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江姐之子考中四川理科状元,却被哈军工拒录,结果如何
“了不起哦!省状元!”
1965年,彭云19岁。
这一年,对他来说,是无限荣耀的一年。
清华大学对他抛橄榄枝,他拒绝。成绩出来后,清华大学再次发出邀请,再次被他拒绝。
大家都说,省理科状元就是傲娇,连清华大学都不屑一顾。
可事实上,他想上的大学,只有那么一个——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然而,当他拒绝清华大学,报考了哈军工时,等来的并不是一纸录取通知书,而是拒绝。
一届理科状元被心仪学校拒绝,所有人都为彭云的遭遇扼腕叹息。
正当这时,招生老师却在彭云的个人档案里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内容,他把档案交给了哈军工的院长刘居英。
彭云的档案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刘居英看过后,会怎么决定?
1930年,重庆一个织袜厂的车间里,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正在卖力工作。
因为年龄小,个头没有机器高,她的脚下还垫了一个高脚凳。
家里穷,母亲独自一人带着她和弟弟,小女孩只能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命运,命运,命不可以改,运却可以靠自己变。
1939年,对女孩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她凭借努力考上了重庆的中国公学。也是这一年,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仪式上,她郑重承诺,要为革命事业奉献终生。
她叫江竹筠。
她就是彭云的母亲:“江姐”。
加入共产党后,江竹筠更加努力勤奋。她学习会计,每天不停练习拨算盘,考上了由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
她隐瞒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一边学习,一边秘密完成党组织安排的工作。
毕业后,她又被调任为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机关报《挺进报》的校对、整理和发行、发展新党员、组织学生运动等工作。
1943年,23岁的江竹筠遇到了一生挚爱:彭咏梧。
很多人不熟悉彭咏梧,但小说《红岩》和电视剧《红岩》、《在烈火中永生》,其中的人物彭松涛,皆是以他作为原型而创作。
当时,彭咏梧是地下党重庆市市委第一委员,秘密身份是中央信托局成员,为了更好地展开党组织工作,组织安排江竹筠和他假扮夫妻。
两个人,两颗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灵魂,因组织而结合。
和彭咏梧结婚后,江竹筠开始协助他工作,主要负责党内外的一些联络工作。
“江姐”这个称呼,也是从这个时候被人叫起来的。
彭咏梧和江竹筠组成家庭后,搬到了机房街的新房,而这个所谓的“新房”,其实是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
江姐学习认真勤奋,人又机灵,她和彭咏梧配合得越来越默契。1945年,两人决定结婚,成为真正的夫妻。
可当时,彭咏梧在老家已经有了一个结发妻子:谭正伦。
不知为何,谭正伦和江姐对此好像有一种特别的默契,两人虽然没见过面,反应却一模一样:不问也不说。
没多久,江姐怀孕了。当时正值关键时期,彭咏梧日夜为革命事业奔走,直到江姐怀孕生产之时,他也没有陪在身边。
1946年,江姐被送到华西医院,生产过程非常不顺利。
没有丈夫陪在身边,江姐自己在剖腹产手术上签了字。生下儿子彭云后,她又让医生为自己进行了绝育手术。
这个坚强的女人,从来不走寻常路。
生完孩子,江姐就陪丈夫彭咏梧奔走在武装斗争的第一线。作为川东地委联络员,江竹筠一边配合丈夫,一边负责刊印《挺进报》,并组织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抵抗。
在江姐等人的努力下,《挺进报》刊印了1600多份,影响越来越大,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游行活动也让国民党无比恐慌。
江姐和彭咏梧都意识到,革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947年11月底,江姐写了一封信,信中请求照顾年纪尚小的儿子彭云。
而她所求之人不是别人,正是丈夫的发妻谭正伦。
这封信,也成了江姐和谭正伦两个从未见过面的女人,唯一的一次联系。
接下来,江姐给谭正伦去信没多久,彭咏梧就出事了。
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一次武装暴动中,被敌人的枪炮击中,壮烈牺牲。敌人为了示威,竟将他的头颅割下挂在了城门上。
彭咏梧牺牲,他的两个妻子会作何选择?
