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发言】交流经验 共同提高 切实提升卫生健康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上,开封、洛阳、安阳、焦作、濮阳、许昌、信阳、驻马店8个省辖市结合各自卫生健康工作实际,进行了典型发言。大家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为织密中原健康保障网络贡献智慧!
开封: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开封是历史文化名城,大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地。近年来,开封市紧紧围绕构筑中医医疗高地,提升服务水平,夯实基层基础,中医药工作取得成效。
以项目为契机,打造中医药高地
开封做实国家传承创新工程,在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获得土地120亩(1亩=666.67平方米),用于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开封着力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截至目前,兰考县中医院已搬至新址,杞县中医院新院区建设竣工,开封市政府拨付土地20亩用于开封市第二中医院西扩工程;打造高质量中医专科群,争取并建设国家中医区域(专科)诊疗中心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中医重点专科3个,2个省中医区域专科诊疗中心落地开封,建成省中医重点专科、省中医特色专科18个。
以融合为手段,着力多元创新
目前,开封市正在加快推进医教协同发展战略,市政府与河南大学开展市校合作,共建河南大学中医院,注入资金1500万元,成立河南大学中医药研究院,为开封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更优平台。
开封注重提升大宋中医药文化品牌,成立开封市大宋中医药养生保健研究院;建成“开封大宋中医药文化养生园”,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此外,开封还重视“纵横联合、共同进步”,成立了市中医医疗集团、“中医馆之家”等。
以互补为抓手,落实中西医并重
近年来,开封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中药房,80%以上开放了中医病区,开封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中医药专家组,结合国家和河南省规范及早制定中医药预防方案,全力为重点人群提供中医药预防服务,实现确诊病例100%服上中药汤剂。
特别是通许县人民医院以中医经方为主、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最早一批在全省实现县域患者清零,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以借势为支点,力促高水平发展
与此同时,开封连续两年举办“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健康产业发展黄河论坛”,邀请院士、国医大师、中医药大学校长、三甲医院院长等管理和临床大家,指导开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开封市中医院依托王琦、刘保延院士成立了河南省中医药防治慢性病院士工作站,推进中医药对慢性病研究和管理。开封市第二中医院与美国生命大学合作建设了脊骨神经医学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5位专家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人当选为河南省名中医,先后有10人次在国家级中医药学术团体担任主委和副主委,数量居省辖市首位。
以夯实为目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目前,开封市已连续两年将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列入民生实事,建设35个中医馆。
全市助力健康扶贫攻坚战,以“拜师结对”形式实施“春苗工程”,为基层培养中医骨干300人;为全市贫困村卫生室配备了中医科普书籍。同时,全市还努力引进人才。如通许县中医院等医院以优惠的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了50余名中医药专业的研究生。
以温馨为主线,提高群众获得感
在开封市近年来“建中医高地,提服务水平”的实践中,开封市中医院成为全市卫生健康系统首家“市长质量奖”获得者,通许县中医院投资300多万元在儿科病区建成3个“儿童乐园”、设置“流动护士站”、实施“6S”(整理、整顿等)精细化管理。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市提高了服务质量,美化了环境,舒畅了医患心情。
接下来,开封市将全力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及全国中医药大会、全省卫生健康大会和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建设中医药强市。(本报记者刘旸整理)
洛阳
: 基层医疗服
务 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洛阳市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致力于建机制、保基本、强基层,实现了基层医疗服务重点工作有特色、难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工作有提升的发展态势。
着力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条件。 洛阳市抓硬件、打基础,实施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提升工程,3年时间,投资34.3亿元,对21家县级医疗机构改建扩建;投资2亿元,完成全市152家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和就医环境显著提升。洛阳市加强村卫生室建设,5年时间,市、县共投入1.13亿元将村医自住房性质的村卫生室,全部建成政府举办、集体所有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市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每家村卫生室给予3万元补贴,农村居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投资3.3亿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服务能力进行提升,实现15分钟就医圈,社区居民就医更加便捷;补齐公共卫生短板项目,梳理公共卫生短板项目75个,总投资154.27亿元;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由6.6张增长到7.65张,全市基层医疗总量大幅增加。