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资产质量前瞻:风险扫描和压力测试
观点聚焦
投资建议
资产质量风险是银行经营最主要的风险来源,也是导致银行估值普遍“破净”的市场最为担忧的问题之一。我们对银行资产质量进行全面扫描,包括企业、居民、政府三大部门负债以及房地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中小区域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并首次引入打分框架,对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我们发现银行资产质量与估值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建议投资者关注评分较高、资产质量风险较低的银行。
理由
银行资产质量:总体较为稳健,局部风险暴露。3Q22商业银行不良率/关注率分别为1.66%/2.23%,均处于历史低位,显示整体资产质量较好。但3Q22不良、关注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5.6%和6.3%,自2021年以来均有所回升,体现存量风险有所暴露,主要由于疫情冲击和房地产行业去杠杆影响。3Q22银行加回核销的年化不良净生成率0.78%,相比2Q22也小幅抬升。
银行间、区域间分化严重:3Q22银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206%,延续3Q20以来的上升趋势,但银行间分化严重。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42%的较高水平,但非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仅为139%左右。根据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截至4Q21我国高风险金融机构共316家,占全部参评机构的7.2%,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农村金融机构。3Q22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3.29%,明显高于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的1.32%/1.34%/1.89%。不良贷款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等区域。
关注房地产行业和疫情影响行业风险。我们整理了上市银行公布的分行业不良率数据,1H22上市银行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不良率上升较多(相比2021年底分别上升157bps/83bps至4.30%/3.72%),分别主要由于疫情影响和房地产行业去杠杆;采矿业和制造业不良率下降较多(相比2021年底分别下降76bps/59bps至4.60%/2.85%),分别主要由于核销较多和贷款增速较快。零售贷款方面,按揭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相比2021年小幅抬升5bps/6bps至0.35%/1.98%,仍然较为安全。
前瞻2023年资产质量。我们预计2023年银行不良率仍能继续实现小幅下降,主要由于绝大多数行业资产质量仍较平稳,仅有房地产对公贷款等少数行业不良率上升斜率较快(且展期、信贷支持等政策能够降低信用风险暴露)。另外,我们预计核销力度较强。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房地产开发商、部分弱资质城投、疫情影响的服务业等。
风险
疫情影响大于预期;经济增速下滑超预期;房地产风险扩散。
银行资产质量:总体较为稳健,局部风险暴露
不良率和关注率继续下降,但余额增速有所抬升
整体上看,3Q22银行资产质量仍然保持稳健,不良率和关注率仍在继续下降,但部分问题资产风险有所暴露;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较高,但部分非上市中小银行拨备水平较弱。具体而言:
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继续下降:3Q22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为1.66%/2.23%,均延续自201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处于历史低位,显示整体资产质量较好;
问题资产风险有所暴露:3Q22银行不良、关注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5.6%和6.3%,自2021年以来均有所回升,体现存量风险有所暴露,主要由于疫情冲击和房地产行业去杠杆影响。3Q22银行年化不良贷款净生成率(加回核销)0.78%,相比2Q22也小幅抬升。
拨备水平仍在上升、但分化严重:3Q22银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206%,延续3Q20以来的上升趋势,但银行间分化严重,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42%的较高水平,非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仅为139%左右。
不良认定仍保持较为严格的标准:2016年以来上市银行不良/90日以上逾期贷款比重持续提高,其中国有行已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显示出上市银行更为审慎严格的不良贷款认定标准。
图表1:2021年以来银行不良率、关注率继续下降,但不良、关注类贷款余额增速上升
图表2:2016年以来银行不良率和关注率下降,但不良生成率3Q22有所抬升
图表3:2017年以来行业拨备覆盖率提高,但大小银行间分化严重
图表4:2016年来上市银行不良率持续下降
图表5:2022年以来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有所上升
图表6:2016年来上市银行关注率持续下降,处于历史低位
