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河北万米高空出现神秘气球,周总理紧急命令:把它打下来

  1974年5月,河北易县忽然发生了一件怪事,在茫茫天空之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气球。

  老百姓不明所以,都觉得非常新鲜,于是,他们纷纷涌上街头来看热闹。

  但是,当地的武装部队却很快发现了不对,这个造型奇异的气球,有可能来自国外。

    信息战争

  很快,河北方面把这个消息报给了周总理,而周总理听了有关这气球的描述,大吃一惊,立刻给当地武装部队下达了紧急命令:“一定要把它打下来!”

  接到命令之后,河北武装部门不敢耽搁,立刻通知相关部队人员前往现场,同时,将围观的百姓疏散。

  大家还是一头雾水,区区一个气球而已,怎么会引得周总理如此重视?

  这个气球的确十分危险,因为,这上面装了当时最高清的摄像机,还有无线电传输设备,通过摄像镜头,地面上的状态一览无余,而这些信息,最后都会通过无线电,被传输到美国中情局。

    不错,这气球就是美国斥巨资研发出来的间谍气球。

  而这个气球,说来也巧,最初,它执行任务的目的地不是中国,而是苏联。

  美苏争霸是那个年代的大背景,为了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美苏两国各出奇招,也就带动了军事科技的不断升级。

  两个大国彼此心存忌惮,所以不敢直接爆发战争冲突。于是,信息战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一环,双方都无所不用其极的去刺探对方的情报。

  也正是为了打赢信息战,美国研制出了当时最先进的U2侦察机,这一侦察机单纯从技术上来看,真可谓是人类科学的结晶,它可以飞到数万米的高空,精准拍摄地面情况。

    而且,以苏联当时的空中攻击手段,对此根本无能为力。于是,一份又一份的情报,就这样堂而皇之的送到了美国手里。

  苏联简直怒不可遏,于是,他们也卯足了劲儿,针对美国的侦察机,寻求破解的方案。

  在美苏两国斗法的同时,我国也深受其害。因为我国同样属于红色主义阵营,在美国眼中,凡是和社会主义沾边的国家都是要除掉的,所以,美国的侦察机也时常侵犯我国领空。

  而我国当时的科学技术落后苏联一大截,因此,我国对美国更加无奈。

  苏联也曾对此提出国际谴责,但是,因为他们从未击落过U2侦察机,手头没有证据。所以,美国只要赖账,苏联就没有办法制裁,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转机出现在1960年,这一年,随着科技的进步,苏联使用萨姆-2导弹,成功将美国派出的U2侦察机击落,这件事一下子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苏联手里拿着证据,去质问美国,美国哑口无言。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苏联已经有了对付美国侦察机的手段,美国不能再这样肆无忌惮了。

  侦查手段被人破解,国际舆论也纷纷谴责,而美国的做法,是回去继续研究新的侦查手段。因为,其他国家的谴责,美国并不在乎,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将苏联斩落马下。

  但是,U2侦察机如此高科技,都已经被苏联击落,还有什么办法能够进行空中侦察呢?

  这时候,美国的科研团队突发奇想,将高清摄像机安装在了热气球上。

    热气球听起来没有飞机那么高科技,其实不然。因为热气球灵巧轻便,所以完全可以轻松飞到数万米的高空,其飞行高度几乎已经达到了U2侦察机的两倍。

  这意味着,以当时的科技手段,这种气球几乎是不可能击落的。

  不过,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使用热气球,美国无法进行遥控。所以,只能计算好当天的气流方向,才能让热气球飘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

  不速之客

  美国这个手段立竿见影,苏联的情报又开始不断地往美国输送。而更让美国人得意的是,因为热气球的高度太高,所以苏联人迟迟没有发现。

  直到几个月后,苏联人才后知后觉,想要将这些恐怖的热气球击落。可惜,由于科技的限制,始终束手无策。

    美国就这样疯狂的制造出了3500多个热气球,这些热气球飘荡到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其中,又以苏联最多。