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洛阳市抓龙头、激活力,打造县域医疗中心,积极推进嵩县、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4个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先行先试,累计投资1.5亿元,提升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42个二级诊疗科目建设,全市县级人民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标准,门诊就诊和住院人次明显增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加快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组建涵盖各级医疗机构、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医共体内统一法人,实行“十统一”管理,实现了“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助推分级诊疗有序形成;持续提升医疗机构规范化执业水平,坚持每月1次的病历质量评审工作,累计评审门诊病历733份、住院病历1434份。全市医师规范执业意识得到提升,病历质量不断改善。洛阳开展常态化院感检查、警示工作,组织院感质控检查和院感管理培训各16次(场),培训3000余人次,整改11类808个问题,保证了医疗安全。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洛阳市抓联动、重帮带,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作用,将远程医疗工作列入市级民生实事予以推进;筹措资金2450万元,建成覆盖全市134家乡镇卫生院、2674家村卫生室的远程服务网络;安排10家三级医院50余名专家在线值班,一年来,累计为基层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14.83万人次,减少患者费用8900余万元;通过与市级专家的交流互动,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得到提升,基层群众就近就医的意愿更加巩固,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及患者“双下沉”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中央、省级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洛阳开展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安排120名城市医师对口支援,填补技术空白38个,推广适宜技术124个,开展教学讲座538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5957人次;开展县乡医院等额对调式帮扶,互派人员144人,累计诊治患者13.94万人次,开展手术1775台,开展讲座及培训1747场(次),基层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着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满意度。 洛阳市抓服务、求质量,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工作重点由注重扩面向提质增效转变,逐步完善政策制度,统一制定签约服务包,明确签约服务费,实现签约服务平台与基层医疗机构医院信息系统和基本公共卫生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484个,签约居民587.3万人,签约率86.08%;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大病集中救治任务完成率100%,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全市因病致贫返贫率38.72%,比全省平均低9.8个百分点。(本报记者史尧整理)
安阳:全面开展重大疾病筛查
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指标是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关键环节是降低过早死亡率。近年来,安阳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重大疾病筛查为着力点,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促进健康安阳建设向纵深推进。
精准发力,强化实施保障
安阳市通过对2014~2016年全市疾病死因进行研究,发现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致死率分居前三位,占全市死因的74%;而恶性肿瘤死因中,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占50%以上。安阳市锁定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三大疾病为现阶段影响人均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和突出矛盾,将早期筛查作为三大疾病防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人群预估、经费测算、专家论证、效益评价的基础上,谋划了两项全人群筛查方案,一项是消化道肿瘤筛查,另一项是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由财政投入75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分3年对40~69岁居民实施“全覆盖、全免费”筛查。
在具体工作中,安阳强化技术支撑,确保质量,组建专家指导组,研究制定“管理、标准、流程、培训、资质认定”等“五统一”标准,严格筛选评定医疗机构36家,制定8套技术方案,健全10项筛查制度,规范6类行为标准,分类分层培训1597人,开发信息系统,完善评估要素,提升了质量和管理效率。定点医院购置筛查相关设备56台(套),提升了技术和设备水平。同时,安阳市将两项筛查连续3年列入全市民生实事和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纳入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2018年,安阳市率先启动了消化道肿瘤筛查,2019年和2020年两项筛查统筹推进。
安阳市还明确目标任务,出台实施方案,部门合力推进。安阳市卫生健康委将其定为“一号工程”,组建推进办公室,加强宣传引导、协调推进、质量控制;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委和定点医疗机构均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台账,压实推进责任;建立随访机制重干预,出台随访方案,加强筛查信息对接,在筛查后满6个月、12个月分别随访1次;对高危人群进行风险研判,提供监测管理和医学干预措施;对确诊病例加强跟踪,督促规范治疗,指导康复防护;加强监管督导,健全经费监管机制,由财政部门按月汇总审核支付,专款专用;建立筛查工作周例会通报、半月讲评、每月排名、季度督导制度。当月排名最后两名的县(市、区),约谈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连续两个月排名最后两名的县(市、区),约谈政府分管领导;连续3个月排名最后两名的县(市、区),约谈政府主要领导。
