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篇五十一:在书中和孩子找寻失去的文字之美
本期荐书:《文字的故事》,唐诺 著。
豆瓣评分:8.5分。
作为一个80后家长,自从孩子上小学后,我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量投入了。
学校时间短,老师给予的指导太少,虽然我们那时候老是痛斥应试教育,但是该讲到的东西都讲到了,而现在老师上课就像去旅游打卡,还得忙着各种素质教育绩效评估,所以辅导作业我常问的一句话竟然是,你们这都没有教?!
简单来说,现在的课堂教育就像是冰山一角,学的是粗浅的冒出来的尖尖,还有一大部分内容,你要么家长辅导,要么课外继续上课。所以孩子累,家长累,老师也冤枉。
前两天和孩子一起看了《三十六个字》,觉得还不错。
‘
影片讲的是父亲教儿子识字,通过讲解象形文字说明中国文字的起源。影片借用三十六个活动的象形文字,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短短10分钟的片子,就介绍了36个汉字:
日、山、水、鸟、象、木、森、林、草、马、夫、竹
田、燕、刀、舟、鱼、网、龟、云、雨、伞、石、火
虎、鹿、豕、羊、叟、舍、花、门、子、犬、女、月。
不过也有美中不足的,那就是这36个字都是象形字。
众所周知,“汉字六书”,讲的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所以趁着和孩子看完影片,就和孩子一起读唐诺的《文艺的故事》。
事先声明一点,唐诺的这本书其实是写给成年读者的,有一些感发心绪在,但是胜在不少甲骨文都是单独一页,也很适合亲子阅读(家长不要照着原文念哦)。
而这趟文字之旅就是从一个“望”字开始的。
望字的甲骨文写法可以看成一个人站在一个土堆上,睁着大大的眼睛。
人这个字太形象了,也足够抽象,即使今天我们还使用这个字,小孩子也一眼能猜出来这个字。
土堆也好理解,就是上面那个眼睛“臣”字不好理解。实际上画的还是很形象的。有点像睁大眼睛的变相怪杰。而之所以后来变成“臣”了,主要是因为“内臣”需要睁大眼睛盯着主人。
任何文字都是故事。
比如婴儿的婴,最初的形象就是头发上装饰了四个蚌壳的孩子,形容珍贵。
至于彩虹和龙的甲骨文,也可以演一出神话剧。虹是两头龙在喝水。
当然,象形字也有枯竭的时候,太多的生活体验没办法写清楚,指示字也就出现了。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木本末。
但我觉得臂、手、臀这些也很好理解。
有意思的是,我也是看了才知道,原来所谓身孕其实就是一个意思,身体的身,最初就是有肚子的人,加了个点就是有身孕的人,我们老家也会说孕妇是有身子了,后来这一个字的两个意思才慢慢分离开。
文字最初就是和生活紧密相关,而我们也只有回到生活,才能发现文字的本初,文字的美。
采就是一个手在摘果子,
渔就是钓鱼,
牧就是拿着棍子赶羊,
农就是整理田地。
和孩子将这些甲骨文和解释都翻了一遍,不敢说孩子的语文突飞猛进,至少让他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我们的汉字是活的,也是有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