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谢氏文化研究】谢氏文学巨匠的成就与历史贡献--谢爱强编(选18)

  谢氏

  头条

  谢氏文学巨匠的成就与历史贡献

  中华谢氏文化研究(选18)

  文学成就 宗族人文文化

  1、谢氏文学巨匠的成就与历史贡献

  史上谢姓在文学、绘画、医学及其他一些方面造诣深厚,享有盛誉者甚多。东晋诗人谢道韫;山水诗人谢灵运;南朝诗人谢惠连、宋文学家谢庄、谢胐;南朝齐山水诗人谢眺;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14位文学家。还有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明代文学家谢榛;明代理学家谢应芳;清代学者谢启昆;唐代舞蹈家谢阿蛮;南朝梁道士谢映登;唐代诗僧谢皎然;唐代高僧师备谢三郎;唐代奇女子谢小娥等等,真是人才辈出,辉煌旺族。

  

  东晋元兴元年至义熙二年间,在族叔谢混带领下,谢灵运与谢瞻、谢晦、谢曜以及谢弘微等六、七人,在建康乌衣巷清谈玄理、商较人物、吟诗作文、宴饮歌咏,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谢氏家族文人团体,称为“乌衣之游”。谢瞻作《喜霁诗》,谢灵运书写之,谢混歌咏之。在坐王弘以为“三绝”。谢混也像谢安一样对诸侄进行教育,他往往是借助游宴的机会,或是鼓励他们创作,或是评价他们的才能品性,并想方设法纠正他们的缺点。他还曾对侄子们的不同情况,写下一首诗歌《诫族子》来勉励他们。诸侄受他的影响,深爱文学创作,成为当时文坛的活跃分子。谢混为谢氏文学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人的文才极高。南朝宋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建康、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骄傲。

  根据《释常谈》记载:有一次,谢灵运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谢灵运说曹子建才高八斗主要应该是谢灵运比较崇拜曹子建,尤其是那篇洛神名赋,当然夸张的成分是很大的。谢灵运说这番话一方面高抬了曹植,另一方面又未免有自谦之词,其实他的文学才华与成就,并不在曹植之下。

  谢灵运是永嘉山水自己。他贵为一方父母官,到楠溪游玩不用轿抬,实属难得,登山还特地发明一种木屐,更说明他热爱山水,尤其钟情永嘉楠溪山水之情。《石室山》诗是写楠溪江大若岩。大若岩是楠溪江腹地,道路艰难险阻,但是诗人如此醉心于山水,无远不到。他少年就喜欢游览,羡慕登仙的王子乔。这里的石室,可韬光养晦,可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从诗中描绘大若岩的景状来看,他的诗是描绘大若岩山水精品。谢灵运游山水,是一种神游。他与大自然结成朋友,才能写出真山真水真性灵的好诗篇。

  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谢朓(464-499),南朝宋文学家,与族兄灵运公并称“大小谢”。

  谢朓字玄晖,谢据曾孙,祖父述公为吴兴太守,父纬公为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脁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随王为荆州刺史,谢脁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出为宣城太守,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为官清廉,劝民教士的惠绩较多,世称“谢宣城”。回朝后迁尚书吏部郎。

  谢脁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曾参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活动,是“竟陵八友”之一, 且在“八友”中,他的成就最高。谢脁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谢脁传存的诗作有四分之一写于宣城,故其诗集名曰《谢宣城集》。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功。”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沈约称谢诗为“三百年来无此作也”,诗仙李白竟然“一生低首谢宣城”,诗圣杜甫自称“诗接谢宣城”。宣城的青山秀水亦由于谢脁吟咏而扬名于世。从此,历代名士贤达,慕名接踵而至。他们咏赋怀贤,游览湖光山色,留下了不少有名诗篇,宣城成了人文荟萃之地,故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称誉。

  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萧衍说:“三日不读谢(脁)诗,便觉口臭。”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脁。“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杜甫说“谢脁每诗篇堪诵”,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脁,还追寻到宣城“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李白对于谢脁的倾倒,所以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宋赵紫芝诗云"玄晖诗变有唐风”,严羽也说“谢脁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应麟《诗薮》认为唐人“多法宣城(谢脁) ”。