扎实推进,促进效益提升
安阳市创新了重大疾病筛查模式,改以往分散式、碎片化、随机性筛查为集中式、全人群、系统性筛查,增强了筛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消化道肿瘤筛查方面,安阳市两年免费筛查50.4万人,筛查出有各类病变者37661人,其中癌前病变1201人、早期癌症256人、中晚期癌症172人。对癌前病变人群采取微创手术、药物等干预措施,跟踪治疗率为83.1%;对早期癌症和中晚期癌症患者,采取手术、放化疗、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跟踪治疗率为95.9%。2019年,安阳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26.71万人,筛查出高危人群4.3万、中危人群5万,新发现高血压病患者3.15万人,血糖异常1.1万人,血脂异常11.7万人,心肌梗死900人。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到15家定点医院检查和接受治疗,中危人群由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干预指导,高血压病患者纳入HEARTS项目(以防控心血管疾病为重点的管理服务包)管理。
安阳市在筛查中增强了防病治病能力,市县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及时配置相关检测设备,大力培训技术人员,持续规范诊疗方案,全面强化随访指导,防控诊疗能力明显提升;2323家基层医疗机构参与筛查任务,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整合“健康素养66条”和三大疾病防治知识,贯穿筛查各环节,在各类媒体刊发健康知识1879条,开展健康宣讲1300场,居民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健康素养水平得到提升,筑牢了全市人民的健康基础。(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焦作: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焦作市全面聚焦脱贫攻坚,无缝对接老龄社会,以医养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多元化医养服务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2018年年底,焦作市2.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失能失智残疾人家庭占80%,其中重残重病人员1236人;同时,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人达67.7万,占常住人口的18.9%,高龄、失能、空巢老人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健康养老任务日益艰巨。
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失能失智残疾人的现实需求和老龄人口现状,焦作出台了《医养中心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医养工作》等文件,确定以医养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全覆盖的医养服务体系,着力破解“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难题;明确对失能失智重残重病贫困人员实行集中医养,实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
焦作按照“兜底保障、就近入住、预留空间、服务社会”的原则,每个县(市)至少设置1所不低于100张床位的综合医养中心;乡级每5万~6万人规划一个不低于40张医养床位的区域医养中心,用于失能失智重残重病贫困人员和社会人员的集中医养。同时,焦作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签订医疗保健服务协议,实现养老健康服务全覆盖。
焦作市委、市政府把医养中心建设纳入2019年重大民生实事。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市长徐衣显直接指挥,成立市委副书记任组长,3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医养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强力推进医养中心建设。
焦作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1+9”政策体系,突破利益藩篱,打通政策通道。焦作市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出台医养中心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民政部门利用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保障性政策给予支持;医保部门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内设养老床位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定点范围。
焦作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引进德国蕾娜范养老集团和上海和佑养老集团等一批中高端养老机构,发展医养服务业;吸引本地企业、慈善资金投入健康养老事业,有效缓解农村低保、独居、空巢、留守、贫困等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
各县(市、区)为医养中心建设主体,党政一把手责任上肩、措施上手、工作上心,出台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高标准完成医养中心建设任务。
医养中心建设运营经费由县乡两级财政、相关部门政策性资金、慈善基金等多方筹集。截至目前,焦作市45家医养中心共投入建设资金2.04亿元,运营资金1065万余元。2019年年底,焦作市拿出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突出的县、市进行奖励。
焦作市统一制定医养中心建设标准和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标准,按照“医、养、护、康、防”五位一体的医养服务需求,设置医护室、养护房、康复大厅、中医馆、阳光房、营养餐厅、心灵驿站、临终关怀室等,配备满足基本医疗、温馨生活、文化娱乐的服务设施和人员。
