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四层四翼”实践版来了!北工大教科书级示范“立校重本”
中国网 北京1月14日讯(记者 刘佳)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中国迎来70华诞,中国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高等教育重大政策利好频传。岁末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再发“大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出台,文件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纲领性意见,对“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给出了“官方说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灵魂拷问三部曲”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意见。
正当社会各界“喜大普奔”,各路解读纷至沓来之际,这所“宝藏学校”先发“亮剑”——发布《关于制定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高校基层落实方面给出“教科书级”实践方案,为“高考评价体系”架起高等教育的阶梯。
北京工业大学,请和我们做朋友!
干货速览
01《意见》发布背景
教育部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等系列政策接续出台,为学校提供了遵循;
北京“四个中心”的建设定位、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顶层设计更加清晰,对学校提出了新要求;
学校今年建校60周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谋划之年,新的历史方位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目标和新的要求。
02《意见》制定原则
德才兼修,价值引领;
厚植基础,大类培养;
突出实践,强化能力;
鼓励创新,引导探索;
推进交叉,注重复合;
面向世界,拓宽视野。
“一核四层四翼”有了高校实践版。北工大“立校重本”培养方案实锤“奥利给”!
北京工业大学第六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总结大会现场
工科也“思政” 每节课都“红”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始终不忘的初心和牢记的使命。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首当其冲直击这一要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2020版北工大《意见》也以此开篇,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定调。
在“通识教育”部分,“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课程主题被列入必修首位,其中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军事理论、军事训练和体育课。“通识”之外,“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一课也不能少,以新思政观引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构建“1233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级课堂”协同推进教改工作。《意见》要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各专业教育总学分中不得少于35%,课程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有明确的融入点。同时,学校启动《首批“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征集工作》,制定《北京工业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开展校级“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培育项目。
在“几架马车”的合力推动下,北工大各学院课程门门“飘红”——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专门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打造“1+2+N”建设模式,注重各类课程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材料学院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机电学院的国家级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开发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案例选讲》视频已在校内和校外的慕课平台上上线,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在国内同行中也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和示范引领作用。
在北工大,即便是工科类课程也将融入“思政”元素,每节课都“红”,思政课+课思政将4年“不断档”陪伴学生成长。
北京工业大学第六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总结大会现场
课程“自助选” “斜杠青年”通达各专业
“通识+专业”是2020版北工大《意见》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构建《意见》的基石。再优化的课程结构,打破专业、学科壁垒,全校课程“自助选”,打造复合能力强的“斜杠青年”。
课程结构升级
先进课程框架:通识+专业;
优化课程供给侧:新增多门特色课程;
增强学生/学院自主性:跨专业/学科选修;8学分自主课程
“以前的课程设置是以套餐为主,新版培养方案我们开放了自助餐,增加学生多样化选择路径。”老师们对此高度赞同。以前,学生专业选修课必须在本专业课程“菜单”中勾选;以后,学生也可以把“筷子”伸到别人的“碗”——“专业教育”选修部分规定:学生可修读各专业的“专业教育”中的理论课程。不仅如此,校级选修课全面开放。横向跨学科、纵向跨专业,打通选必修壁垒的课程“自选格局”确立。此外,在“实践课程”中的“综合类课程设计”中,《意见》还明确提出,理工科专业每门设计课程至少涵盖3门专业课程内容,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谁说工科只有“直男”?北工大《意见》“可甜可咸”。“跨界”“创新”是《意见》对课程革新的新定义。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新增“工程伦理课程”、写作课程。如何与人打交道?工程环境和社会关系如何摆平?这些新开辟的课程都将为学生提前打好“预防针”。工科见长、兼具人文素养和情商,这才是北工大毕业生的模样。
本科就“立项” 是大学生也是“社会人”
“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对于“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做到学有所用,知识高转化?在大学就“立项”,偷师“社会人”,是北工大《意见》的答案。
2020版《意见》在“实践课程”中从原来的“创新学分”调整为“创新创业学分”,落实学校对创新创学分的要求。同时,明确提出,各专业企业参与授课的课时数量每学期不得少于4门。在高精尖项目中与企业共成长,偷师“社会人”,这才是北工大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秘诀。
学院说:建工学院副院长张建伟
1月8日,北工大召开第六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总结大会,校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悉数到场。现场,建工学院副院长张建伟作为代表介绍了本学院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对于新鲜出炉的《意见》,他表示“为人才培养路径指了明道儿。”
此次《意见》对于学院放权,明确各专业可在第一堂课设置不大于8学分的必修课程作为自主课程,比如新生研讨课程、学术写作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等,以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这种“放权”的方式,给了学院更多自主权,对于自己学院在教学中将要涉及的知识和能力有很大助益。
就建工学院而言,在学生的传统意识中,认为建工是与泥土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活。但如今的建工以智能土木为主,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固化的理解,需要更多的学科历史和文化类课程才能逐渐转变。与此同时,智能土木不仅需要传统土木课程知识,还需要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课程知识的应用,因此,更自主的课时安排,跨专业、学科的选课体系,为建工学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大讨论”资料库:历时9个月 59个新文件出台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柳贡慧
此次“大讨论”自2019年3月启动,历时共9个月。据校长柳贡慧介绍,本次大讨论围绕“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结合学校实际,聚焦五大主题56个议题,直击问题,精准发力。学校层面组织召开了6次全校性大会,学院(部)、系、教研室组织了500余次专题研讨会和开放式讨论会,1万1千余人次参与了大讨论。制订或修订59个校级和院级管理文件,形成了34个专业建设规划或者调研报告,发表了69篇教学论文。
出台《北京工业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工作方案》;编制完成《北京工业大学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北京工业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发布《北京工业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修订《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北京工业大学本科辅修专业、双学位实施办法》,同时,启用“本科学生学籍异动网上办理系统”。
“大讨论”取得了4方面成效:一是在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上有了新动力;二是在对标一流谋划发展上有了新举措;三是在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上有了新提升;四是在落实立德树人实效上有了新突破。2019年学校推荐的11个专业全部进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首次突破45%。
高校“放管服”样本
放:“一专业一方案”。把专业特色和学生诉求的结合发挥到极致;
管:“目标管理”。学校设定培养方案底线框架,保障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服:“总文件+配套文件”。两级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为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落地提供顶层指导和详尽咨询。
一流的工科、优势的理科、特色的文管、精品的艺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小可爱们,快到北工大的碗里来!
文/中国网记者 刘佳 图/北京工业大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