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万名考生告知我们一个真相:这中国高考还有必要存在吗?
今日也许对我们来说,跟往日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对于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我们,这日子就显得沉重多了......
因为今明两天,这975万份试卷即将被分配到每一个考生手中,
拿起考笔,写上答案,最终成为了大多数人眼中那所谓的“命运”。
之前看了一部纪录片《高考》,
这部纪录片以多个同样年龄的人,面对这人生转折点时的种种选择。
回顾那段挣扎,无助以及不懈坚持的日子,那股劲头以及力量也许在这辈子都难以寻找。
究竟高考,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不仅仅是一场与同龄的竞争,更是给自己打的翻身仗
刘燕霞,一个随着父母打工来到上海读书的重庆女孩,由于户口的限制,她最终只能回老家参加高考。但她放弃了高考,来到上海一家医药企业实习。但当实习期结束,这家企业因学历不符合要求而拒绝了她转正。
而另一位生活在甘肃会宁的贫困县的刘洋洋,由于父母双亡,她自小就跟奶奶生活,由叔叔承担一家老小的生活费用。
在这样环境,她深刻意识到只有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才能回报所有抚养和教育她的人。
她知道自己家庭情况不好,但好在有亲戚帮忙照顾。她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走出了这个县城。当奶奶看到通知书笑得很开心,刘洋洋对奶奶兴奋说放假就会回来。
但在刘洋洋去学校开学报道后第二个月,奶奶因病而离开了人世。
第二,不仅仅是一个人高考,更是一家人的这一年的考验
被号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在这两万多的学生,就有三分之一是高考复读生。在这家学校周边,家长陪读是最正常不过,甚至有些家长放弃原有的事业过来陪伴孩子。
为了能够让孩子有足够的精力学习,家长基本包揽了所有一切的生活起居,将刚刚做好的饭菜用保温饭盒带去校门口,这样能确保孩子在十分钟吃完。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调查对象分别是中美日韩四国的高中生,研究发现中国高中学压力比例最大,主要来源于父母的期望、自身要求以及同龄的竞争。
在这个纪录片,有一个学校保安队长之前曾卖过苹果、大豆,一亏在亏,两年就赔了10多万。而后来开了个工厂,生活才有点起色,但为了陪孩子,放弃一切,在这里做了保安。
他曾说到要是自己能有张大学文凭,在这家中学任何一个办公室,都可有自己容身之处。但唯独就是缺那张纸。
因此,当他知道自己孩子从全年300多名退步到全年级3000多名时,他几乎奔溃,他不停将孩子的试卷在孩子面前摔打,“我们为了你付出是应该,但你自己对不对得起自己奋斗的十二年。”
或许家长那一辈人所受的苦,为了不让孩子继续承受,他们牺牲了一切也只想帮助孩子打赢这场战役。孩子也极度压缩自己生活时间,让自己泡在题库、测验以及排名里,滋味赢在这条新的“起跑线”上。
第三,不仅是考验孩子的学习能力,更是考验一个家庭的耐力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势,让大多数中国家庭毫无选择这条道理,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出国留学。但无论是参加高考还是出国留学,考核的核心还是离不开学习能力。
刘云昊的母亲吴红民就从小培养孩子英语能力,为了能将孩子送出国,她辞去了公司副总的工作,专心带着女儿去香港陪读。从学习专业准备、语言的学习和测试,以及到最后真正收到国外的offer,一个家庭付出的精力都不亚于一场高考。
从日复一日的学习,对于家长也是一场不可重来的自我成长。这场关于人生抉择,不仅是一个人成长,更是一整个家庭的成长。
高考,究竟需不需要放弃?
这条独木桥,一直以来都被不少人质疑。
然而到目前为止,高考一直都是被一个公平化的考试,
在这40年里它能提供给千万名学生平等参与与竞争的机会,
若没有恢复高考制度,又有多少孩子依旧没有走出大山呢?
高考虽然是一场“梦魇”,但它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当我们真正努力过后,看到结果,才明白这些拼命的时光究竟值不值得。
因此在今天这场全国瞩目的“盛会”,每一个考生写下的答案,都是对自己那过去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