图表7:2021年以来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有所上升
图表8:2016年以来上市银行贷款逾期率整体下降,2021年以来小幅抬升
图表9:2021年以来上市银行逾期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有所上升,区域行上升速度较快
图表10:2016年以来银行拨备覆盖率提高,截至3Q22区域行已提高至历史最高水平
图表11:2016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认定更为严格
分行业情况: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较快
我们整理了上市银行公布的分行业不良率数据,主要结论如下:
对公贷款部分,截至2022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为2.13%,环比小幅提升7bps。其中,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不良率上升较多(相比2021年底分别上升157bps/83bps至4.30%/3.72%);采矿业和制造业不良率下降较多(相比2021年底分别下降76bps/59bps至4.60%/2.85%)。
零售贷款部分,截至2022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为0.82%,环比小幅提升8bps。其中,按揭贷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相比2021年抬升5bps/6bps至0.35%/1.98%,消费和经营贷款不良率相比2021年底下降5bps至1.36%。
图表12:上市银行分行业不良贷款率:对公房地产不良率上升较快,采矿/制造业不良率下降较多
2023E上市银行不良率:预计小幅下降
我们提供3种情形下2023年上市银行不良率的预测值:1)情形1中,我们假设1H22不良率下降的行业继续保持同样的下降速度,且1H22不良率上升的行业不再上升,在此假设下,我们预计2023年上市银行不良率为1.06%,较1H22下降0.3ppt。2)情形2我们假设各行业不良率变化方向及幅度均与1H22相当,我们预计2023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7%,较1H22小幅下降0.09ppt。3)情形3中,我们假设1H22不良率上升的行业继续保持同样的上升幅度,且1H22不良率下降的行业不再下降,在此假设下,我们预计2023年上市银行不良率为1.57%,较1H22上升0.21ppt。总体而言,我们预计2023年银行不良率仍能继续实现小幅下降,主要由于不良率下降的行业仍占大多数(约60%)。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不良率变动均已包含核销的影响。
图表13:基准情形下我们预计2023年上市银行不良率整体小幅下降
注:情形1假设1H22不良率下降的行业继续下降,情形2假设各行业不良率变化方向与幅度与1H22相当,情形3假设1H22不良率上升的行业继续上升;
图表14:2017年以来上市银行不良率整体下降,与不良贷款率上升行业占比下降有关
宏观杠杆率:居民去杠杆趋势延续
总体宏观杠杆率小幅抬升,居民部门仍在延续去杠杆趋势。2022年1-11月中国宏观杠杆率较2021年底上升7.6ppt,相比2021年下降5.4ppt的环比变化重新有所回升,但上升幅度较为适度,主要由于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政府和企业部门加杠杆。2022年1-11月居民部门杠杆率较2021年底下降1.2ppt,主要由于购房需求较弱、提前还贷较多。
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宏观杠杆率在国际上位于中间水平,风险整体可控。截至1Q22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为268%,在主要经济体中位于中等偏低水平。分部门看,企业部门杠杆率133%(包括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为国际较高水平;政府部门杠杆率为73%,在主要经济体中位于较低水平;政府+企业部门杠杆率合计206%,居民部门杠杆率62%,均位于国际中等水平。
图表15:2021年以来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放缓,政府加杠杆,企业稳杠杆,居民去杠杆
图表16:2022年三季度开始政府部门负债增速下降
图表17: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位于主要经济体中等水平,但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
注: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包括隐性债务,企业部门杠杆率将其中与政府债务重合的部分剔除。
图表18:中国宏观杠杆率2021年以来上升幅度放缓
资料来源:BIS,中国社科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9:2017年以来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速度放缓
资料来源:BIS,中国社科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较低
资料来源:BIS,中国社科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1: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
资料来源:BIS,中国社科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2:中国居民债务占收入水平上升较快
资料来源:BI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3:2020年中国居民债务/可支配收入杠杆率为106%,位于主要经济体中等水平
资料来源:BIS,中金公司研究部
企业部门:利息覆盖率小幅下降,行业分化
风险负债比例:继续上升,房地产和基建行业偿债风险较高