善良的谭正伦,接到信二话不说就来了重庆,接过了只有10个月大的彭云。
勇敢的江姐,面对敌人的恐怖威胁,更没有丝毫惧怕,将儿子托付给谭正伦后,她义正言辞地向党组织请示:这条线除了老彭,只有我最熟悉。希望组织批准,让我代替老彭继续战斗。
前方,江姐和战友们一起为了革命努力奋战。
后方,谭正伦为了躲避敌人追捕,带着小彭云东躲西藏,甚至为了保全小彭云,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彭炳忠丢在了孤儿院。
革命,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革命,所有人都在为革命胜利负重前行。
同年6月14日,江姐江竹筠因叛徒出卖被捕。
国民党军将她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为了从她嘴里套出党的重要情报,对她用尽酷刑。
当敌人把竹签插进江姐的十指时,一声正义的呐喊在渣滓洞监狱响起: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可共产党员的意志却是钢铁。”
江姐誓死不从,敌人更加惨无人道,用各种酷刑摧残她。
临刑前,江姐用棉花灰做墨,把筷子磨成签做笔,写下了生前最后一封信:
“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我就下了坐牢的决心。……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如有不幸,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孩子绝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在国家大义面前,江姐是奋不顾身的民族英雄,可在孩子面前,她也只是一个普通母亲。
为革命献身义不容辞,唯一有缺憾的,是对儿子来不及付出的那份爱。
幸运的是,这份母爱,彭云从谭正伦那里得到了。
其实,这封信是写给江姐的表弟谭竹安的,可谭正伦却担起了照顾和教育彭云的重任。
彭云回忆说,从小谭妈妈对他和彭炳忠哥哥都十分严格,即使条件再苦,她也从未放弃对他和哥哥的培育。
“我和谭妈妈跟亲生母子没什么区别,只是在外人面前我喊她‘谭妈妈’,其实在我心里,她就是我妈妈。”
其实,如果谭正伦不把彭云的身世告诉他,小小年纪的彭云根本不记得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
谭正伦虽然像母亲一样对彭云极尽照顾,却没有自私地独享彭云对母亲的那份爱。
从彭云很小的时候开始,谭正伦就告诉他,他的亲生母亲叫江竹筠,父亲叫彭咏梧。
刚开始,谭正伦并不知道江姐已经牺牲,她背着彭云一趟趟地去重庆脱险同志登记处,一遍遍问江姐的消息。
得知江姐牺牲后,谭正伦又背着彭云去杀害烈士或埋葬烈士的地方去找。
后来,彭云渐渐大了,谭正伦又告诉他,他的父母亲都因革命壮烈牺牲,并要他好好读书,长大成为像父母亲一样报效祖国的有用之人。
彭云也不负期望,他继承了父母亲的良好基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他内敛不张扬的个性,也和父母亲如出一辙。
据彭云的中学同学回忆,彭云总是戴着一副瘸腿眼镜,因为身材瘦小,显得脑袋特别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特别之处。
“彭云从不张扬,考了好成绩也不炫耀,一直都很低调。”
1965年,彭云考取了四川省的理科状元,谭妈妈一家都为这个消息高兴不已。
其实,成绩没出来之前,清华大学招生人员就对彭云抛出了橄榄枝,只不过被彭云拒绝了。
“我想考哈军工。”
作为理科状元,彭云很自信,一定会被哈军工录取。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体检不合格被刷下来。
对此,哈军工的招生老师也很纳闷,成绩这么好,为何没有录取呢?招生老师翻出了彭云的个人档案。
600多度的近视,加上不到100斤的体重,是彭云被哈军工拒绝的主要原因。
可是,当招生老师看到信息栏彭云父母亲的名字时,却大吃一惊。
父亲:彭咏梧;
母亲:江竹筠。
江竹筠,江竹筠,不就是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江姐吗?
招生老师拿着彭云的档案找到了院长刘居英。
刘居英对彭云的情况进行核实,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对彭云破格录取。
在谭正伦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彭云背着行李前往哈尔滨求学。
在学校,彭云一直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后来,彭云和同学易小冶恋爱,组成了美满的家庭,不到一年生下了儿子彭壮壮。
1975年,彭云被调到北京四机部研究所工作。
工作稳定后,彭云开始想着把在老家的谭妈妈接到北京享享福。
也许是久病缠身,也许是太过激动,临出发前的一天晚上,谭正伦却突发高血压,紧急送到医院时,已经为时已晚。
谭正伦走后,彭云化悲痛为动力,他考取了公派留学生,去了美国,先后在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后来,优秀的彭云在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得到一份工作: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儿子彭壮壮考上了哈佛大学数学系,随后又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彭壮壮从小听父亲讲祖辈的革命情怀,对祖国一直充满眷恋。
博士毕业后,彭壮壮选择了回国。
后来,他和一个叫仲琦的女孩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也许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仲琦正是奶奶江竹筠的革命战友何理立的亲孙女。
当彭壮壮带着妻儿在博物馆看到奶奶江竹筠的那封“托孤遗书”时,他被触动了。
那封信大约有12厘米长,因年代久远,纸面非常粗糙,纸张也有些发黄。
“这是一种信念,是爱的力量,是一种传承。”
如果没有江竹筠、彭咏梧这样的革命先烈,就没有今天的和平生活。
如果没有谭正伦这样在大后方默默付出的伟大女性,像彭云这样的孩子可能连活都活不下来,更不要说拥有如此美好的未来。
任何时代的造就者,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