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穷,所以“配不上”素质教育?
最近遇到一位家长,本来是聊孩子升学问题的,但聊着聊着又开始诉苦水——说现在孩子辛苦,学的东西多,作业也多,上面大力宣传“素质教育”,但中国真正能享受到的又有几个人?穷人家的孩子想熬出头,只有通过考试!那考试又看分数,应试教育教出来的······那还能是个健康的人吗?我都怕孩子将来有心理问题。
可以看得出,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相当焦虑。这一番肺腑之言说出来,虽然有道理,但却不全面,小编觉得很有必要分享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现在的孩子学习累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无需多说,肯定是一致的:累!
世上有什么事情做着不累呢?只要人还活着,就都有理由去觉得累。毕竟生命在于运动,哪怕不思考、干躺着,身上的细胞也还在疯狂运动、新陈代谢。所以累总是有理由的,累也是常态——我们不该聚焦在累不累,而应该关注累得值不值?!
之前和家长讨论孩子作业中的疑难,小编的建议是“让孩子多做做题,多看看课外材料,认真品味出题思路,之后再遇到这样的难题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多做做题、多看看课外材料——
这几个字仿佛有什么问题,部分极度宠爱孩子的家长当即就激动了起来:
“国家都说减负,你这是违背政策!”
“现在小孩读得那么苦,你还再加量!”
“我们当时初中才读的英语,现在不也活得挺好!”
“现在小孩子学的东西比你们那时候难的多,别太严苛了!”
没错,我承认现在孩子学的东西比我们当时学的更多,也更难。但有一点请大家注意:这难道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吗?
人类社会在不停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代学得自然更比一代难,但学得难未必等于学得累。你不能在他压根没累之前就担心,就减负,武断地认定“孩子不该承受这样的压力”——这其实不像是保护,更像是偏见。
设备不一样了,结构不一样了,效率也不一样了。我们以前在线下个五子棋,用拨号上网都要滴滴嘟嘟等半天;现在百人打游戏“吃鸡”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以前讲个知识点,连说带比划黑板上描半天,现在多媒体一轰就清楚了;以前英语老师如果带一点口音,全班都能被带走,现在美剧一看、APP一刷就能纠正过来······
现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完全不一样,学习效率也大不相同。每一代习以为常的知识获取能力,在上一代看上去都显得匪夷所思。
经常能听见七大姑八大姨拿自己的受教育经验去类推,觉得“哇,我在这个年纪的时候肯定学不了这个”,就认定这个是“不可承受的压力”——其实这种类推是很难成立的。
教育的效率也是跟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的。几十年过去了,火车的速度都提升好几倍了,学习难度这件事情不可能按兵不动。
之前新闻报道了一个学校,三年级才开始教数学,美其名曰“减负改革”,有一些人拍手叫好。
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
在大家的吐槽声中,经常出现这两个词:减负、素质教育。
有人会拿极端的案例说事儿,比如A校有学生跳楼了,B校有孩子崩溃了······但实际上,我们读书那会儿,甚至再早些时候,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能因为个别人存在问题,就让所有人的标准线往个别人那里靠!
学校不是游乐场,学生实际上就是把学习当成职业的人,学习有压力是很正常的。
因为个体差异而存在的问题确实有,那怎么办?让大家都慢下来?显然不可能!这种时候唯有因材施教,特别问题特别对待。减负应该是减去“不合理的部分”,而非扩大“不合理的范围”。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学习终究难以绕开一个问题——就业。而说到就业,竞争也就避不开了。什么样的竞争?肯定不是在学校、小区里的那种,而应该是面向社会的——现在应该说是全球化竞争。
大家都在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呢?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我又特地去搜了一下应试教育,搜索结果是“填鸭式教育”,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比喻灌输式教育,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其中的含义。
其实吧,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处,前者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后者则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多的知识。但两种模式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方式和结果都有些差异。比如说,素质教育要求师长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财力,而且见效慢,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应试教育则毫无创造性可言,甚至会限制或抑制学生的思考能力。
此前看到一些文章说穷人就配不上素质教育,我觉得这观点有些莫名其妙。
有一篇文章举例说:那个“数学考过17分,如今精通四国语言,被牛津大学录取”的孩子被父母“放养”,家长“从不强迫孩子上补习班”、“十分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别人利用寒假上课,我们寒假则一起环游世界开拓眼界”,新闻报道怒赞素质教育,呼吁教育改革——但实际上,这孩子初中高中上的都是私立的贵族学校,一年学费十万甚至几十万。这孩子精通多国语言,甚至会编程、滑雪,还参与了许多国内外竞赛,这都是父母用钱砸出来的。一般家庭可负担不起这些,所以素质教育与穷人无关······
神逻辑!固然这家孩子多才多艺是因为父母有钱,所以孩子有机会尝试了那么多一般人尝试不到的东西,但这也是孩子通过自身努力才获得的成就啊。无法否认,有钱人的起点高,但我们得认识到——人本身就不是完美的、社会也并非绝对公平的!有钱所以有更多选择,但再有钱也无法垄断所有的机会,千千万万的穷人终归是有出路的,没钱不代表日子就不过了、孩子就不养了——要知道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过过的苦日子远比现在久远得多。
世界上没有绝对一刀切的东西,富人有富人的玩法,穷人自然也有穷人的盘算。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什么是可以直接全篇复制粘贴的东西,因人而异——大家都是东一块西一块地拼凑,然后不断修改。
再说回素质教育,我觉得这实际上是“爱的教育”,交给学生爱生活、懂生活以及能够独立去生活的能力。哪怕现在大家都认为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但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讲道德和礼仪,也讲爱和独立生存。虽然可能会因为讲得太快,所以学生短时间无法明白其中的奥妙,但耳濡墨染,它一定是有作用的。
有人讲应试教育太苦、太累、太磨灭人性,但我希望大家明白:孩子们的生活中不光是只有应试教育,在这之外孩子们同样有欢笑与感动!如果说大家羡慕的那种“环游世界的素质教育”充满了自由、欢乐与感动,那么我们普遍实行的“阴森可怖的应试教育”也有这些东西的存在,只不过是含量多寡而已。采取应试教育的原因可能是很多条件的匮乏,但我们能给孩子的却不仅仅是应试教育这个空壳,平时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引导孩子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
应该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固定答案。有的家长总是会战战兢兢的,他们觉得“一时不慎就会耽误孩子一生”,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教育孩子自然是需要谨慎,但“决定孩子一生”可以“这样决定”,也可以“那也决定”,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要知道,孩子是会长大的,父母也是可以纠错的。大人也是人,说几句蠢话也是正常事,不要太心事重重,觉得耽误了孩子一辈子,没必要。
“一生”这件事其实远比大家想象中的长,你以为现在能决定的事,将来孩子的男/女朋友说不定都能掰回去。别太纠结,只要大是大非没问题,这条路就不会偏。
现在让家长焦虑紧张的内容太多了,不少家长老担心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哪有那么吓人的事。愿意陪伴、心里有爱、正直向善,就算说过几句重话,做过几件傻事,也不是不能补救的事。
对于孩子的一生,家长最多只是在“自己期望的范围内施加影响”,就算提前把一切都规划好,把各种“决定”做到极致,我们也会发现——
孩子会过上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生。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