目前,焦作市45家医养中心已入住1434人,其中建档立卡失能失智重度残疾人473人,社会医养老人961人,医养床位使用率持续提升;在岗护工318人,其中128人来自贫困家庭,实现了“招聘一人,全家脱贫”,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下一步,焦作市卫生健康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规范提升医养中心运营质量,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多业融合的康养产业体系,为健康中原建设注入焦作元素。(本报记者杨冬冬整理)
濮阳:全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乎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濮阳市卫生健康委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精心指导下,按照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公立医院提质升级为抓手,强基层、打基础、抓创新,全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聚焦提质升级
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濮阳市医院提质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意见,把提质升级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
2019年,濮阳市委书记宋殿宇、市长杨青玖就县级医院提质升级、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医共体建设、城市医联体建设等事项3次听取专题汇报,5次做出批示指示,4次上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分管市长多次主持召开市医改领导小组会,及时协调财政、医保、编制、人事等部门,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各县也都成立由县长挂帅的工作专班,定期解决县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019年,濮阳市卫生健康委自挂牌成立以来,咬定医院等级评审核心指标,精心谋划,打出一套“组合拳”:首先组织动员、全面启动,召开医院提质升级动员会,坚定信心,压实责任。全市各级公立医院结合各自实际,弥不足、补短板、促提升,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啃下了提质升级中的一块块“硬骨头”。其次上邀一级、下沉推进,聘请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专家,为市级公立医院把脉问诊;组织市级医院等级评审专家,组团式入驻台前县、范县、南乐县等地县级人民医院,“手把手指导”。再次组成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到医院暗访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通报,督促医院整改。2019年9月、10月,范县、台前县和南乐县的3家县人民医院提前高标准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市中医医院、市油田总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市妇幼保健院顺利通过三级妇幼医院评审。
多策融合发力
濮阳市加大投入力度,筑网底强基层,累计投入3.09亿元对濮阳县等的4家县人民医院和范县等的5家县中医医院进行改扩建,增加业务用房面积12.6万平方米,新增床位1500张;实施卫生人才“369”工程,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提高基层队伍薪酬待遇,稳定基层队伍。
在加强医联体建设、盘活医疗资源方面,濮阳市依托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和县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统筹医联体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安排和考核监管;围绕“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对城市医疗服务进行网格化布局,成立了濮阳市人民医院、濮阳市中医医院和濮阳市油田总医院3个城市医联体;围绕“县强、乡活、村稳”的目标,成立了濮阳县第一医共体、濮阳县第二医共体、南乐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台前县人民医院医共体4个县域医共体;实行医联体内同质管理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有效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有序就诊格局逐步形成。
濮阳市还大力实施智慧医疗工程,提高服务效率,借鉴杭州智慧医疗经验,在濮阳市建设健康濮阳信息平台,加快智慧医疗建设: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发展,借助健康濮阳信息平台,建设了濮阳市远程医疗中心,开通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让群众就医更方便、更省时。(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许昌:办好民生实事 打造“三圈两网”
近年来,许昌市在高标准落实省定民生实事的同时,每年争取有2~3件卫生健康工作列入市定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医疗卫生基层不强、信息不畅、服务不优等问题。“十三五”以来,市县财政累计投入25.6亿元,在全市构建了“三圈两网”。
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康圈。按照“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万~10万居民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自2016年起,许昌市连续3年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列入市定民生实事,累计投入1.3亿元,在中心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改扩建5个、提升9个,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站96个。其中,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个300万元的标准,配备了DR(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生化分析仪等4类47种设备;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照标准,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配备。
