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风自海上
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16日电 (王笈)由上海大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特别支持单位,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16日在中华艺术宫启幕。
“风自海上”是上海美术学院近两年来着力打造的展览学术品牌项目,也是在“大美术馆”计划下上海美术学院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文教结合的合作项目。今年是第二届“风自海上”展览,以“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为主题,讨论艺术在城市更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届“风自海上”展览。 /官方供图
上海美术学院在百余年发展中,从“新兴艺术的策源地”到“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从“中西文化交流根据地”到“新海派”美术,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演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6月29日,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正式启动,将在位于宝山区的宝武型钢厂的工业遗存上建设一座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长约1公里的新型美术学院。根据“保留历史塑造未来”的设计思路,未来的美术学院是一座无墙的美术学院,与城市无缝衔接。
“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的建设对上海这座城市、对上海美术、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将是巨大的贡献。相信工业遗存的蝶变将会赋予上海美术学院后工业时代的美学气质,并带动城市能级与品质的提升。这也是本次‘风自海上’展览以‘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为主题的策展思路。”本次展览总策划曾成钢说。
第二届“风自海上”展览。 /官方供图
据策展人马琳、张悦介绍,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单元内容,“蝶变宝武”单元展出65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从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了钢铁生产的历史记忆、宝武的现在和上海美术学院的未来。其中,钢铁生产的历史记忆部分展出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中国画院收藏的林风眠、李詠森、陆抑非、朱梅邨、俞云阶、杜家勤、陆一飞等20余件与钢铁生产建设主题相关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宝武的现在部分展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相关院校艺术家到宝武进行采风创作和以钢铁为媒介创作的作品70余件,有水墨、油画、版画、雕塑、摄影等,探索钢铁材料创作的多重可能性;上海美术学院的未来通过主校区的建筑图片、模型和新媒体装置呈现“云上一公里”,以全新的互动方式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艺术社区场域”单元选取了近两年来自全国各地24个艺术进入社区的相关案例,以文献展的形式,将案例分为“高校与社区”“美术馆与社区”“社会志愿者与社区”3个部分。展览利用中华艺术宫0米层前厅的公共区域,在原来的建造基础上,采用案例移植的方法,以图片、文献、影像及相关实物多类型相结合的展示手法打造了一个新的艺术社区场域。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和讨论艺术进入社区如何与社区微更新相结合,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自发与主动性,使得艺术社区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进艺术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文化政策的创新,充分发挥学院、美术馆、社会志愿者在艺术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届“风自海上”展览。 /官方供图
据悉,本次展览还将在上海美术学院举办“新海派:上海美术学院教师年度展”作为平行展,并将在人民公园、陆家嘴老旧社区举办艺术社区系列活动,在奉贤区南桥镇举办首届“摩登田野:新海派乡村艺术节”。这些展览和活动与本次大展共同形成一个文化艺术网络,通过美术馆、学校、社会志愿者与社区的相互联动,共同打造艺术社区场域,服务新时代的社会美育。(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