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高考的意义!”山东高考历史题获赞,考生答得热泪盈眶
高考素来有大小年的说法,在高考之前有人预测今年可能是小年,因为去年高考难度就很高,但真实情况大家也能从高考期间的热搜看到,数学和语文难度都不低。
有考生在考场内奋笔疾书,出了考场就开启吐槽模式,黑起自己来毫不留情,有学生半开玩笑表示准备明年再来了,语文作文素材也被学生编成段子“本手、俗手、妙手,还有我考试时的无从下手”。
难度高也未必是坏事,要难大家一起难,值得注意的是几年的文科科目出题都很有格局,很多人只知道语文作文素材立意很高,却犯罪片不知道山东高考历史卷中的一道题获得考生的一致称赞。
山东高考历史科目是在最后一天考的,彼时考生们已经有些疲惫,但是当看到写第17题大题的时候热血被点燃,考生从未想过在高考试卷上居然能看到关于“女性觉醒”的题。
据考生透露,山东高考历史卷获得一致称赞的大题大致是说,李超是一位近代的女大学生,家境殷实,先后在多地求学,但是她的家里人并不支持。
受封建思想影响,她家里人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而李超选择勇敢的反抗,最后却因为势单力薄,之后患了肺炎去世,成为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这道历史题问的是,李超的事件为何会引起社会关注?“李超们”的出路在哪里?
这道题并不简单,但是却值得探讨和深思,原来考卷并不一定是冰冷的,也可以有温度。
当女孩们在考场上疲惫心累时,看到这道题会吨水热血充斥吧,考生直言答得热泪盈眶,写的热血沸腾。
有位考生的回答笔者很喜欢“李超们的出路在哪里?此刻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女孩们就是答案。”
山东卷也因为这道历史题被赞有创新、有思考、有情怀、有格局,真不愧是齐鲁大地,孔孟之乡,考生感慨这才是高考的意义!
山东历史卷为何会引起考生以及网友这么大的共鸣?因为题目中的女孩所经历的事情在现代依旧存在。
而关于“女权”的话题一直很敏感,言论稍有偏颇就会引起骂声一片,但是山东高考却敢于把这样的题目编写进高考试卷当中,不是宣扬男女对立,而是提倡男女平等。
一想到这道历史题会作为高考真题被老师讲给一届又一届学生,考生们就觉得这道题的意义重大,学历史不就是应该去反思吗,这样能引发学生思考的试题才能真正体现出高考的意义。
同时这道题也勾起了文科生的情怀,一直以来文科都备受歧视,有人觉得文科背一背就能学会,只有学不会理科的才会去学文科,大学中的文科专业也常被打上“不好就业”的标签。
还有人觉得应该减少文科生,在一部分人看来学文科对社会做不了多大的贡献,但这道山东历史题狠狠打脸这些人。
文科生是有情怀的,文科生希望能通过文字和思考改变这个世界灰暗的一面,哪怕只是一点点,出题不应该是为了应试教育,或是为了难而难,更应该让考生有所反思。
山东高考历史这道题出得很有格局,有的考生表示虽然自己不会答,但是真的很喜欢,通过这道题笔者也想为文科生正名,真的不是所有文科生都是因为学不会理科才学文的。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理科生会怎样?文科生和理科生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发展必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学生是喜欢并热爱文科所以才选择学文科的。
可以说文科专业没有理科专业的实用性强,但是不能说学文科没用,近期多起事件都证实了,社会需要一些人勇敢地输出正确观点,文字也是有力量的。
文科绝对不是背一背就行,需要学生有思考,而且上了大学之后文科专业的难度更高了,光靠背学不到什么真东西,而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文科专业也有很多出路。
文科专业可以从事文字工作,可以从事语言相关工作,可以进入企业当行政,可以当外交官,还可以考公等等,如果热爱就去学吧,文科生不该被他人定义。
今日话题:你对山东历史卷的这道大题作何感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