上市公司风险负债比例自2021年上半年以来持续抬升。我们以4000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上市公司的风险负债比例(利息覆盖率<1债务占比)衡量企业的偿债风险。3Q22全部非金融上市公司风险负债比例较2021年末继续上升,目前处于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主要由于更多企业息税前利润由正转负。分行业看,房地产和基建行业风险负债比例上升较多,显示出该行业偿债风险有所暴露、偿债能力有所下降;上游行业风险负债比例边际小幅抬升,仍处于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图表24:非金融上市公司风险负债比例继续上升,目前处于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
图表25:房地产和基建类行业风险负债比例上升较多,其中房地产风险负债比例创历史新高
图表26:各行业风险负债比例测算(1)
图表27:各行业风险负债比例测算(2)
图表28:2021年以来工业企业亏损额上升,银行不良贷款增速有上行压力
利息覆盖率:企业间分化加剧
3Q22全部非金融上市公司利息覆盖率较2021年末小幅下降,仍处于2013年以来较高水平。分企业类型看,3Q22国企自2020年末以来持续上升,目前处于2013年以来最高水平;非国企利息覆盖率自3Q21开始下降,2010年以来民企利息覆盖率首次低于国企。分行业看,房地产业利息覆盖率下降较多,消费、上游原材料、信息技术业上升。
企业间利息覆盖率水平分化更为明显。截至3Q22在非金融上市企业中,利息覆盖率小于0的有息负债占比为18.2%,较2020年末/2021年末的7.2%/16.8%继续上升11ppt/1.4ppt,主要由更多上市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由正转负导致;另一方面,利息覆盖率高于50%的有息负债占比由2020年的7.1%上升至3Q22的10.2%,可能是由于部分企业持有现金、减少借贷的意愿增强,因而利息费用下降较多。
图表29:非金融上市公司中非国企利息覆盖率继续下降,2010年以来首次低于国企
图表30:上游原材料行业、消费类行业、信息技术等行业利息覆盖率上升较快,房地产行业下降明显
图表31:盈利较弱企业的债务占比继续上升,利息覆盖率较高的债务占比也上升
图表32:各行业利息覆盖率测算(1)
图表33:各行业利息覆盖率测算(2)
ROE:上游行业盈利性较强,中下游盈利出现压力
3Q22全部上市公司中非金融企业整体ROE 8.3%,较1H22小幅下降0.3ppt,较2021年末持平,仍处于2019年以来的较高水平。分企业类型看,3Q22国企ROE为8.8%,较1H22小幅下降0.1ppt,为1H21以来首次ROE环比下行;非国企ROE为7.7%,2021年以来开始下降,当前较1H22/2021年分别下降0.4ppt/0.7ppt。分行业看,截至3Q22上市公司中房地产业ROE 4.7%,自2019年以来持续走低,再度刷新2008年以来最低值;上游原材料行业、信息技术行业ROE不断提高,其中中上游原材料行业ROE为12.4%,达到2013年以来最高位。
图表34:非金融上市公司ROE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国企/非国企分别降至8.8%/7.7%
图表35:非金融上市公司ROE:上游行业继续上升至12.4%,消费行业略微下降至10.8%,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至2008年以来低位4.7%
图表36:各行业ROE测算(1)
图表37:各行业ROE测算(2)
净负债率:国企和民企都出现去杠杆趋势
非金融上市企业去杠杆趋势明显,净负债率继续降低。我们以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净负债率(净债务/权益)度量企业的杠杆水平。3Q22全部非金融上市公司净负债率28.9%,延续自2015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已降至过去二十年以来较低水平。分企业类型看,3Q22国企上市公司净负债率35.4%,延续自2015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当前已位于2009年以来最低值;民企净负债率19.0%,自2020年以来下行,当前已处于2014年以来最低水平。分行业看,3Q22房地产业净负债率83.0%,较2021年小幅上升2.5ppt,仍保持在2014年以来的较低水平。
图表38:2020年以来国企和民企都在去杠杆
图表39:非金融上市公司净负债率:仅房地产行业有所抬升至83.0%,消费、机械制造和信息技术行业均下降至负区间
图表40:各行业净负债率测算(1)
图表41:各行业净负债率测算(2)
信用债违约:实质违约企业减少,展期增多
2022年前11个月,信用债实质违约企业数量97家,小于2020年/2021年的261家/251家。另一方面,但信用债展期数量上升较多,2021年220家企业进行信用债展期,较2020年/2021年的22家/72家大幅上升。违约和展期企业中,房地产企业占比77%,较2020年/2021年的11%/27%大幅提升。今年前11个月首次违约企业数量44家,较2021年的35家有所上升,首次违约企业中61%为房地产企业,较去年的26%上升35ppt。
图表42:2022年以来信用债实质违约规模减少,但展期规模上升;房地产企业占比近80%
注:2022年数据截至11月30日。
图表43:2022年以来信用债首次违约企业数量相比2021年上升,61%为房地产企业
注:2022年数据截至11月30日。
居民部门:违约率有所上升
按揭贷款:中西部区域银行不良率有所上升
截至1H22上市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为0.35%,较2021年末小幅上升5bps,中西部部分城商行按揭不良率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但均处于较低水平。从按揭贷款ABS数据来看,当前按揭贷款逾期率略有上升,仍保持在较为稳定的区间。从国际数据对比来看,中国大陆的住房按揭贷款违约率仍然远低于美国。
图表44:上市银行按揭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区域行上升较为明显
图表45:大部分银行1H22按揭不良率环比2021年有所上升
