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实质是不守规则与破坏道德
历史是一面镜子,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照。有的人从历史中看到历史,有的人从历史中看到自己,有的人则什么也看不到。
中国历史是很丰富的,可是,我们看历史往往很机械,既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过去,只看到“虚伪”和“刻板”四个大字。对历史,我们不善于追问,只会盲从地接受。这样看历史,不仅不会有什么收获,反而使我们更加愚蠢和虚伪。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不妨来追问历史,看看究竟有多少我们从教科书上学习的历史是应该被重新审视的。
曹刿论战:不守规则而胜
之所以从“曹刿论战”开始,是因为这段历史太著名了,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每个人都学过这段历史,并且因此而学会“一鼓作气”这个成语。
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曹刿自然是聪明绝顶的人物,而“曹刿论战”就是一个智慧的故事。可是,在我们学习这段故事以及背诵《左传》原文的时候,我们缺少一个追问。既然大家都学过,这里不再浪费篇幅,原文不录。实在忘了的,可以去看《左传·庄公十年》。在这里,我们直接上问题了。
请听题:为什么鲁国人不擂鼓,齐国人就不冲锋呢?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中国的战法都是进攻擂鼓,撤退鸣金。如果钟鼓齐鸣呢?那就是央视春节晚会了。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君子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贵族战争,奴隶是没有资格参与的。出于贵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战争有些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则,或者说是战争道德。大家共同遵守这样的规则,或这样的道德。
所以,交战,有交战的规则。在交战之前,双方会派使者约定决战的时间和地点,通常使者表现得都很有礼貌,语气也都很外交很客气。到了约定的时间,双方会提前来到战场,通常是一大早,然后各自布阵。等到双方布阵完毕,一方开始擂鼓,示意可以开战,另一方随即擂鼓,于是双方开始冲锋,进行战斗。
知道了这个战争规则之后,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曹刿的战术会成功了。
齐鲁两军按照约定布阵,双方布阵完毕之后,齐军按照规则擂鼓,示意可以交战。此时,齐军将士都已经做好了冲锋的准备,精神高度紧张起来,只等鲁军擂鼓。可是,鲁军并不擂鼓,齐军就认为对方还没有准备好,于是放下武器等待,紧张起来的神经随之松弛下来。
稍停之后,齐军再次擂鼓,再次示意可以交战。这时候,齐军将士的精神再度紧张起来,准备冲锋。可是,鲁军还是不擂鼓,齐军的精神再次松弛下来,注意力也开始分散。
等到齐军第三次擂鼓,经过两次紧张和两次松弛的齐军将士已经感到很疲劳,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再加上弄不懂对方是不是还不擂鼓,所以根本就懒得做冲锋的准备。
偏偏这一次鲁国人擂鼓了,于是,精神饱满的鲁国人冲向齐军,而齐军仓促应战,自然战斗力大打折扣,岂能不败?
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为什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
到这里,我们的追问也就有了答案:齐国人不冲锋,是因为他们遵守了战争规则或者战争道德。
进一步我们知道,“曹刿论战”的实质,就是不守规则和破坏道德。
事实上,后来在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的故事,与曹刿论战异曲同工。
相对于“曹刿论战”,是春秋时期的另一则故事“宋襄公论战”。
宋襄公论战:坚守信用而败
楚国入侵宋国,宋国国君宋襄公亲自指挥作战。两军隔河相对,所以宋军后撤布阵,楚军渡河来战。宋军列阵完毕,楚军还在渡河,宋军司马公孙固建议趁机攻击楚军,宋襄公拒绝了。
等到楚军渡河完毕,还在匆忙布阵,公孙固再次建议趁乱发起攻击,宋襄公再次拒绝。等到楚军布阵完毕,双方交锋,战力强大的楚军大获全胜,宋襄公大腿中箭,狼狈逃回。
整个宋国都在批评宋襄公,而宋襄公却有自己的理由,他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翻译过来是这样的:贵族打仗,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年岁大的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就算亡国,也绝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宋襄公的故事,在现在作为一个笑话而流传。那么,古人是怎样评价宋襄公的?
我们知道“春秋三传”是真实记载春秋的3本典籍,这3本典籍中都记载了宋襄公论战这件事。令人有些奇怪的是《左传》并没有评价,而在《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中都有评价。
《春秋公羊传》这样评价:君子们赞扬宋襄公遵守战争规则和战争道德,认为即便是周文王也不过如此。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赞扬。
《春秋谷梁传》用了很长一段话来评价宋襄公,最后的总结则是“人是要讲诚信的,但是更要清楚自己的实力。诚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认清形势。如果你明知实力不行还要坚持诚信的话,那不就如选择退守的方式”。
通常人们以为这是在批判宋襄公死守诚信,其实不是这样。《春秋谷梁传》只是在批判宋襄公不自量力,并没有否定诚信这件事。明知道与楚国作战守规则必败,就不应该正面作战,而应该固守城池。
那个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初大儒董仲舒更是把宋襄公当做楷模,他这样说:“霸王之道,皆本于仁……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意思是这样的:要成为霸王,根本在于仁义(信用)……所以宋襄公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破坏了仁义(信用)而取胜,不如遵循仁义(信用)而战败。
这里的仁义,就是信用和契约精神。
就连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这样写道:君子们赞扬宋襄公,是认为中国人已经不守契约了,而宋襄公能够坚守契约精神。
到了现代,毛泽东评价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
锐评
不守规则的小智慧 该从课本中剔除了
其实,无论是曹刿论战,还是宋襄公论战,其焦点就在于规则,也就是契约精神。
是破坏规则以获得利益?还是坚守规则?
从个体而言,前者未尝不是一种应急的选择。但是对于整体而言,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换言之,宣扬曹刿论战,就是宣扬不守规则不守道德不守契约。我们的“中国式过马路”,我们的弄虚作假,我们的不保护知识产权等等,其实都是“曹刿论战”。
而“曹刿论战”在现实中其实分为3种形态:第一,破坏规则来获得一时的利益;第二,钻规则的漏洞来获得一时的小利益;第三,制订违背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的规则来获得一时的利益。
“曹刿论战”的大行其道使得整个社会缺乏诚信,缺乏创造力,假冒伪劣横行,没有道德底线。
我们一面痛斥社会的不道德行为,痛心于人们素质的低下,一面却又宣扬“曹刿论战”这样的不守规则的所谓智慧,这不是典型的南辕北辙吗?所以,是时候把“曹刿论战”这样的小智慧从课本中剔除掉了,我们更需要“宋襄公论战”这样的大智慧。
(原标题:“曹刿论战”的实质是不守规则与破坏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