建设中心城区半小时,市域范围2小时急危重症急救圈。2017年,许昌市以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两个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病种为切入点,投入3400余万元建设急危重症三级救治网,在许昌市中心医院设立市级救治中心1个,在县级人民医院建立救治分中心6个,在乡镇、社区建立基层救治网点100个;投入1888万元为市、县两级救治中心购置了11台具备心肺复苏、远程会诊功能的转运救护车。随着今年投资20.38亿元的许昌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市域内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将大幅提升。目前,许昌市急危重症救治网络对上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对接,对下覆盖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并延伸到2984家村卫生室,贯通市、县、乡、村四级。
建设基层中医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打造健康养生养老圈。2019年,许昌市遴选建设34家中医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中医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养老服务。每个中心投入20万元,统一建设有中医综合服务区和住院养护区。人员配备方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到20%以上。诊疗设备、药事方面,按照标准配置了基本诊疗设备、中医诊疗设备和中医康复设备。中药房独立设置,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剂)达到300种以上。每个中心掌握使用6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2种以上老年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试点推广热敏灸技术。今年许昌市将再建35家,实现全市基层中医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全覆盖。
构建计划生育家庭住院照料保障网。自2018年起,许昌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计划生育家庭住院护理扶助制度。许昌市政府通过“统一招标、集中采购”的方式,为60周岁及以上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父母购买商业保险,保险资金由市、县财政按照1∶1比例分担。扶助病种包括13类1059个病种,涵盖了绝大多数需要住院治疗的疾病。截至2019年12月,许昌市累计接受扶助申请14918人次,支付扶助金1778.21万元。
构建母婴安全保障网。自2018年起,许昌市连续3年将提升妇幼保障能力列入市定民生实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7亿元建设完善妇幼保健机构,去年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暨许昌市儿童医院、禹州市妇幼保健院建成投用,其他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配备了筛查、检测等医疗设备;建设标准化的市、县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并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远程会诊网络和转诊救治网络;投入930万元,为市、县妇幼保健院配备6台高端母婴转运型救护车;在全省率先建立妇女儿童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基地,创新开展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病历评审,对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进行评估、干预、跟踪救治“全链条”管理。近年来,许昌市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本报记者杨冬冬整理)
信阳:科学防控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期间,信阳市卫生健康系统800多人递交请战书,680人递交入党申请书,组建5个临时党支部,64名抗疫勇士火线入党,党旗始终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2名同志被提拔重用,392名一线医护人员获记功、嘉奖。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确诊病例274例,治愈出院272例,治愈出院率达99.3%,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信阳市接壤湖北、邻近武汉,地处疫情阻击的最前沿。为此,信阳市卫生健康委扛稳扛牢政治责任,立足于“早”,1月8日便向市委、市政府提交《我市关于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传播风险的研判报告》,在国家、省电视电话会议后,连夜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1月23日部分实施了一级响应措施。市卫生健康委班子成员5人带队在县(区)蹲点指导,14人融入市指挥部一线办公。1月22日,武汉封城之前,信阳就对湖北武汉返乡人员逐一核查、登记造册;1月23日全面停开到湖北、武汉客运班车。
落实于“严”,坚决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信阳市卫生健康委科学研判疫情形势,适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关、卡、停、查”等防控措施。迅速“关”:全面关停旅游景区、公共营业场所,取消灵山寺庙会、南湾湖灯展、鸡公山美食节、百花会展中心群众文化节等一切群体性、聚集性活动;商超和农贸市场实行限时营业,个体医疗诊所、门诊部、医务室临时关闭。严格“卡”:在全省率先实施边界管控,率先对全市高速公路、国省干道路口和县乡村道规范设置卡点;科学研判车辆通行需要,临时关闭境内19个高速公路出口,对继续通行的11个高速公路出口进行严格有序管控;联合铁路、民航等部门,暂停过境高铁111列、普通列车72列,明港机场每周停飞近80班次;加强“四类”进京人员监测,守住入京通道防线。坚决“停”:自1月26日起,全市暂停客车、旅游包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自2月2日起,在中心城区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全面“查”:以行政村、城市社区党组织为主,对湖北返乡特别是有武汉旅居史的重点人群进行网格化、地毯式排查。