  美军的热气球甚至肆无忌惮地飘到了莫斯科上空,让苏联人恨得咬牙切齿。

  1974年,我国发现的这个热气球,其实也正是从美国飘到了苏联莫斯科,又因为气流的变动,从莫斯科一路飘进了我国境内。

  在此期间,苏联曾经试图用导弹击落它,但没有成功。于是这气球堂而皇之的从西北方向绕了一圈,一路来到了河北。

  我国的专家通过当天的气流,大致推断出了气球的飞行方向,周总理得知这气球有可能去过西北,更加焦虑了。

    因为我国有大量的兵工厂分布在西北,甚至连核武器研发基地都在那里。

  以如今这个热气球的摄像水准,只怕,它早已将地面核武器基地的记录收入囊中。

  再延迟一会儿,这气球就要飞出国境了,如果这些机密信息为美国所得,那对我国将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因此,周总理才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击落它,绝不能让气球飞出中国的边境线。

  而此时,美国也得到了消息,美国根本就不担心,因为之前苏联已经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他们认为,以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想要击落气球更是一个笑话。

  甚至,美国人非常狂妄的把这气球的高度下降了一些,在我国军民面前耀武扬威。

    空军部队肩负着重大的任务,成功与否,有可能影响到祖国的命运。所以,每个空军战士都十分紧张。

  空军部队对现场情况进行了分析后,决定派出四架歼6飞机去执行任务。而其中一个负责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名叫董培。

  在空军部队里,董培早就已经是出了名的战斗英雄。

  出生于1938年的他,17岁时就因为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强大的应变能力,考入了航校。

  入学之后,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这时候,传奇英雄赵宝桐注意到了董培。

  赵宝桐是空军部队的一级战斗英雄,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赵宝桐曾经创下过一人击落七架美国飞机的纪录。

    赵宝桐

  在航空学校,赵宝桐就是学员们的偶像。而赵宝桐敏锐的注意到,董培这个年轻的学员和自己当初很像,他聪明、勇敢、有毅力,也许有一天,他也能够创造出战场上的奇迹。

  有爱才之心的赵宝桐便常常亲自过来指导董培,有这样一位名师栽培,董培进步神速,两年之后,他的飞行技术已经让很多老飞行员都自叹不如了。

  从航校毕业之后,董培就一直在空军部队服役,一转眼过去了好几年,不管执行多么艰难的任务,他都是手到擒来,上级对他越发信任。

  这一次,大家也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然而,虽然董培的个人能力过硬,却无法改变我军当时的科技水平过于落后这一事实。

    董培

  困难重重

  董培等四位飞行员驾驶的歼六战斗机,已经是当时我军很出色的战斗机。然而,论飞行高度却远远不及美军的热气球。

  甚至,在之前的飞行训练之中,董培从未尝试过飞到如此高度。而强行起飞的话,有可能产生一个十分糟糕的后果,那就是战斗机动力不足,直接在万米高空坠机。

  即便克服了飞行高度不足这第一个困难,接近了美军的热气球,也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我军的瞄准装置太差。

  当时,美国、欧洲等地都已经研制出了一些全自动的导弹,但歼六战斗机所使用的,依然是航空火炮,由于万米高空可见度太低,甚至要借助肉眼的瞄准。

    另外,通过计算可知,歼六飞机的体积,与美军派出的巨大热气球相比,那简直就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稍有不慎,只怕还没有击落气球,飞机就已经先被眼前巨大的热气球击落了。

  最后,飞机的速度太快,而气球的速度又太慢。我军为了保证飞机不坠毁,必须要始终将飞机速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这样的话,如果真的撞到气球,飞行员来不及立刻停住,必然机毁人亡。

  即便成功发射火炮,将热气球击落,在热气球停下的一瞬间,飞机上的飞行员也有可能同归于尽。

    总之,危险就摆在眼前,这几乎是一个破不了的死局。然而,这却又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个生与死的局面,董培等四名飞行员并没有退缩,他们签下了保证书,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自己的驾驶舱。在飞行员的心中,有很多东西远远重于自己的生命。

