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合肥一家养老院34位老人向安医大提出捐献遗体诉求
太温暖了!!!合肥一家养老院34位老人向安医大提出捐献遗体诉求。他们说想为:安徽的医学生培养作一点贡献。
在“孝老”成重阳节主题的当下,合肥的一些老人们却用无私大爱奉献社会。
最近,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接到合肥一家敬老院34位老人捐献遗体的诉求,希望“为医学生体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记者从校方了解到,目前该养老院内已经有12位老人办理了捐献遗体的登记,另有56人提出了捐献的意愿。
80多岁合肥老夫妻
双双捐献遗体
“对于捐献遗体我想的很开,尤其是这对于我们安徽医学生的培养多多少少是一点贡献。”从养老院的电梯里走进房间,放下拐杖后,操着一口北京话的王学渊从衣柜里翻出一顶黑色礼帽。“是不是更帅一点?我感觉这个更合适拍照片……”
83岁的王学渊是九九夕阳红养老院的一名老人,1963年,从北京来到安徽的他选择了在合肥工作,并和安徽姑娘朱立达成了家,在合肥曲艺团一干就是大半辈子。“退休那会,我喜欢跟老朋友们一起搞搞文艺活动,这几年身体不太好就来到养老院,平时和朋友们一起下棋、看书,住的还挺舒心的。”
今年过完年,他和老伴商议着一起联系了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并办完了遗体捐献的所有手续。“说起来,还是老伴‘动员’我的,是她先有了这个想法来和我沟通的。”
说起捐献遗体的初衷,王学渊说其实很简单,一方面独女在上海工作,为了不给她“添麻烦”;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大学的医学生培养能作一点贡献。
“你看,这是我们办完捐献手术后安医大给发的一个纪念杯,平时我就用他来泡茶。”
在养老院里,王学渊还经常“动员”老朋友们。“我给他们讲,大学培养医学生不容易,我们如果奉献了自己也为医学发展做了贡献。”在他动员下,不少老人也主动联系了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
已有34位老人
提出捐献遗体诉求
在九九夕阳红养老院里,和王学渊一样有着无私大爱的老人不在少数。
“根据我们统计,目前这家养老院里已经有12位老人办理了遗体捐献,还有34位老人正在手续办理中。”据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工作人员付杰介绍,这一比例非常之高。“另外,还有56名老人联系我们提出了捐献的意愿,我们也详细向老人们介绍了遗体捐献的具体情况。”
他介绍,这些老人中,不少人都是抱着“为医学生培养作贡献”这个想法。
“这对于高校尤其是我们医学类高校来说,绝对不是一点点贡献,值得我们所有师生致敬。”在付杰看来,目前按照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需求,大概4名医学生须享有一具遗体标本供学习,但这一比例在全省高校乃至全国都是很难达到需求的。“安医大的临床医学专业,这个比例大概是8—9位学生,这在全国已经是较高的比例了,所以老人们的捐献对医学生的培养贡献是巨大的。”
“这次重阳节,我们医学院很多学生主动报名来养老院当志愿者,给老人们送上节日的问候、陪老人们闲聊、和他们分享年轻人的时髦事。”在了解王学渊和老伴捐献遗体的想法后,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放射科大一学生丁溪乐感触颇深。“现场,我就被老人们的无私大爱感动,作为一名即将进入解剖学习的医学生,我们也只有好好学习不负他们的希望。”
遗体捐献趋于“年轻化”
30多岁的捐献者近年增加
“近年来,根据我们接受站的统计,安徽的遗体或者器官捐献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来登记。”据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沈玉先介绍,过去,选择遗体或者器官捐献的多为老年人,但这几年“年轻化”趋向明显,其中不少是“80后”。“这其中,也有一些捐献者年龄很小,比如一些患病的小朋友。”
记者了解到,作为省内最早的遗体器官捐献接受站,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接受遗体捐献的例数也是居省内前列。2017年,安徽全省接受的捐献遗体为110例,其中该站接受65例,2018年,全省遗体捐献接受总数为122例,该站则占了63例。
“目前,校内接收站的受捐赠遗体共有507例,进行捐赠登记的有4100多人,平均每年登记的人数在300多人左右。”沈玉先分析,这一人数的上升和居民素质教育的提升有很大关联,比如,很多捐献者就明确提出“想为医学生培养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