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大爷一身绝技无人传承,每月拿三千元退休金,倒贴钱收徒传艺

  “巧夺天工技艺绝,深耕独处老还学。”历史行车扬尘远去而不作停留,蕴含其中的绝妙手艺或是止步不前,兴是被后人无情遗忘,坚持学习精湛手艺的传承人变得尤为可贵。

  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遗存至今的手工技艺可谓是无价之宝,他们应是会大放异彩地展现自身光辉,奈何如今却是要面对无人传承的黯然失色。

  直观如此景象,一名77岁大爷为了传承自身技艺倾尽所有收徒传艺只盼寻觅技艺传承者。究竟是怎样的手艺让耄耋老人呕心沥血无私付出,老者与手艺又有何渊源?

  身怀绝技的汉绣传承者

  楚绣,是楚国境内的一门刺绣技艺,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精雕细琢的刺绣工艺以及栩栩如生的成图效果可谓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纵观出土的楚绣文物,每一件皆是巧夺天工,楚绣工艺品精巧细致,不仅图案华丽逼真,更以独一无二的姿态向世人展现了楚国的民生百态,向后人无言诉说着荆楚文明的丰富多彩。

  远近闻名的汉绣技艺正是以含蕴丰厚的楚绣为基础进行延伸的一个手艺,现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绣极具地方特色,其不仅完美的继承了楚绣的精细绣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汉绣更是使用较之楚绣复杂丰富的繁杂绣法,呈现出的刺绣作品自是更为生动形象,视觉冲击可见一斑。

  现代汉绣技艺的源远流长离不开手艺人的坚持不懈与完善发展,他就是汉绣传承人张先松,一个相貌平平的老者,一个将其一生贡献给刺绣的忠心守护者。

  1941年,张先松出生于湖北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的张先松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但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差强人意,张先松没有过多的玩具。

  如此一来,张先松便开始亲自动手制造一些小玩具,他的心灵手巧可是得到了众多小玩伴的一致认可。

  岂料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无心玩耍葬送了张先松的三根手指。

  那年张先松9岁,放学后,他和玩伴们如往常一般结伴前去江边玩耍,大家一起玩游戏,一起拾江边的石头,玩得不亦乐乎。

  突然,一声刺耳的爆炸声打破了阵阵欢声笑语,张先松的右手被一个荒废的炸弹误伤,除了大拇指和中指尚能保留完整模样,其余三个手指因强烈炸伤不得不截断。年仅9岁的张先松成了一名残疾人士。

  或许是天若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

  正是因为手指受伤,命运多舛的张先松才得以遇见汉绣,继而成了汉绣的忠实追随者,成为了一名身怀绝技的汉绣传承者,他对汉绣的热爱至死不渝。

  在遭受意外后,年幼的张先松不甘心至此荒废自己的双手,他希望通过学习针线活,刺绣等繁杂手艺来帮助自己恢复动手能力。

  1961年,怀揣着满腔热情与万分期盼,20岁的张先松诚心拜师学艺,终是如愿以偿成为了著名汉绣大师李玉山的门下弟子。

  李玉山精通汉绣技艺,绣法灵活多变,跟随其学习的张先松可是付出了无限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

  张先松自幼便是心灵手巧,对手艺活颇具过人天赋,加之其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以及不惧艰苦与枯燥的态度,右手只有两个完整手指的他俨然成为了李玉门下的优秀弟子,继承了李玉山的汉绣衣钵,成为了汉绣的传承者。

  如今,年过70岁的张先松仍是在坚持传授汉绣技艺,他全神贯注发展汉绣行业,一心盼望汉绣的精美手艺能够源远流长地流芳百世。

  精湛技艺,却叹无人继承

  张先松心系汉绣传承,现实却给了他冷冰冰的无情打击。当今社会上不仅没有人前来拜师学习汉绣技艺,连知道汉绣技艺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精细巧妙的汉绣技艺正在面临着世人赤裸裸的惨淡与忽视,没人愿意主动了解汉绣的悠久历史,更无人愿意静心学习汉绣技艺。

  无人继承汉绣技艺的濒危情势昭然若揭,而汉绣技艺缺乏继承者的危机实则是事出有因。

  汉绣手艺极其高超,如若想要绣出一幅精美绝伦的汉绣工艺作品,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耗费的耐心也是非同寻常。

