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济南十三中校长尚建波:关于初中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尚建波 山东省济南第十三中学
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
对于不同的主体,“好学校”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但“好学校”是有共性的——能培养出“好学生”。
国家权威机构早在2018年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对“好学生”一词用“中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已经做了十分明确的理论性的阐释:
这份核心素养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也是对我们以往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的反思和修正。
关于培养“好学生”的一点思考
济南第十三中学有着辉煌的过去,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文化底蕴深厚,虽然校舍貌似陈旧,但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流,“名师名管”输出频仍,但后继力量人才辈出,“党政工团教学研”各项工作均衡并进,成效斐然,但是,我们认为这还不够:如果学考成绩成为了学生的唯一使命,那就在未成年时就被人为的贴上了成功或者失败的标签,而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这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公平的。
学校不是因为学生的今天而存在的,而是因为为了学生的明天而存在,才被赋予了意义!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不是为了研究明天做什么,而是研究今天做什么才能有明天!
卢梭和李希贵校长的这两句话关乎学生的灵魂、潜能和未来,也勾画了一名初中毕业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拥有怎样的“精神长相“,这个“长相”积淀了他们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过去,也决定了他们在即将开启漫长的未来人生时拥有什么样的态度和高度。在这里,结合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学科核心素养课题,我们对上面提到的六个核心素养,再做一次“十三中学版本式的”简化压缩,把这个“长相”概括为:初中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初中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认为,一名初中学生,自打踏进初中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用三年的时间为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船开始构筑三件要素:能抵抗风浪的龙骨,能规避暗礁险滩的罗盘,以及能持久高效的动力,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
心理健康+规则意识+学业规划
心理健康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11月5日联合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大约每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其中约16%的人身伤害源于心理问题。
国内同期的相关数据很多,但不会比这个数据让我们能有所乐观。
我们对这样一句话不会感到陌生:初一变化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上的,而是方方面面的。这是为什么呢?试做个简单分析:
如同天底下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幸福的父母一样,每个孩子背后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都存有家庭教育的烙印。
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父母的付出和希望映射在孩子身上,会慢慢发生一些变化——青春期自我觉醒和社会初化。
这个阶段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在原生家庭中家长与孩子的未来亲子关系的基本定型阶段,一般发生在孩子的12~16岁,基本处于孩子小学高段至初中毕业期间。
而初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结束阶段,承担着分类选拔的功能,必然要:学习难度突增;学习综合品质、学习基础在压力日渐剧增下,实现了聚变式的呈现。
对此,作为学校,我们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作初步了解:
(1)学生心理状态调查分析
按照专业标准,经过专业培训,做三项调查工作:
焦虑自评量表(SAS)
心理状况测量量表
心理状况谈话观察
综合以上三方面调查,基本可以确定学生心理状况健康度指向:
(2)常态化举措
(3)与家长的沟通合作
家校合作是修缮和构筑学生强大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我们完全有必要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
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幸福的少年可以幸福一生。
心理健康稳定的学生,即便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也可能会是笑到最后的那批人。
规则意识
(1)规则意识的缺失和成因
我们对“巨婴症候”这个词应该不会陌生:哪怕我被一块石子硌疼了脚,那也自然是石子的错误。这就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一个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开始有无数的端口接受正式的规则教育,但从实际效果上看,还不能让人满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导致了对规则的漠视。
“规则”,对未成年人来讲,有着极为特殊的植根性、成长性和过渡性。对一个学生来讲要求遵守的守则和纪律,同样一个内容,等学生长大以后,他所面对的就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所以,培养规则意识就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底线意识、红线意识。
我们要让学生们从入校的第一阶段开始就明白,规则意识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衣服扣子系错了可以重来,但人生没有回程。
(2)实现师生双方的共识和共情
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双方对规则问题认知理解的深度和一致性。所以,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学生犯错误时,不要一味地重复强调某条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而是强化执行力。
比如,我们在处理学生违纪问题时喜欢打感情牌,比如说:你父母挣钱供你上学不容易,怎么能打架呢?这里面就有个问题:用亲子感情替代了规则的刚性。一味地讲道理而不采取必要的惩戒,用不了几次以后,学生就会认为规则只是说教,是家长或者老师的原因或自己倒霉才被找上了麻烦,这就为今后的教育埋下新的隐患。
而更好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你的行为触犯了规定或者约定,所以是错误,错误就该受到惩罚。就这么一点点不同,但在强化规则意识的教育方面,实际效果会大相径庭。
(3)让“大家”成为规则的制订者和“执法者”
多元而民主的共同参与是很好的办法:我们组织各班家长和学生参与讨论,找出大家普遍认为对集体好、对大家好的制度,制订细化的各项规定,讨论出来之后要求每个人都遵守,并共同参与到规则的维护中来,这样既可以让大家体验制订规则的过程,理解规则,又可以相互监督促进自觉遵守规则,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同时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和教育资源齐抓共管、共同维护,只要我们三年坚持下来,相信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得到有效增强,这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三)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前提。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把学生的学业规划作为人生规划的第一步,从初中的起始阶段就开始看待和研究。
同时,学业规划是初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硬核要求。学生在十四、五岁甚至比这更早的年龄段,学生的各种学习特质就会逐渐显示出来,每种特质都可能是珍稀的潜质。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不同,就会在主观上影响着我们是耐心呵护,还是简单归结于学生的“问题”,这往往可能就是“特长生”与“问题生”的分水岭。要知道,“诺贝尔奖从来就与胁迫利诱无关,只与兴趣有关”。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是说学习不重要,而是现在的每时每刻的学习都是指向未来的,都是在寻找自己未来的成长点。
着眼于未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正在筹划在专家的引领下,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学生核心潜质的测量与引领”, 聚集一批有高度、有广度、有情怀、有素材的老师、家长和部分社会机构共同参与进来,在形成可靠的大数据的基础上,对学生核心潜能进行评估,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三大优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学业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基于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大概念导读”“全省一流的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技术和应用”等省级及以上成果和条件,在更宽泛的维度上进行探索性指引,充分尊重天赋与特质,勾勒出每一位学生指导性的科学的学业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如同夜里海上的遥远的灯塔,可能并不很清晰,但可以给人以自信和力量。
立足十三 愿景未来
教育的特殊和教育者的荣光在于可以通过陪伴一个个有趣的灵魂,影响未来。在一个学校呆久了,我慢慢发现,我们十三中的老师有一个共性,即使经过了六十多年的迭代更替却始终未变,他们铸成了这所学校独树一帜的集体人格和师风学风,那就是:内心从容,步履坚实,平静的外表下却有着张扬的个性。这样的文化精神与上面所说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竟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应该就是人们所说的“教育是一场用生命陪伴生命的过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吧!
向日葵说:只要朝着太阳努力向上,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而美好!教育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但只要我们一致地向着既定目标,从容踏实,步履坚定向前走,天桥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