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视野下,探讨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化生活。

  其中,成人,这一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最主要动力群体,其文化需求较未成年人群体更为明确。他们愿意通过文化活动感受文化熏陶、缓解压力、提高文化认知、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求。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精品的展示舞台,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集大成者,拥有其他文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理应在社会公共文化方面为广大参观者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提升成人文化层次,起到成人教育的功效,为全面提高民族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国将进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落实公民各项基本文化权益,培育文化消费,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性举措。

  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有助于从根本上保护文化创造力,解放文化生产力。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文化贸易市场重要成员之一,更需要从经济深入到文化,从文化产业领域深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这将有利于我国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交往规则的制订,更大范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其次,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集大成者,在公共文化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诞生于1683年的世界第一所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还是19世纪博物馆发展兴盛时期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都收藏、展示了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化藏品。

  如代表艺术流派的画家作品,如皇室御用医生的听诊器……凭借其收藏品种多样、文物保护严格等“优势”,博物馆在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脱颖而出。

  另外,公众有参观博物馆的热情。看似热闹的场景背后,我们应对其有客观、冷静的思考。“井喷式”参观现象会否昙花一现?有多少参观者在欣赏中真正获得启迪,有多少参观者只是走马观花,有多少博物馆能吸引参观者再次前往感受文化的魅力呢?

  在实际生活中,博物馆并未成为绝大多数成人休闲娱乐或文化消费的首选场所,倒是电影院、KTV门前人头攒动。

  

  博物馆应向公众提供哪些公共文化服务,成人参观者对目前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如何,怎样才能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改进建议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不仅需要博物馆发挥先导作用,还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如:政府应进一步对博物馆工作给予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广大参观者也应及时向博物馆献计献策,积极投身到志愿者活动中,共同促进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接受博物馆提供的更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最终提升参观者的综合素养,实现人、馆双赢的局面。本章主要讨论博物馆在自身发展中应做的改进。

  一、内部建设改进建议

  (一)深入为参观者服务理念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文化组织,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原则,应特别急参观者之所急,想参观者之所想,时时处处考虑参观者的需求,特别注意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的参观者,做到向参观者提供公平的服务。

  

  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为参观者服务。如:能考虑到参观者周末到馆人数多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博物馆开放时间,适当延长闭馆时间,为参观者尽情参观提供便利。结合成人参观者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设立动手操作类、挑战型、亲子互动性展馆或活动。

  博物馆若调整工作思路,不是单纯为陈列藏品而进行展览,而是能从参观者角度出发,在原先展览的基础上设计成人喜闻乐见的参观形式,就能受到参观者的喜爱。

  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博物馆应全面考虑不同年龄、学历、特长爱好的参观者需求,做到服务内容面向全体成人,践行公共文化服务公平性原则。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博物馆人力资源主要指从事一线参观接待工作的人员,如:负责安检的保安门卫、信息问询处的工作人员、场馆宣讲员和志愿者等。对于上述人力资源的调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岗位职责

  首先,各部门工作人员应坚守自己岗位,熟悉岗位职责,如:场馆内志愿者应本着热情服务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理念积极为参观者服务,让参观者感受到服务者就在身边,而不应像前文调查问卷中参观者反馈的一般,展馆中鲜有志愿者的身影。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该馆正式、专职讲解员人手紧张,大部分讲解工作由志愿者担任。这一现象并非特例,我国不少博物馆对外宣讲都采取志愿者讲解的模式。

  从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性看,在一定范围内确实能起到文化带动作用:通过吸纳志愿者,向志愿者介绍藏品文化,再以志愿者为纽带,对外宣讲藏品历史。也能为热心公益事业的成人提供奉献自己的平台;

  最后,由于志愿者群体中在校学生占一定比例,因此,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实习的环境。然而,从参观者角度来看,志愿者承担讲解工作却存在一定弊端:

  

  首先,申请成为志愿者为自愿行为,不存在强制、胁迫的情况,志愿者队伍中存在部分意志力不够坚定、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成员,不能完全履行志愿者职责的现象。

  这为志愿者队伍管理造成负担,随之而来的是志愿者系统培训无法全程参与,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建议博物馆设立讲解员专岗,由非志愿者担任。志愿者讲解员可作为补充或储备力量活跃在展馆中。其次,坚守岗位的同时,分工不分家。尽管工作有分工,但真诚为每位参观者服务是每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保安人员虽应坚守安全工作,但在场馆中随时有与参观者互动的可能,能不能讲讲某一展品的收藏故事,是不是对博物馆全馆布局了如指掌等,这些都考量着博物馆整体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基本能力。

  

  优化专业素养

  博物馆是向参观者提供博物常识、培养欣赏能力、感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场所,这些常识的普及、能力的培养和艺术熏陶氛围的营造效果如何除了博物馆本身建筑形态、场馆布置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

  因此,优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素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专业情感:热爱本专业,热爱本岗位,能意识到本专业为自身及展馆发展带来的推动力,能意识到通过自己的专业学习可以为更多参观者带去知识的普及、情感的升华,有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的热情。

  其次,专业能力:指博物馆工作人员所属岗位的本体性知识,如,考古方向工作人员应具备考古学基础、文物保护学基础、历史学基础等相关知识。

  

  另外,交流能力:博物馆工作者除了“幕后”从事文物鉴定、护理等工作外,相当大的工作是同参观者接触,以讲解员尤甚。因此,交流能力必不可少。如:恰当的肢体语言、适中的音量、恰当的语调、能根据不同人群选取不同的语言风格。

  二、外部建设改进建议建议

  (一)提高馆际合作意识

  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除了博物馆加强自身建设外,还应加强同其他兄弟博物馆的交流。在交流中,一方面可展示自己的长处,另一方面也可发现不足,从而改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本馆发展增添力量。

  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间便有合作协议,或通过合资形式共同举办展览,或推出“城市通票”,参观者可在规定日期内一张票游览上述博物馆。

  

  开展馆际间人员参观交流

  博物馆应设立工作人员交流机制,搭建专家沟通平台,派遣工作人员到兄弟博物馆参观学习,将新鲜、科学的管理思想,前言、广阔的专业视野带回本馆。

  博物馆因地制宜地借鉴,可帮助工作者增强专业内涵,帮助管理者开拓管理思维,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从而更好地参观者服务。

  (二)增强对外宣传力度

  紧跟时代潮流,信息发布多样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的APP软件问世,加之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可谓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日趋多样化的时代。

  博物馆应考虑怎样合理使用信息发布平台,既能快捷全面向社会发布相关活动或文物介绍信息,又能避免各平台信息发布雷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