  与此同时,汉绣的绣法形式多样,过程极其繁杂琐碎,重复繁多的绣法步骤让人们望而却步。

  再者,汉绣是一门精细手艺,汉绣学习者需要有长年累月的学习与积累才能成为真正地掌握汉绣技艺。长时间的苦练总是使人热情渐失,当热与兴趣被时间冲淡消磨,坚持下来的人们可谓是寥寥无几。

  张先松本人也曾亲眼目睹身旁的同门子弟离去,他们按耐不住时间的流逝纷纷选择舍弃汉绣工艺另寻出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时与张先松一同拜师学艺的8个同伴早已接二连三地改行,仅剩张先松一人至今还在传授汉绣技艺,坚持不懈地向世人传播汉绣知识。

  除了汉绣手艺本身的繁杂与学习汉绣的异常枯燥,世人浮躁不定的处事态度更是汉绣传承道路上的一个一大绊脚石。

  21世纪经济科技并肩前行,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世界上的工作行业也是丰富多样。人们也随之容易变得三心两意,他们喜欢迎接变幻无穷的挑战,热衷于快速更新换代的新行业。

  如此一来,汉绣手艺于他们而言便是显得异常枯燥无味,少有人会选择汉绣这一成本高收益少的手艺。

  耗费资金,只为收徒传艺

  汉绣急需传承者已成定局,作为汉绣传承人,心急如焚的张先松可谓是身处迫在眉睫的紧张局势,他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找寻汉绣传承者,将汉绣文化发扬光大。

  自1961年到如今,张先松学习汉绣已有近60年的时光。在这五十多载的时日里,张先松从未有过放弃学习汉绣的想法,汉绣永远是他心目中的神圣存在。

  为了拯救汉绣没有继承者的暗淡前景,张先松甚至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生活,他的心思,他的钱财皆是为了汉绣事业。

  面对如此景象,77岁的张先松当机立断地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以此助力汉绣技艺的传承。

  张先松如今每月拥有3000元的退休金,他只会使用其中的一千资金来维持自己的日常开支,其余的钱财全部用来投入汉绣的传承事业。

  一四年,他在荆州当地沙市中山公园松涛山庄开创了荆楚汉绣传承园,已是古稀之年的张先松免费向世人传授汉绣技艺,向前来观摩汉绣工艺的人士介绍汉绣事宜,致力发展汉绣工艺。

  除了创办荆楚汉绣传承园免费向人们宣传汉绣文明,张先松更是使用自己的退休资金自费开办了一个汉绣兴趣班。

  兴趣班中的一桌一椅皆是张先松亲自布置,由于资金不足,张先松甚至从自家房子搬来桌椅充当教具。

  激动万分的张先松满腔热情欢迎各路人士前来学习汉绣技艺。为了让民众积极参与学习汉绣,所有汉绣课程皆是对外免费开放。

  只要有人想要学习汉绣,张先松皆是一视同仁对待,免费向有心之人传授汉绣技艺。

  如今,汉绣兴趣班共有8个学员,但其中7个学员都是有工作在身只能抽空兼顾学习汉绣,仅有1个成员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汉绣技艺。

  任时光匆匆流去,汉绣传承者至今仍是寥寥无几。电影蜜蜂

  张先松为了传承汉绣手艺,不惜为之贡献一生时光,竭尽所能只为了延续汉绣手艺。

  他为了汉绣传承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对汉绣忠贞不二的挚爱情义,以及永生不熄的执着真情,无一不让人为之动容,深感敬佩。

  笔者认为,当人们聚焦当下工艺传承的大势环境,只需稍加留意,便会发现每一个精湛手艺或多或少都是面临着无人传承的落寞困境。

  时代不断发展,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不再是世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流水产业生产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取代讲究慢工出细活的手艺。

  这一大趋势,并非是可喜可贺的一个经济增长形式,只是侧面反映出了时代风气浮躁不定以及世人一昧追求快经济的极端思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坚持不懈守护汉绣的张先松是时代的一个榜样,一生只为一事,只爱一人,只追一物的忠贞气焰亟需熊熊燃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