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冰心和《我的老师》,师生情,单相思?20年后携夫演讲解谜团

  今天说的冰心,没错,就是你熟悉的那个冰心。

  她的一篇《我的老师》,登上了中小学课本,直到今天仍然被许多人,认为是感恩老师的佳作。

  这篇文章我曾读过几遍,读的时候只觉得唇齿留香,冰心用浓重的民国文风,表达了对这位教师T女士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可是也隐隐感到有些不对劲。贴几段《我的老师》原文大家品一品。

  开篇就是,

  “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她向我一笑,她就要要脸红,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

  乍一看,这仿佛是怀春少女对倾慕男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

  我也曾疑惑,这篇文章是冰心写自己,还是虚拟的一个青年男子,在倾诉对女教师的暧昧之情?

  直到我读了一些史料,这个谜团才解开了。

  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读者,这篇《我的老师》一文,实际上表达的是冰心对自己的女老师丁淑静,倾诉爱慕之情,并不是阅读理解中的标准答案“感恩老师”。

  文学大师冰心,曾经对同性“单相思”,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冰心大师14岁时发生的故事。

  1为什么说,冰心对丁淑静老师的感情,不是师生情,而是单相思?

  1899年,清政府恢复北洋舰队。

  从外国买了2艘巡洋舰,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其中一条“海圻”舰的副舰长。

  1913年,谢葆璋作为海军少将,到北京筹办海军学校。

  已经13岁的谢婉莹,跟着父亲从山东烟台迁居北京。

  在休学一年后,她去了一个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这个学校的外籍教师都是传教士,教授的课程也和封建学校不同,不是以诗歌文科为主,而是教授数学、科学,介绍现代医学,并且积极推动女性解放运动。

  父亲听了女儿的要求,开口说:去贝满上学也好!

  初来贝满女中,冰心开始很不习惯。

  她算术跟不上,还说了一口山东话。回答问题老师同学听不懂,只能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同学还给她起外号“侉子”。

  不过这两个困难,她很快克服了。

  母亲请来数学老师补课,冰心每天做题到半夜,题做不出来,她流下许多焦急的眼泪。功夫不负有心人,聪明的冰心数学追上来了,还很快练成了一口京腔。她甚至成了同学的偶像,有难题就来问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学习的困难解决后,另一个潜藏的情感问题便浮出来了。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西方的思想开放,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许多知识女性走出家门,上学留学在社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此时的冰心正值豆蔻年华,情窦的初开,在教会所办的女校,一面是森严的校规,加上接触不到异性,另一面是青春期的躁动。如何寻找感情寄托,是当时教会女生的情感苦恼。于是在教会女校出现了一到独有的风景:“闹朋友”,就是女生之间超乎友情的关系。

  冰心说,自己也未能免俗,一度为“闹朋友”蚕丝沾惹。

  那么,谁是沾惹谢婉莹的“同性爱的蚕丝”呢?

  根据冰心在慕真女中的演讲与后来的回忆文章,大致可以推断为:《我的老师》里的T女士就是她单相思对象。她教过冰心的“历史、地理、地质等课”,名字叫丁淑静。

  在这篇《我的老师》一文中,冰心对她的教课稍微做了处理,说她是代数教师,但“其他的描写,还都是事实”。

  为什么说,冰心对丁淑静老师的感情,不是师生情,而是单相思?

  这些文字骗不了人。如果这些描写是对恋爱中的人,才有的感受吧!

  她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她抬头看到“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 低垂的睫毛,”心里产生了莫名的情愫。她偷看她的时候,两人四目相对,……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冰心练习代数做题到半夜,遇到难题急的掉眼泪,一想到丁老师美丽的脸,就用了精神“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

