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河南流脑疫情如火,可刚到的中医却命令停药?
1956年,河南多地暴发疫情,形势一片危急。然而,前来抗疫的医疗小队,却下达了停止用药的指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世纪中期一场比新冠还要凶险的瘟疫侵袭了中国大地,被紧急派去洛阳抗疫的医疗小队里,唯一的中医在到达现场把脉后,却要求立即停用一切西药。
他表情严肃地说道,“用辛温解表药发汗不行,马上停药!”
“你怎么知道我用什么药?疫情这么严重,停了药会出现大面积的死亡,谁来负责?”当地医院的主治医生瞪着仿佛要“吃人”眼睛看着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极为不满地说道。
这名中医面色沉重地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尽是哭喊的孩子、抽搐的患者,半晌转过头来,定定的主治医生,“我来负责!”
就在这一声保证后,整个河南地区陆续停用西药,转而使用上了中药。
你以为这是小说?不,它是真人真事。
1956年,河南多处地区爆发了极为严重的“流行性乙型脑炎”,这种脑炎轻则导致患者瘫痪,重则将造成脑干病变。即使有侥幸痊愈的,也会留下遗祸终身的后遗症。
当时的西医全部束手无策,只能靠药物勉强保住患者的生命。但这也只是暂时的,病人很快就会因为全身器官衰竭导致呼吸困难,最终死亡。
而在这时站出来力挽狂澜的,就是河南中医李振华。他用精湛的中医成功抗击了流脑疫情,挽救了无数痛苦的生命。那年,他才32岁。
当时,他给病患们开出了清瘟败毒饮,配合安宫牛黄丸。通过清热、解毒、凉血、通窍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不仅成功让医院里的病人迅速稳定下来,有个别体质好的,甚至恢复了意识,能够开口说话了。
李振华这让人叹为观止的药方,在河南省大力倡导下迅速得以推广、使用,疫情也获得了有效控制。年轻的李振华自此名声大噪,36岁时就被任命为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
在此之前,他只是个没有读完高中的乡野郎中,怎么有能力给大学生讲课呢?
其实,李振华的父亲年轻时就已经是十里八乡著名的中医,而他更是自幼闻着药香长大。17岁时,就已经跟着父亲在乡间给穷苦百姓看病,当得上是经验丰富了。
但谁也想不到,这个中医世家与西医的第一次交锋,竟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27岁那年的一个酷暑天,他正出诊,突然胃部剧烈疼痛,接着昏倒在地,送到医院后,那名大学毕业的西医大夫竟连连摇头。
当他尝试着给李振华抽血时,却发现因为血液浓度太高,竟完全抽不出来。这名西医大夫当即表示,没救了,然后就直接拔了针走人,将李振华晾在一边。
当李振华从昏迷中苏醒后,听护士转达了西医大夫的意思后也不着恼,反而找人请来了村里一个老乡,声称他能救自己。
可是,他这个老乡其实只是个做小吃的商贩,一点医术也不懂,能做什么呢?
原来李振华突然想到,清代陈修园曾经说过,这种病症中医叫“绞肠痧”,只要用针急刺委中穴,能流出血来就说明还有得救。而他这名老乡虽然不是医生,但对于放血,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看到李振华放血成功后,那名西医大夫竟然又转回来了,简单的化验后最终确定李振华得的是急性阑尾炎。可西医大夫又说了,只能手术,但当时并不具备条件。
看着西医大夫一脸惋惜的模样,他突然回想起清朝名医沈金鳌的书中有相应记载,正是这些记载,令他再次找到了解决办法。
李振华让老乡在他两腿处的委中穴上分别放血,一边的西医看得啧啧稀奇,表情却多有怀疑。然而随着又黑又浓的血浆流出,李振华的四肢竟渐渐恢复了知觉,甚至能够作出简单的动作时,那名西医不禁目瞪口呆。
精湛的医术、以及近20年的临床经验,就是李振华给大学生们讲课的底气。
李老不但擅长肠胃、外科,在其他方面的治疗也颇有见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2007年,当时的著名豫剧大师杨兰春因为脑梗入院,不消几天就被下了病危通知书。主治医生更是信誓旦旦地表示,没有治愈的可能,还是安心操办后事吧。
当这个消息传到李振华耳中时,出于对老乡的同情,他主动接过了治疗任务。在看过初步的报告后,李振华不但没有对杨兰春的脑部做什么处理,反而首先开始调理脾胃,恢复其胃气。
当杨兰春的胃气逐渐恢复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食疗,配合其它汤药,不仅把杨兰春成功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更让其又多活了两年多。
2009年杨兰春去世,他的家人紧紧拉着李老的手,感谢他为父亲抢回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
然而好景不长,当时的国家颁布了一个对中医极为不利的政策,其中明确规定中医资格考试的内容大部分为西医知识,这严重的挫伤和打击了中医的积极性。
很多德高望重民间老中医们一夜之间就失去了行医资格,只有像李振华这样年轻的中医,在学习了西医知识后,才有机会登上更高的平台。
2009年李振华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2017年在李老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在关心国家有没有出台新的中医药政策,这一生他与中医早已无分彼此血肉交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