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中的人间事 梁晓声:我人生最大的不中意就是对父母歉疚
5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中国文艺报道》主持人宫岩对话《人世间》原著作者、作家梁晓声,现场解读《人世间》背后的故事。
中国文艺报道
电视剧《人世间》人物海报
关于改编 从抵触到支持
《人世间》原著在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很多人找到梁晓声,想要寻求合作,将《人世间》改编成影视作品和话剧作品等。梁晓声表示:“面对这样的合作我还是要谨慎,因为很多公司给我的感觉不靠谱,一来就说自己曾经拍过多少的作品,出品过什么,我觉得好的公司不应该是这样的,还有那种来了就感觉不差钱一样,我都婉言拒绝了。”而对于改编成话剧,梁晓声内心更是抵触,他说:“我是坚决反对的,改编成电视剧我都觉得非常的困难,人家几十集才能容纳的内容,你用3个小时怎么能装进?我当时还和他们说你们要不拍一个《人世间》兄弟篇这种,还是不要拍话剧《人世间》了。”
直到遇见电视剧的导演李路,梁晓声用“相见恨晚”来形容和他的第一次见面:两个人关于现实题材作品的共同语言很多。李路对于表现工人阶级的形象和情怀还有他的理念,也让梁晓声赞赏有加,梁晓声自己因此转变了想法,决定全力支持他们,有难度也要支持。
作家 梁晓声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话剧的呈现,都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梁晓声对此表示非常理解和支持。“这些年轻演员的专业与敬业程度,他们在镜头前后的角色状态的瞬间改变,都让我为之震撼”,演员和导演对戏时碰撞出的那些幽默的台词,也令他十分惊喜。
话剧《人世间》排练现场
关于电视剧中的“哭戏”
在电视剧《人世间》的拍摄现场,年轻演员们的“哭戏”让梁晓声印象深刻。梁晓声表示“已经哭了三次了,我不相信他们还能哭出来,但是怎么还有眼泪”。为此,梁晓声在剧组特意“探查”了一番,发现没有传说中的眼药水或者洋葱这些“助哭”的道具。梁晓声便向演员请教:“这种能力是训练的还是天赋呢?”演员们表示,主要还是在镜头前的那种氛围。
关于“客串”
梁晓声在节目中“爆料”,机缘巧合之下,自己在电视剧中客串了一个“法官”的角色。尽管只有两句台词和简单的手势动作,但还是令他彻夜无眠,“这是专业的东西,不是谁想演就能演得好的”。
尽管戏份很少,但导演为了电视剧的质量,这组镜头用不同机位拍摄了近一天。在拍摄过程中和雷佳音对戏时,想到周秉昆这个角色的命运时,梁晓声的眼睛红了,这不仅仅是自己书里的一个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面前。面对梁晓声给的这种“刺激”,雷佳音用低头哭泣给出了真实的回应。梁晓声坦言:“进入情景以后真的就不同了,演员在对戏过程中,确实会有这种情绪的影响。”
关于“态度”
直到现在,梁晓声在创作时还是习惯用纸和笔这种十分传统的写作方式,但是对于年轻人以及新鲜事物,他却始终秉承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梁晓声说:“无论是影视、话剧、导演、演员,我甚至觉得在整个文艺方面,中国的年轻人所做出的成就是很高的。我身边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包括这几年的作品里,我笔下的主题群像一直是年轻人,这么做的原因在于,我要给年轻人加油,要表达出我对中国年轻人的敬意。”
关于“理解”
在节目现场,宫岩朗读了一段梁晓声的作品《父亲》的节选,在朗读时,两人十分沉浸、眼眶泛红。宫岩表示自己对于父母辈的理解,在为人夫、为人父之后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听完宫岩的这一段朗读,梁晓声说道:“我人生最大的不中意就是对父母歉疚。”梁晓声认为自己所经历的以往的中国,确实是超出今天的年轻人的想象的,这也是他写这类作品的初衷:希望年轻人可以了解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辈是从中国以往怎样的岁月过来的,那时的一元钱,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这种理解很重要,这既是对父母辈的一种理解,也是对于国家的一种理解。
关于“初心”和“信念”
在节目最后,梁晓声表示更多地赋予笔下的这些青年以人格的魅力,他们都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青年,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在年轻时想要成为,但却没能成为的样子。所以他想把这些具有善良、正义感的形象传递给现在的年轻人。
“任何的文艺作品,想写矛盾,想写冲突,想法抓到别人的眼球,太容易了。但是愿意写那些美好,愿意把那些美好传递给别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太难了!”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对于梁晓声的评价,同时这也是梁晓声自己的文学理念,也是他经过长时间写作之后抓住的信念。梁晓声表示,如果70岁了还得靠得了什么奖、发行多少册,是不是大师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那真的是“白活了”。
“如果我们的作品能体现出,我乐见你的努力和成功,我在看着你、为你点赞,我希望有更多作品能为年轻人传达出这样的信息。”
来源:央视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