  爱情和友情不同不同之处,就是独占性,对于丁淑静的其他异性追求者,冰心的态度是鄙夷和讥笑。

  冰心认为,这世界上没有一个男子,配做丁老师的丈夫。对于本校的男教师,她和同学们不敢当面怎样,只是在背后取外号如‘癞哈蟆’、‘双料癞哈蟆’之类。

  对校外的丁老师的追求者,看到他们过来,女学生们要么大声咳嗽,要么就从背后向人家扔小石头。

  对文学天赋较高的冰心,竟然根据圣经上学到的课,照葫芦画瓢,写了许多给丁老师的情诗。

  她写了十几篇,不敢给人看,又不忍心扔。就把这些情诗夹在课本的书皮里。

  在单相思丁淑静的同时,冰心还和一个四年级的同学陈克俊要好。

  当她的这些信件被陈克俊发现导致,感情的决裂就成了必然了。

  2第二次闹朋友,以给《我的老师》情诗被发现而告终

  谢婉莹与比自己高2级的学界陈克俊,产生了“朋友”情。她在文章中对陈克俊的描写,也十分暧昧。

  陈克俊在她的笔下,宛若天仙:

  从正面看,只觉得她眼睛很大,极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从侧面看,浓黑的鬓发,润厚的耳廓,洁白的颈子,美丽的眼角和眉梢。在集会的时候,我总在同一座位上,看到这美丽的侧影。

  这些句子不是情到深处,怎么能写的出来?

  在一次教会学校组织的郊游中,两人还穿上了从外校借来的情侣装,引起同学的赞美与羡慕。

  在当时的教会学校,同性间的交友被称之为“闹朋友”,竟然成了时髦的课程。

  同性之间从最初的姐妹,逐渐感情升温,如胶似漆、双宿双飞,陷入了具有排他性的“闹朋友”情。冰心和陈克俊约定彼此监视,禁止交朋友”。

  此时,冰心藏在书皮里的情诗却不小心曝光,并在校园内疯狂流传。因为诗中的性别明确,大家都以为冰心暗恋的是一个女同学,于是起哄嘲笑她。

  冰心很尴尬,她无法向大家说明这些诗是写给丁老师的,诗中的她一律用T代替,没人想到会是她们的老师。

  学生间的同性交往很常见,但如果发生在学生和老师,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性质简直要严重的多。

  因此,冰心无法说出的情感隐秘,成了她和陈克俊之间感情破裂的导火索。

  从这些情诗被发现,冰心又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陈克俊认为是冰心背叛了自己,两人开始渐行渐远。

  冰心第二次“闹朋友”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恋使冰心使她备受打击,同时认识到,同性爱是一种自私的、不健全的情感行为,于是对这种交友产生了反感,一把火烧掉了来往的信件。

  冰心这次情感的切断很决然。

  后来,尽管有别的同学追求,冰心都一概拒绝,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度过了最快乐的一年。

  4年后,冰心从刚进校门的代数成绩不及格,到数理化英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语文更是取得了100+20分的高分。

  3、20年后携夫演讲解谜团,“闹朋友”意义何在,罪过罪过。

  几年后,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准备到美国留学,她登上了游轮“约克逊号”。

  在这条船上她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吴文藻。

  两人的相识却是因为误会。一位姓吴的同学,托冰心照顾自己乘坐这条船的弟弟。吴文藻是被错当成了这个同学的弟弟。

  在船上10几天的朝夕相处,两人逐渐熟识起来。

  作为清华大学毕业的理科男,吴文藻还在清华读书时,就读过冰心的作品,现在看到真人,对她很有好感。

  我喜欢你喜欢我。

  冰心对这个读过自己都没读过的书的理科生,也产生了异样的好感。

  到美国后,两人在信中谈起了恋爱。

  冰心这时才明白,这种恋爱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不用担心社会异样的眼光,也不担心父母那关怎么过。

  1929年,冰心和吴文藻开启了一辈子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直到其中一个人去世,两人相伴56年。

  冰心暗恋的女老师丁淑静,终身未嫁未育,后来因以牙疾死于上海。

  得到丁老师的死讯,冰心正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她看到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消失了艳红的颜色。她流下了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泪。

  中学时代的同性爱,如果不是冰心自己说出来,大概不会有人知道的。

  1936 年 5 月,在赴欧美游学前,冰心接到天主教会中学慕真女中,邀请做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她面对着,和20年前自己一样豆蔻年华的女生,讲起了贝满女中的学生生活。

  冰心感慨万千:“闹朋友”,意义何在,罪过罪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