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过去了,那部央视纪录片中的学霸和学渣,现在怎么样了

  

  高考的战鼓已经擂起,号角已经吹响,孩子,请你勇敢亮剑吧。

  只要一直坚持,不断奋斗,终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早已被时光磨平。

  作者 | 可乐妈

  这两天正值高考。

  我也恰好在网上看到了一部关于高考的纪录片。

  它讲述了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里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

  其中,有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还有焦虑紧张的学生家长……

  仿佛让人一下子又回到了那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又充满希望的高三生活。

  它就是——《高三》。

  

  

  《高三》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真实。

  纪录片一开始,班主任王锦春就站在讲台上,认真又不乏幽默地对学生们说:

  “高三这一年,大家一定要有吃苦的准备。” “你给我拿出半条命来,我不要你一条命,因为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个同学是因为读书读得非常勤奋、很刻苦,就不行了。”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似乎都曾遇见过像王锦春这样的老师:

  他用心地备课、上课,鼓励没考好的学生;

  将每一个孩子的特点牢记于心,坚定地告诉家长:

  “她是很自觉的女孩,你就平时对她生活上多关心,其他的工作我会来做。”

  但同时,面对懒散、堕落的学生,他也会大发雷霆,甚至口不择言:

  “考场上睡觉,现在又不起床,你这个人是一点救都没有了。” “不要读了,读个鸟!” “你根本就不像一个农民的儿子。”

  

  爱之深,责之切。

  王锦春比谁都清楚,眼前的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偏远地区。

  家里要么务农,要么做点只能糊口的小生意。

  而这些天生没有伞的孩子,想要摆脱父辈的命运,唯有高考这一条路而已。

  

  随着黑板左上角的高考倒计时的数字不断缩小,班里紧张的氛围也越来越浓烈:

  每天5点30分起床;

  6点开始早自习,背政治、读英语、念课文……

  各种嘈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一首宏大的交响乐;

  课桌上的试卷和课本垒得越来越高,座位上的学生们却都低着头奋笔疾书;

  9点50分回到寝室,和舍友互相提问,几分钟后,熄灯了。

  洗漱完毕后,第二天又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周而复始,等待着高考来临的那一天。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有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班里的优等生,林佳燕。

  与大众印象中的寒门子弟一样,她内向、早熟,言谈举止间还带着些许自卑。

  

  但同时,她也是最渴望通过读书完成逆袭的那类人。

  她一出场就是侧着身子,偷听着上一届高三毕业班的报考消息,把老师说得“638分报北大可不稳”牢牢记在了心里。

  每次镜头扫过,她总是在捂着耳朵大声背书。

  甚至同学们都睡了,她还在挑灯夜读。

  在日记里,这个要强又敏感的少女一字一句地写道:

  “我怕考砸,我每天都在退步,别人天天在进步。 我开始失眠,我怕别人笑,我怕父母骂,我怕失败。 所以,佳燕,咬紧牙闭上眼睛,拼命向前!”

  另一个是班里的中等生,张兴旺。

  他早年丧父,刚上高一,母亲再婚了。

  正因如此,原本就内向的张兴旺变得更加沉默寡言,甚至有些钻牛角尖。

  有一回,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他喝得酩酊大醉,瘫在班主任的办公室里,捂着脸痛苦地抽泣。

  

  后来,在距离高考只有十四天的时候,他更是因为害怕,选择了留书出走。

  还有一个,是班里的“吊车尾”,钟生明。

  他白天旷课,在宿舍补觉;

  晚上翻墙,和几个同学一起泡网吧。

  

  班会上,他更是插着兜口出狂言: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像我一样的差生可以做到不气馁或者不放弃。 有句歌唱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再相逢,睁开眼睛看清楚我才是英雄。 我送大家一句话: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临近高考时,因为翻墙,钟生明和几个同学被保卫处抓了,学校要给他们处分。

  面对校领导、老师、家长齐上阵的场面,另外一个同学立即乖乖承认错误,倔强的钟生明却始终一言不发。

  最后,更是狠狠撂下一句“我随便学校处分,可以了吧”后扭头跑掉。

  

  金字塔顶端的优等生、沉默的中等生和让老师、家长头疼不已的差等生……他们就这样构成了高三考生的众生相。

  

  到了纪录片的尾声,班里有一个名叫谢怡的女孩唱起了那首《那些花儿》: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而这部纪录片自2005年问世,到如今,也已经过去了17年的时间。

