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话腊八,愿诸事“粥”全

  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年一岁一团圆

  腊八是春节的序幕

  过了腊八

  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

  

  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做一件事

  准备过年

  你一定听过这首童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闹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也是年末的意思

  上古时代

  冬季祭祖的日子叫“大腊”

  腊月初八渐渐定为“腊日”

  它祈求着丰收、寓意着吉祥

    无论身在何方

  人们在今天总想喝上一碗腊八粥

  早在宋代,

  腊八喝粥已成风俗

  皇帝向众大臣赐粥

  百姓熬粥馈赠亲友

  一碗热粥传承千年历史

    腊八粥里哪能少得了五谷杂粮?

  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

  精致的做法要用二十多种食材

  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

  细说五谷杂粮

  几千年来它在我们国人的餐桌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我们人体提供了最经济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维生素B、矿物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食物来源。

  在《皇帝内经》中,“五谷”被称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已经演化为粮食作物的总称,泛指所有粮食作物,而我们习惯上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

  小知识

  全谷物

  是指未经精细化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稻米、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米、高粮、青稞、黄米、小米、粟米、荞麦、薏米等,如果加工得当均是全谷物的良好来源。

  杂豆

  是指除了大豆之外的红豆、绿豆、芸豆、花豆等。由于它们淀粉含量较高,常被作为主食看待。

  薯类

  常见的包括马铃薯(土豆)、甘薯(红薯、山芋)、芋头、山药、木薯。

  现代营养学证据表明,食物多样化是达到营养均衡的重要途径。同样,我们进食谷类,也不能只吃精米和白面,还要多吃粗杂粮,如小米、玉米、大麦、燕麦、荞麦、高粱等,尤其要多吃未经精细化加工的全谷物。

    谷物加工越精细,其升高血糖的作用越强,而全谷物升血糖的作用相对较低。对于患有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要格外注意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全谷物。除此之外,全谷物相比精制谷物,含有更多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植物甾醇以及植酸和酚类等植物化学物,可为人体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

  小提示

  全谷物虽好,但因为全谷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植酸,会一定程度影响矿物质的吸收,因此粗粮和细粮搭配着吃最好,也即食物要多样化。

  患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人应注意将粗杂粮进行适当加工,比如混在细粮中进食,以防质地过于粗糙造成消化道损伤。

    在日常膳食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增加全谷物和薯类的摄入量呢?

  粗细搭配

  全谷物和杂豆可以作为一日三餐的一部分,比如早餐吃燕麦粥、午餐吃精白米、晚餐吃小米粥和红薯。还可以将全谷物掺在精白米面中制成二米饭或者杂粮馒头。在精白米面中掺入豆类,不仅可以增加口感,还可以起到蛋白质互补、提高必需氨基酸利用率的作用。

  融入菜肴

  可以将杂豆制成可口凉菜,比如将芸豆、花豆、红豆煮熟,添加适当调味品制成凉菜、甜品等。将不同薯类与蔬菜和肉类搭配烹调,比如土豆炖肉、山药炖排骨等。

  制成零食

  将红薯晾晒制成红薯干,利用现代厨具将杂粮制成米糊、饼干。但要注意不宜进食油炸的薯条、薯片等。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日

  东晋·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腊八节正是我们进食五谷杂粮的好时机。

  希望您用五福杂粮给自己和家人做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伴您开启“年”的模式。

  

  又是一年腊八到

  无论在哪里

  都愿你能喝上一碗

  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平安吉祥

  腊八节

  你的家乡有何习俗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你记忆中的腊八节

  文章来源:综合自央视一套(ID:CCTV-channel1)、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ID:zgjkdt)、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微言教育(ID:jybxwb)等

  图片来源:包图网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