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的启示,理论和实际脱节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说理散文《日喻》,着重讲了学习和实践的问题,举例生动,寓意深刻,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日喻》中举的第一个例子是“盲人识日”,说的是有一个盲人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便询问有眼睛的人。第一个人告诉他说,太阳像一个铜盘。盲人敲击盘子,盘子发出声响,他后来听到钟声,便以为钟声就是太阳。第二个人告诉他:“日之光如烛。”盲人又去摸蜡烛,于是以为太阳是长得。由于盲人看不见,又对“第二手资料”在理解上发生偏差,始终不能准确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
苏轼在这篇散文中还给我们举了一个“北人学‘没’”的事例。他说,南方人深识水性,主要是他们生活居住在水边,“日与水居”。如果换上一位北方的没与水打过交道的勇士,尽管他胆气十足,尽管他也可以向别人询问游泳的动作要领,但他要贸然下河游泳,那非淹死不可。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有空洞的理论,而缺乏游泳的具体实践。
这个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理论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实际的效能,脱离开实际,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用处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论学习中,有些也类似北方勇士学“没”,他们从书本到书本,从口头到口头,不能把理论用于改造思想和指导工作的实际,学来学去,认识水平没有提高韩国剧,工作能力没有提高,思想觉悟没有提高,甚至还犯了错误,栽了跟斗。学而不用。如果只是坐而论道,不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就不会有生命力,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理论。因此,我们学习理论,要像“南人学‘没’”那样,注重于理论结合实践,而不要像“北人学‘没’”,理论和实际脱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