  很快,上级下达命令,两名飞行员先后发动飞机,而董培出发的位置被排在了第三。

  两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很快靠近了空中的热气球,然后按照上级的指令,发射出了炮弹。

  然而,天空中却并没有出现大家期待的结果。飞机速度太快了,尽管从肉眼看来,炮弹已经非常接近,但其实在空中,只是擦肩而过罢了,根本没有对热气球造成一点损害。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两名飞行员反应比较快,没有出现事故,平安返回了地面。

  但这样一来,董培的压力就更大了,气球越飘越远,他们不可能一直循环往复的执行任务。

  董培远远望着天空中的热气球,不断地计算着自己和热气球之间的距离,决心一击即中。

  可惜,董培的第三次任务,就如同前两次一样,失败了。他眼睁睁的看着炮弹从气球旁边滑过,而气球还是越飘越远。

  上级给董培下达了命令,让他赶紧回来,以防发生意外。

  但董培的大脑却疯狂旋转着,他觉得,事情还没有到最后,或许,自己还有一次机会。

    纵死无悔

  董培很快分析出,三次任务失败,其实原因无非两个,第一是飞机速度太快,第二是射击的角度不对。

  如果飞机能够放慢速度,同时抬高射击角度,也许还有成功的可能。同时,为了提高成功的概率,董培决定一次发射三枚炮弹,董培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传给了地面。

  然而,听到董培这个想法,上级连忙阻止。因为,董培这样做,无异于是拿命去赌。

  之前,高速的飞行已经将飞机能量消耗殆尽,如果董培放慢速度,同时发射三枚炮弹的话,那很有可能,炮弹发射的一瞬间,董培的飞机就会从高中坠落。

    空军部队在执行任务之前,已经进行了精确的计算,董培的想法的确有很大可能成功,但代价就是董培的牺牲。

  而且,以常理来讲,不管成不成功,董培都必然走向死亡,这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结果。

  但是董培却一遍遍的劝说上级,让自己去执行命令。

  他明白,由自己再执行一次任务,比第四位飞行员重新测量距离,再去冒险成功率更高。

  从当上飞行员的那一天起,董培就已经有了随时牺牲的觉悟,他愿意用自己的一条性命去换祖国的安宁。在董培一遍一遍的要求之下,上级终于同意了董培再去执行一次任务。

  于是,董培尽量平复着自己的心情,同时缓缓的将飞机的速度放慢。他与热气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他距离热气球只有400米了。

    近在咫尺,成败在此一举。董培迅速地按下了发射按钮,三枚炮弹齐发,忽然一声巨响,气球化为了碎片,从空中纷纷飘落。

  地面的人们爆发出欢呼,但很快又紧张起来,董培在哪里?

  气球的碎片遮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董培的战友们在地面上不断的呼喊着他的名字,希望奇迹能够发生。

  令人振奋的是,奇迹真的发生了。在气球爆炸的那个瞬间,董培以极快的反应能力,迅速调转了飞机的方向,然后一路向下面的平坦地面俯冲而去。

  爆炸产生的气流,和飞机极快的速度,让董培几乎七窍流血。

    但是,过去丰富的飞行技术救了他。

  几分钟之后,焦虑的人群在地面上发现了落地的飞机,还有机舱中安然无恙的董培。

  人们的欢呼声更响亮了,我们粉碎了美国的阴谋,而我们的英雄也平安归来。

  经过几天的休养,董培恢复健康,重新回到了空军部队。

  为了表彰董培英勇献身的举动,一段时间后,周总理亲自在北京接见了董培,董培荣升为大队长,获得英雄模范称号。

    河北军方将击落的气球残骸收集起来,交给周总理过目,随后又将碎片放进了历史博物馆里,以纪念董培英勇的行为,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告着美国的罪证。

  董培的这次冒险,为国家换来了长久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