图表46:某股份行按揭ABS逾期率较4月有所回落
图表47:某国有大行按揭ABS数据显示按揭贷款逾期率有所上升
图表48:中国大陆住房按揭贷款违约率相比美国较低
信用卡、消费经营贷:年内不良率有上升压力
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小幅抬升。截至1H22,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为1.98%,自1H21以来上升21bps,主要由于疫情反复影响持卡人还款能力。从逾期情况来看,截至1H22信用卡半年逾期率为0.98%,较2021年末下降11bps,已降至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向前看,考虑到失业率仍在5.5%左右的水平,我们预计年内信用卡逾期率仍有上升压力。
消费经营不良贷款增速继续上行。截至1H22,上市银行消费经营贷款不良率为1.36%,较2021年末下降5bps,但消费经营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9.9%,较2021年末继续上升14个百分点,我们预计年内消费经营贷不良率仍有上升压力。展望明年,随着疫情政策逐步优化,居民消费场景与消费意愿逐步修复,我们预计消费经营贷不良贷款率有望逐步改善。
图表49:信用卡不良率小幅上升
图表50:信用卡逾期率有上行压力
图表51:消费经营贷款不良率较2021年末有所下降
图表52:消费经营不良贷款增速继续上行
地方债务:关注中西部省份偿债压力
土地出让成交额缩水对地方政府收入形成拖累。截至2022年11月,土地出让成交额/地方政府基金性收入(TTM)分别下降39.5%/17.1%,主要由于房企拿地意愿仍然不高。考虑到土地出让收入占广义地方政府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基金性收入)比重较高(2021年占比42%),土地收入缩水拖累了地方政府收入。
城投债发行监管趋严。截至2022年10月,城投债余额同比增长16.0%,环比继续下降0.9ppt,自2020年底以来发行政策收紧的态势仍在延续。
部分中西部省份偿债压力需要关注。我们以地方政府综合债务(包括政府债券和城投有息负债)/综合财力来衡量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情况,2021年末东/中/西部省份债务与综合财力(不包括转移支付)的比值分别为318%/451%/600%,显示中西部省份地方政府相关债务负担较高。
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敞口规模有所压降。我们统计了部分上市银行地方融资平台敞口情况,以招行为例,2018年以来,招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全部风险敞口规模及占比均呈下降趋势(1H22相比1H18分别下降10.3%和1.8ppt)。
图表53:2H20以来城投债发行继续收紧
图表54:房企拿地速度下滑拖累地方政府收入
图表55:土地出让占广义地方政府收入比重约42%
注:我们定义的地方政府财政广义收入包括一般财政收入和基金性收入。
图表56:部分中西部省份债务负担较重、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度较高
注:地方综合财力数据截至2021年末;地方债务包含一般债和专项债;负债率=(地方债务余额+城投有息负债)/ GDP;债务/地方综合财力(不包括转移支付)=(地方债务余额+城投有息负债)/(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债务/地方综合财力(包括转移支付)=(地方债务余额+城投有息负债)/(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转移支付)。
图表57:考虑转移支付后,天津、四川、重庆、江苏 债务/综合财力比值较高
注:地方综合财力数据截至2021年末;地方债务包含一般债和专项债,债务/地方综合财力(不包括转移支付)=(地方债务余额+城投有息负债)/(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债务/地方综合财力(包括转移支付)=(地方债务余额+城投有息负债)/(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转移支付);台湾省数据缺失(用空白色块表示)。
图表58:中西部省份地方政府相关债务负担高于东部省份
注:地方综合财力数据截至2021年末;地方债务包含一般债和专项债;负债率=(地方债务余额+城投有息负债)/ GDP;债务/地方综合财力(不包括转移支付)=(地方债务余额+城投有息负债)/(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债务/地方综合财力(包括转移支付)=(地方债务余额+城投有息负债)/(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转移支付)。
图表59:中西部省份财政赤字率高于东部省份
注:数据截至2021年末;狭义财政赤字率=公共财政赤字规模/GDP,广义财政赤字规模=(公共财政赤字规模+政府基金性收支缺口)/GDP
图表60:广义政府债务中除政府债券外还包括部分隐性债务
注:根据IMF的定义,广义政府债务中的隐性债务包括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负债、专项建设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等。
图表61: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债务占GDP比例与2020年持平
注:地方融资平台采用发债城投有息负债口径,可能存在一定统计误差。
图表62:地域信用利差:云南、天津、贵州等省份城投信用利差较大,融资成本较高
注:数据截至2022年12月6日,城投债信用利差指各省城投信用债利率与无风险利率之差;青海、西藏、台湾无数据;
图表63:基建类行业贷款不良率整体略降,其中交运/电力行业不良率分别较2021年下降0.33/0.02ppt;水利行业不良率与2021年相比小幅抬升0.17ppt
图表64:1H22招商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对公贷款比重为5.6%;贷款不良率整体保持在较低区间,1H22较2021年末略微上升11bps