  谢脁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是如此。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谢灵运为大谢,谢脁为小谢。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脁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正表现了这种彷徨的心情,诗中的景物也因此笼罩了凄凉的气氛。他一生游宦于诸王府邸之间,不能不写些“颂帝功”、“颂藩德”的应命之作。这类作品也常常通过景物来表现颂扬之意,如《随王鼓吹曲十首》中的《入朝曲》,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脁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谢脁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谢脁还善于熔裁,时出警句,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谢脁的短诗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于民歌风味。都是遣词自然、音调和谐、感情含蓄的佳作,收到了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对后来的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谢脁的辞赋和散文,也有值得称道的。现存的几篇赋,体制短小,声律调协,富于抒情色彩。赋体自魏晋以后,题材有所扩大,篇幅有所缩小,不事铺张,注重抒情;到了齐梁,由于声律的运用,便逐渐向骈赋过渡。谢脁写物寓意、借景抒情的小赋,正体现了向骈赋过渡的特点。谢脁还写了一些诸如表章启一类散文,也很富于诗情画意。

  自唐以后,宣城市区以纪念谢脁命名的建筑有:“谢脁楼”、“谢公亭”、“怀谢亭” 等。敬亭山历代修建的先贤祠,谢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将宣城呼之为“小谢城”、“谢公城”。

  {又说谢惠连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2、谢氏诗文选

  兰亭诗 二首 谢安

  其一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垂雾。凝泉散流。

  其二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在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被杀,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

  《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擬嵇中散詠松詩》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願想遊下憩,瞻彼萬仞條, 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 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颻。

  《登池上楼》诗词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谢觉哉妙续罕世绝对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曾在广东潮州做官。当时潮州还是穷山恶水,民不聊生,他虽想改革,却是独木难支。一日,韩愈坐在书房里批阅各地报来的灾情报告,因无力解决,心中感慨,便萌生了辞官的念头。沉吟半晌,他自撰了半副对联:“恶山恶水恶环境,韩退之,退之!”此联后面用了两个“退之”,前一“退之”是韩愈的字,后一“退之”指离开潮州这个地方,可谓匠心独运。据说此联千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成为罕世绝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长的谢觉哉有一次去潮州视察,晚上在房间读《共产党宣言》,大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时,他手边正好有韩愈的“绝联”,灵感顿生,于是奋笔疾书,写了下联:“好书好句好文章,谢觉哉,觉哉!”

  “觉哉”对“退之”,工稳巧妙,读过的人无不赞好。从此,“罕世绝对”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乡二首 谢觉哉

  一为迁客去长沙,回到长沙不识家。

  人物依稀城廓改,天心园里看桃花。

  游岳麓山

  蔡公坟畔一徘徊,碑字麻沙石有苔。

  呵护名山灵秀气,迷魂从此不归来。

  忆江南?家乡好

  家乡好,屋小入山深。塘里水清堪洗脚,门前大树好遮阴,六月冷冰冰。

  家乡好,吃得十分香。腊肉干鱼煎豆腐,细茶甜酒嫩盐姜,插菜打清汤。

  3 、 谢氏名联

  (1)、相业古今三太傅, 家声吴越一东山。

  (2)、堂前宝树家声远, 槛外乌衣世泽长。

  (3)、谱传申伯家声远, 派衍乌衣世泽长。

  (4)、宝树家声远,东山世泽长。

  (5)、宝树家声远,乌衣世泽长。

  (6)、宝树传芳枝荣本固, 珠玑衍派源远流长。

  (7)、晋朝仕宦无双品, 江左文章第一流。

  (8)、扶晋室为卿为将为相, 振家声立德立言立功。

  (9)、淝水震北寇,宣城惊南文。

  (10)、东山白云酝时雨,西溏春草荡春。

  (11)、东山旭日无限光芒辉宝树,

  山绕祥云饱涵雨露润芝兰。

  (12)三口难表祖宗功名成就,

  寸心可孝父母恩德艰辛。

  (13)、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14)、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15)、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

  (16)、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

  (17)、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

  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

  (18)、明代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

  (19)、凤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

  (20)、举头东阁公卿府 晋座南宫太傅家。

  (21)、松菊开三径,风薇接二疏。

  ▍文:谢爱强 收编

  ▍摄影:谢

  ▍编辑:谢氏网文化传媒

  ▍法律顾问:宝树法律联盟

  ▍版权声明:原创发表

  站长电话:19977197909

  官方网站:www.xieshi.org

  歌曲 家训 族谱 字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