聚焦于“准”,前移“四个关口”。“四个关口”即前移留观关口,门诊接诊的发热患者,除需要当即留观治疗外,及时实施居家隔离,将发热就诊情况全部登记造册、跟踪监控;前移流调关口,留观即开始流调,采取公安、卫健、乡镇(街道)、社区(小区)“四位一体”的流调措施;前移诊断关口,对留观人员和疑似患者全部进行CT检查,为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前移救治关口,对CT检查有新冠肺炎症状的按照最新治疗方案提前干预治疗。
力求于“好”,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迅速提升救治能力,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4亿元,争取省里支援物资30批次,累计接受捐款1.78亿元,可用床位达到1716张,负压病房达到19间,负压救护车现有17辆。及时提升检测能力,通过添置检测设备,整合检测人员,增加检测定点机构,保证及时应检尽检。科学实施有效救治,坚持市县分级救治,全市设立10个救治点;坚持轻重症分区管理,医疗资源差异化配备;坚持医护人员分批战备,实行投入救治一批、规范培训一批、预备待岗一批;坚持依靠外援与内部整合结合,省高级专家组进驻现场指导,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肿瘤医院专家团队与信阳市救治人员一起进驻隔离区;坚持中西医结合救治,中医辨证施治率达97.6%。
力争于“稳”,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对境外返回人员实行核酸检测、集中隔离、闭环管理;对复工复产企业开展“一对一”走访调研,与全市2243所学校形成“一对一”的对口协作机制,确保复工复产复学与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本报记者史尧整理)
驻马店:全面实现健康扶贫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驻马店市因病致贫人口13249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1.15%。近年来,驻马店市卫生健康体育委以“互联网+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模式为抓手,有效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经过多年实践,驻马店市的这一模式已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第一批全国“互联网+健康扶贫试点地区”4个试点地区之一。
强基固本,夯实健康扶贫基础
驻马店市紧盯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化;全面推进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建设,建立区域一体、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新建156个中医馆;大力实施“369”人才工程,开展市、县二级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等额对调”对口帮扶;全面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518家不达标卫生室升级改造,配齐医疗设备。
创新机制,打造健康扶贫新模式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健康扶贫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一网一轴四纵”工作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建立一个移动智能网络,实现全市4家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163家乡镇卫生院通过专线接入,2547家村卫生室“互联网+VPN(虚拟专用网络)”接入卫生信息专网,形成高速运行、互联互通、高效共享的移动智能网络。
建立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数据轴,以个人健康为中心、打通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贯穿生命全周期,与各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对健康扶贫领域中“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救治”的大数据分析研判,控制增量。
实现“四纵”,一是市、县两级分别组建不同形式的医联体、医共体,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把医疗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村室。二是在线医学教育和健康教育普及到人,通过“互联网+健康扶贫”平台,面向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教学、继续教育培训,宣传健康知识。三是利用移动终端将慢性病筛查结果传送至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分类干预。四是移动智能医疗到病,建立急危重症三级救治网,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得到救治,从源头上控制因病致贫人口的增量。
精准施策,规范开展健康扶贫优质服务
依据精准施策的总体策略,驻马店市实施大病集中救治工作,按照“五精准”的要求,做好大病患者的集中救治工作,救治病种逐步扩大到25种,全市贫困人口罹患25种大病救治率达到100%。
全市开展“1+3”签约服务,成立由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组成的“1+3”家庭签约服务团队,全市贫困户签约率达到100%。签约团队为群众提供医药配送、用药指导、定期诊疗等个性化服务。
同时,全市还开辟绿色通道,为贫困人口发放健康扶贫帮扶电子卡,在定点医院设立“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各级医疗机构还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网上预约诊疗服务平台。
注重长远,建立健康扶贫长效管理机制
为了保障健康扶贫管理的持续性,驻马店市着重建立全民健身机制,整合卫生体育职能,组建驻马店市卫生健康体育委,构建“体医结合”工作格局;全面启动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工作,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全市建立健康干预机制,大力开展疾病防控工作,配备智能云巡诊车,定期为重点人群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对潜在增量早期预警,提前干预;建立跟踪管理机制,搭建治愈贫困患者动态管理数据库、设置致贫预警警戒线,同时由签约医生团队对治愈贫困患者开展健康跟踪巡诊服务,提供健康服务,力阻病根变穷根。(本报记者刘旸整理)
统筹:梁如意
责编:朱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