图表65:2020年以来平安银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占对公贷款比重在6%左右,截至1H22无不良贷款
图表66:1H22兴业银行全口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占比继续下降至2.4%,不良资产率为3.37%
对公房地产敞口:“保交楼”有望降低相关风险
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仍在提高。1H22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3.72%,较2021年末上升0.83ppt,延续自2019年以来的上升态势;其中中西部的部分城商行及部分国有大行不良率水平较高且上升较快。
对公房地产贷款规模继续压降。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整体下降趋势自2007年末以来延续至今,1H22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为5.6%,较2021年末下降0.3ppt。2020年以来,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也呈下降趋势,1H22同比增速为-2.2%,较2021年末下降3.7ppt,已降至负区间。
持续加码的“保交楼”政策有望修复银行涉房敞口资产质量。今年下半年以来“保交楼”政策持续推进,有利于头部房企信用持续修复,11月初交易商协会提供2500亿元民企债券融资政策支持,人民银行允许优质房企出具保函置换预售资金、发布2000亿元商业银行贷款支持计划,近期多家银行与房企签订授信协议,政策支持效果有所显现。3Q22开发贷款同比增长2.2%,较2Q22的0.2%有所恢复;8月以来贷款增速在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中逐渐企稳,显示银行对于房地产“保交楼”的支持力度上升。
图表67:2022年房企信用债违约和展期情况明显上升,主要由于展期增多
注:海外债占比指信用债违约和展期规模中海外债务的比重;2022年数据截至11月30日。
图表68:上市银行不良率有所上升
图表69:中西部的部分城商行以及部分大行房地产对公不良率较高
图表70:中小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高于国有大行…
图表71:…最近两年中小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增速下滑幅度也高于国有大行
图表72:渝农商行、常熟银行、邮储银行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比较低
图表73:招行对公房地产风险敞口继续压降,不良率有所上升
图表74:政策行和商业银行专项借款“保交楼”模式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网,()研究部
图表75:本轮房地产资金来源收紧,金融机构贷款和销售下滑较多,但贷款降幅已开始企稳
图表76: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房地产施工和竣工下滑较少,但开工和销售仍然低迷
图表77:3Q22开发贷增速反弹,可能主要与“保交楼”相关
图表78:近期“保交楼”政策梳理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区域资产质量:关注东北、西北区域不良风险
区域贷款不良率分化趋势自2015年以来延续至今。北方地区不良贷款率整体偏高,其中西北/东北/环渤海地区2021年不良率分别为3.14%/2.34%/1.66%,分别同比下降0.06ppt/下降0.30ppt/上升0.06ppt,其中东北地区下降幅度较大;南方地区不良贷款率整体较低,其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021年不良率分别为0.75%/0.79%/1.06%,分别较2015年下降0.99ppt/0.99ppt/0.70ppt,均降至2015年以来新低。
图表79:区域不良率继续分化,西北、东北较高,长三角、珠三角较低;不良贷款率整体继续下降,显示资产质量得到优化
图表80:黑龙江、河北、山西等省份不良率较高;山东、广西、重庆等省份不良率下降较多
央行金融机构评级:高风险机构数量下降
风险机构数量下降。人民银行每季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评级打分,评级等级划分为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级别数值越大表示机构风险越高,D级表示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评级结果为8-10级和D级的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经过2017年以来对一批中小风险机构的处置和重组,风险机构数量已明显减少。根据央行评级,截至4Q21,高风险金融机构(评级结果为8-10级和D级)共316家,占全部参评机构的7.2%,数量较峰值减少一半,连续6季度下降。现有31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
图表81:2018年至2021年,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和占比都明显下降
注: 央行评级每季度开展一次。评级等级划分为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级别数值越大表示机构风险越高,D级表示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评级结果为8-10级和D级的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2:2021年4季度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相比2018年4季度压降近一半
注:评级结果为8-10级和D级的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3: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农村金融机构
