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表现好,先让孩子感觉好!父母会共情,孩子有主见且能服从


很多家长常为自己孩子的各种问题头疼不已。

我家孩子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一会动这个,一会玩那个,一点作业要做到半夜。


我家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坐不住,乱跑乱跳,不听老师的话,也不好好做游戏。


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和大人对着干,你叫他朝东他偏往西,好像他的叛逆都已经成为习惯了,怎么办呀?

上述这些问题,可以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孩子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与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因为,孩子的人格是周围环境塑造出来的,尤其是他们从小长大的家庭,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父母。


0至7岁,是决定孩子人格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温暖,共情,关怀和爱。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关爱就像是给种子时时经营良好的土壤条件:浇水、肥料、松土、除杂草。

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偷工减料,孩子的根就扎得很深,能充分吸收茎中的各种营养。他可以稳稳地站在那里,经得住风雨侵袭,努力向着阳光生长。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基本的自爱与自信。 这种自爱自信,为孩子的人生奠定了阳光向上的底色。


想让孩子表现好,先要孩子感觉好。

总是有些大人感到很疑惑:我们也很爱孩子,为什么他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但什么是爱,不同父母的理解就千差万别了。

在我看来,爱里面最重要的是理解、倾听、看见,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它既不是父母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孩子,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也不是父母把自己认为的好的标准和要求,施加在孩子身上。

一旦孩子被看见,成长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十分自觉与配合。

孩子之所以会叛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总被忽略。

如果一个孩子感觉不好,他是很难配合大人的。


事实上,孩子们一直在做着各种确认。

关于自己的:我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胜任的还是不胜任的?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


关于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有威胁的?


关于与世界相处的: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我需要做什么?

而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答案。

如果父母总是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好,所以才不值得爱。如果父母总是否定指责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很无能,什么也做不好,做不对。


这样被贴上标签的孩子,往往就会出现很多行为问题。

他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忽略自己的感受,去寻求父母与他人的肯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己思考的能力,真的就成为了没有能力的人。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有着正向的发展,必须对孩子施加以正向的影响。单纯的指挥、命令和指责,往往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因此,好的父母会多花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在陪伴过程中,父母最需要的是用心,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影响到孩子的内心,孩子的行为问题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善,甚至消失。


一位妈妈说了自己孩子的经历:

我家小宝两岁一过就开始喜欢说不,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外公、外婆、舅舅、小姨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宝真不听话。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浑”。

作为一直共情着孩子的妈妈,我从来没有觉得孩子不听话,因为我能了解到每一次他浑背后的原因。

一次家族聚餐,从饭馆出来,我们发现小宝的衣服弄湿了。

因为是冬天,怕他着凉,我得赶紧换给他换衣服。这时,我弟弟的孩子小黑已经跑到前面去了,小宝急着要去追,他的去路被我挡住,换了衣服才能走。

小宝气得大哭,还把用来替换的干净衣服扔在地上。

旁边的几位亲戚都围过来责备他,说他太不懂事,大人都是为了他好,这么浑真不应该。

小宝更生气了,哭的更加伤心。我说:“算了,我们不去谁谁家玩了,打个车回自己家吧。”

出租车上,我把仍在痛哭的小宝抱在膝盖上,用我的身体温暖着他,然后说:

很生气,是不是?

因为看到小黑已经走远了,想去追他,并不在乎湿没湿是不是?

妈妈拖住不让走,特别着急,是不是?

小宝马上就不哭了,一下子平静下来,点了点头。然后,他把头靠在我的肩上。

他获得的平静,来源于被看见。


有一段时间,我有事时会把小宝寄放在小黑家。小黑的妈妈常常表现出关爱小宝胜过关爱小黑。那段时间小宝经常被小黑攻击,他非常困惑,不解和愤怒。

有一次,我去抱别的小孩时,小宝不高兴地闹了起来。

回来后,我对他说:“当妈妈去抱别的小孩时,感到不高兴,这种情绪叫嫉妒。嫉妒这种情绪人人都有,不仅小孩有,大人也会有。小黑有时候会打你,是因为他感觉到他的妈妈似乎更关心你,所以嫉妒你。”

这样解释后,我感觉他立刻放下了对小黑的敌意。因为,他理解了小黑的这一情感,他知道自己也会有同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自然的。

现在小宝五岁多,他在幼儿园或其他地方都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听话,能遵守规则的孩子。

这不是我用权力去压服了他,仅仅是因为我教会了他如何去理解自己或别人的感情。所以,想要避免孩子过于叛逆,七岁以前要与孩子充分共情。


共情孩子的前提:父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的行为与父母预期不符时,很多父母很容易产生愤怒等情绪。

首先,我们要放下自己的预期,看看什么样的要求才是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然后调整好情绪,这样才能开始产生有效的共情。

陷入情绪中的父母,是很难看见真实的孩子的,共情也就无从谈起。父母只有让自己内心平静,才能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来感受孩子的感受,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作用。

正面管教里总结了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第二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第三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第四步,坚信会有好的效果,然后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有了前两步,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才有机会让孩子听得进话。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常常习惯于追究原因。这是因为,找到原因能让人们安心。但过分追究原因,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已经把关注的重点转移了。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责备孩子:你怎么那么粗心(毛手毛脚的)!甚至责骂孩子笨,净惹麻烦等。

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孩子往往会有以下三种反应:

接受标签的暗示:我粗心,我笨,我不值得爱;

逃避:下次闯祸不要让妈妈看见;

反抗:愤怒哭叫、与父母对着干,等等。

而共情的意义就在于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情绪环境,从而走进孩子的心。


有效的共情三步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三步来达到共情:1、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2、识别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3、猜孩子的愿望。

这里有个好用的句式:“我看得出,你感觉……是因为……。我猜,你希望……”

例如:

你感到有点沮丧,因为你不小心把自己搭好的积木给撞坏了,你希望你的积木大厦还好好地立在那儿,是吗?

如果孩子回答:“不,这不是我的感觉。”你可以说:“哦,我猜错了,我说的是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有的感觉,你愿意和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创造情绪的安全。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有好的表现。


回到打碎花瓶的例子,正向的妈妈会采用这样的三步问:

1、情感连接:你们有没有伤到?

2、找到原因:刚才发生了什么?

3、启发式提问:这些碎片,我们要怎么处理?下一次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重要的不是追究谁的错或急着惩罚谁,也不是试图回避问题或希望问题立即消失。

而是和孩子一起,积极面对问题。通过问题来启发、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学习与成长,从而获得新的能力与收获。

同时,孩子也从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中,接收到爱与心灵滋养的力量。这样的孩子阳光向上,既有自己的主见,同时也拥有服从的力量。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经过两年多努力,素质教育观察打包了这份教育类青云计划文章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