、性格、技能,这是金字塔式的结构,心灵和性格的养成决定了上层技能的获得。而儿时的教育,就是完成心灵和性格养成最重要的时期。身教大于言传,家长“联名劝退”不过是用自身的行为在“教会”孩子,不应对弱者怀有关爱悲悯之心,在社会中就应该“自私”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采用“联名压制”的方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宽容弱者,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重要规则,是保证每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规则。如果这些孩子们都学会了自私和践踏,社会不会为他们改变,而会以教训的方式狠狠地“教育”他们。
教育是国之大计,孩子未来的幸福需要家长和学校的“诲人不倦”,重拾教育责任,重归教育本位,勤奋的教育才能浇灌出百年之才。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