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4个重点:良好的作息、预习复习、丰富的阅读、每天运动

  教育的本质是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则改变命运。

  《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家庭教育上升到国事。在家庭教育上,自律、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这些被反复提起,只是家长犯难的地方是没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实际上,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简单、有效的家庭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被习惯塑造的,优异的成绩来源于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行动。

  

  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说的是习惯让人差别甚大。

  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做到良好的习惯,足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家长需要使力的地方就在四点,良好的作息、丰富的阅读、预习复习、适当的运动。

  首先,良好的睡眠,是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和发育的。人体会分泌一种激素叫做生长激素,而大部分是在睡眠过程中分泌的,这类激素分泌充足有利于孩子的身高。反之,孩子就有可能长不高。

  

  其次,良好的睡眠,也能让孩子身体的能量和血氧气都可以获得补充,帮助孩子消除疲劳,疲劳感消失孩子才能精力旺盛,孩子第二天的学习效率也才能更高。

  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才能保障孩子睡眠的充足。能够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这是自律养成的第一步,也只有保障孩子正常的生长和健康,才能谈其他。

  《论语》有云:“温故而知新”

  众多学霸分享的学习方法中,也反复提到复习和预习的重要性。

  一天课堂上的知识,通过复习查漏补缺,理解了才能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而在复习中,梳理出重点知识,发现不足,才能针对性地弥补。

  

  有些人会发现,当父母给孩子安排了一些课后练习,成绩能够提高,练习就是一种复习的手段。

  提前预习不仅能够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能把不懂的问题挪列出来,有重点地在课堂上,或者找老师弄清楚。

  

  实际上,父母花那么多钱去报培训班,不也就是提前学习,还有针对不懂的知识补课吗。

  这里建议,在复习和预习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列出三个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过:语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将来至少有15%的考生做不完试卷。

  高考语文命题最明显的变化是考查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阅读太少、读得太慢就做不完卷子。

  实际上所有科目都考察阅读水平,就连小学数学题目,语文不好,都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会做错。“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能出口成章,也离不开阅读。在一次董卿采访中,她提到,一直保持每天睡觉之前一个小时的阅读,日积月累还有如此功力。

  

  阅读给孩子带来的好处也不止提升语文成绩,丰富地阅读,能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视野,让孩子更自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能改变命运,而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海量的阅读。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经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有好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不能因为学习而忽略运动。观察发现,有运动习惯的孩子,往往神采奕奕、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

  

  运动不仅可以让孩子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对意志力的锻炼,还可以改善和调节坏情绪。每天运动比较适合的时间是1小时。

  而中考已经加入体育考试,在不断地增加分值,并且开始强调过程性评分,不论从健康,还是中考来讲,都需要养成运动的习惯。

  巴金先生也说:“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培养好习惯开始。”培养好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

  培养习惯重在每一天的坚持,在实施的时候,也给予一些小建议:

  1. 给孩子说明每一件事情的意义,让孩子明白,当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做之后,才会有动力。

  2. 立规矩,定惩罚和奖励,奖励始终是最好的激励手段。

  3. 定量,通过网购或者自制一些时间管理的小工具,列出每天要做的事情,并让孩子打卡,记录完成情况。

  4. 和孩子开个会议,复盘。

  

  随着慢慢地坚持,只要孩子坚持不懈,就会形成内驱力,不再需要督促或鼓励,当形成习惯以后,这也将让孩子受益终身。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