注:评级结果为8-10级和D级的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数据截至2021年四季度。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4: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类机构
注:农商行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图表85:近年来问题金融机构处置进度加快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影子银行:继续压降
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不规范的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与房地产泡沫、地方隐性债务等紧密交织。2017年为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银监会组织开展了“三三四十”等系列专项治理行动;2018年监管出台资管新规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强对影子银行问题的监管。经过2017年开始对不规范的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的整治以及资管新规的实施,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2年6月,高风险的类信贷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9万亿元,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同业理财较峰值压降99%,同业投资和非标融资大幅减少。
图表86:2017年以来银行表内非标业务、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规模压降
图表87: 同业理财规模从2016年底的6.0万亿元压降到2021年底的0.1万亿元
图表88: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规模从2016年底的5.1万亿元压缩到2022年6月的2.1万亿元
图表89:资管机构类通道业务规模从2016年底的36.0万亿压缩到2022年3月的10.7万亿元
银行风险抵御:资源较为充足
银行系统用于抵御风险的资源较为充裕。在资产质量风险侵蚀净资产前,银行的“三道防线”能够抵御风险,包括不良贷款拨备、拨备前利润和清收处置。在外部资本补充和救助前,银行的超额核心一级资本也可用于吸收损失。我们测算银行体系在外部资本补充前现有的可用于应对资产质量风险的资源达到14万亿元,考虑70%的贷款损失率的情况下,能覆盖的贷款规模约为20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2%,相当于目前不良率的7倍,显示银行系统用于抵御风险的资源较为充裕。
图表90:我们测算银行现有的用于抵御风险的资源达到14万亿元,能覆盖的贷款规模占全部贷款比例约12%,是当前不良率的7倍,显示资源较为充裕
注:假设贷款损失率为70%;使用拨备、利润和资本覆盖贷款损失部分;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底
图表91:敏感性分析:由于对公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仅为6%,即使该类贷款风险大幅上升整体不良率仍然处于可控水平
注:2021对公房地产和按揭不良率来自上市银行;假设仅用于演示性测算;假设贷款损失率为70%;使用拨备、利润和资本仅需覆盖贷款损失部分;时间截至2021年底
银行资产质量打分框架
我们使用银行资产质量打分框架,对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在此框架中,我们分别使用以下四个维度的指标衡量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状况:1)问题资产比例:包括不良率,关注率,逾期率;2)风险抵补能力:包括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3)不良认定标准:不良/90天逾期;4)风险暴露情况:包括不良余额增速,关注余额增速,逾期余额增速。并对以上四个维度的指标分别赋予20%、30%、10%、30%的权重,每项分数范围为0~5分,根据上市银行的排名百分点值(0-100%)决定。我们发现:1)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得分与市场估值呈一定正相关性;2)相同资产质量得分下,国有大行和部分农商行市场估值相对更低;3)相同资产质量得分下,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头部银行市场估值更高。
图表92: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打分框架(1/2):资产质量数据(1H22)
注:每项分数范围为 0-5 分,根据公司在覆盖银行中的排名百分点值(0-100%)决定,市场估值为 一致预期。
图表93: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打分框架(2/2):分项得分情况(1H22)
注:每项分数范围为 0-5 分,根据公司在覆盖银行中的排名百分点值(0-100%)决定,市场估值为 一致预期。
图表94:资产质量评分与市场估值有一定相关性
风险提示
1. 疫情影响大于预期:若疫情再度反弹可能会影响复工复产进程,对企业融资需求、居民购房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
2. 经济增速下滑超预期:若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存在恶化风险。
3. 房地产风险扩散:若房地产行业风险扩散,可能会影响银行相关敞口,资产质量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