  通过记者的跟踪采访,我了解到当初那些孩子的现状:

  优等生林佳燕如愿考上了一所位于北京的985高校,中央民族大学。

  然而,进入大学后,被高分录取的她每次填表遇到“特长/爱好”这一栏时,却只能尴尬空着。

  有一次,她做家教时,遇见了一个厌学的小学生。

  她望着对方修长的手指,鼓励道:

  “等高考结束,你可以去学钢琴。”

  没想到,小学生却告诉她,自己早已过了钢琴十级。

  林佳燕一时语塞,她回想起了自己人生的前18年,发现竟然只有学习和农活。

  这种巨大的落差,一直延续到她毕业之后。

  虽然毕业于名校,收入也一直在稳步提升,但却怎么也赶不上北京那遥不可攀的房价。

  直到结婚,她依旧只能租住昌平的两室一厅。

  她告诉记者:

  “在北京十二年了,我还在为生计奔波。 如果说改变阶层,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和运气才行。”

  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儿子,她心里更多的还是无奈,孩子没有户口,还是要回老家走高考的路。

  而中等生张兴旺,当年他出走后被班主任劝回学校。

  最终,考上了一所私立大学的中文系。

  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武平。

  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一家工厂的技术主管,还生了三个孩子。

  在张兴旺看来,他的孩子注定也要走读书这条路。

  但作为父亲,他会将“让孩子开心”摆在首位。

  最令人意外的,则是差等生钟生明。

  复读一年后,他进入了一所泉州的三本大学。

  在工商业发达的泉州,他意外接触到了当时刚刚起步的电商行业,并凭借这股东风,成为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

  他毕业那一年,正是阿里巴巴开创“双十一”的第一年。

  当时,公司一天的流水已经达到了八千万。

  而他,也“逆袭”成了同学中经济条件最好的那一个。

  

  看了《高三》主人公的现状后,才发现:

  所谓高考一场,不过是成长之仗。

  18岁的孩子,手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来到了成人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你我不过都是平凡的大多数。

  当初仿佛有天壤之别的学渣、普通人和学霸,多年以后,在成长的洗礼下,人生的差距反而是越来越小了。

  然而,接纳自己终将平凡的事实,并不意味着要开始消极和堕落。

  相反,这更加凸显了高考的意义——

  1. 高考的本质,其实是一道分水岭

  高考考得好与不好,差距大不大?

  当然大。

  但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但凡考了,哪怕不够理想,只要有学上,以后照样能考研、考博,依旧追寻梦想的机会。

  《高三》中有一个女孩子罗艳,从高考的考场出来后,就趴在同学的肩上哭了。

  后来,她选择了复读。

  本科毕业后,还申请了加拿大的MBA,并成功被卡普顿大学录取。

  如今的她,生活稳定、事业有成。

  所以,高考真正的意义,不是区分出了一本、二本、三本。

  而是给读过大学的和没读过的分了层。

  2.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能决定你未来走哪条路

  《高三》镜头对准的高三7班,一共78位同学。

  高考后,他们有的考入985、211,有的进入普通本科、大专,只有18名同学落榜,其中除了一位选择弃学打工,剩下的17位都选择了复读。

  或许就像当初林佳燕的妈妈说的:

  “只有高考、往上爬,以后才能不在田里种田,到政府里做工,帮政府、帮共产党做好事。”

  

  高考,或许不能帮你解决生活中所有的疼痛和烦恼。

  但一张通往大学的门票,至少可以让你有资格迈入另一个更高的平台。

  3. 高考决定你能读哪所大学,而心智决定你走多远的路程

  作家刘娜说:

  “穷孩子的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是昼夜不息,迂回前进。”

  其实,差等生钟生明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吊车尾”。

  少有人知道的是,初中的他也曾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学霸。

  但由于升入高中后,学习难度的增加让他一时难以适应,他才在郁郁不得志中投入了网络的世界。

  但实际上,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一时的失利不算什么,一直努力才是王道。

  好在他及时领悟了这一点,复读后,虽然只考上了一所三本,但因为他一直在努力前行,人生便多了许多可能性。

  所以,最后,我想对所有正在经历高考,以及那些终将面临高考的孩子们说:

  战鼓已经擂起,号角已经吹响,请勇敢亮剑吧。

  如果结果是好的,那固然值得欣喜;

  但倘若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灰心和绝望。

  只要一直坚守内心的渴望,不断奋斗,不断成长,终有一天会发现,你也能散发出独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