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直击高招:名校之声网上推介会——华北电力大学
央广网北京5月31日消息 2022央广网《直击高招—名校之声》是央广网教育重点打造的权威高考招生宣传平台,邀请知名高校招办主任、高考专家等对高校招生政策、最新高招资讯进行权威解读。栏目助力新高考改革,传播最新高招资讯,及时满足考生和家长对高校师资力量、特点特色、学习生活等信息的了解。2022高招来临之际央广网对优秀高校进行征集,今天介绍的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办学特色的“双一流”建设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办学特色鲜明 全面构建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毕业证书没有区别。
面对以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学校抓住机遇,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使学校在能源电力领域始终保持优势。学校在电气、动力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学科,积极发展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等文理学科,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以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通过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使各学科的内涵形成自身的特色,共同构建起凸现“大电力”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聚焦国家双碳战略新增全国首个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1年9月24日,学校在国内高校率先发布了华北电力大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办学理念,加速构建与“双碳”战略相匹配的一流学科专业、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技创新、一流大学治理和一流条件保障“五个体系”,深度实施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育引进、校企校地合作、国际开放发展“四个策略”,围绕学科专业拓新、人才培养提质、科技创新登攀、开放合作升级、高端师资汇聚、零碳校园建设等六方面提出目标举措,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2021年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今年学校新增了全国首个“氢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设立“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全面服务“双碳”目标,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发挥学校学科融合优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重要举措。
“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在学校大电力学科体系支撑下,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为牵引,有机融合制氢模块(电化学、化工、材料)、氢储运模块(能动、物理、材料、机械)、氢安全模块(化工、控制、材料)、氢动力模块(能动、物理、电气)等多个氢能模块课程,开展全方位跨学科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安全转型,为我国氢能行业和能源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同时,学校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正式获批,围绕储能产业技术发展和储能“高精尖缺”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创新建设模式,采用政府支持,高校牵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的方式,构建“1+1+N”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联合建设。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周期为36个月,支持总经费达4.23亿元。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创新实验班建制 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1)本科生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班
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能源电力领域国际组织急需人才,202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后开始实施“本科生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即:在大一学年结束后全校统一选拔100名左右的优秀学生,组建“国际化虚拟班”。利用20个选修学分设置国际化课程体系(包括能源电力英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时间为两年半左右,学分修满后学校予以认定,认定合格者颁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业证书。学校与140多所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优先选派虚拟班学生出国交流、深造;同时在班内选拔优秀学生前往国际组织岗位实习。
(2)电气学院本硕博贯通班
电气学院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7级开始选拔成立了“本硕博贯通班”,录取学生按照本硕博贯通培养,学制为9年,最低学习年限8年。贯通班注重电气工程学科与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多学科的深层次交叉融合。课程上增加物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等交叉学科核心课程。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设立为期1个月的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及工程实践。选拔对象为电气类专业学生和院内外转专业学生,录取规模为40人/年。贯通班的保研率达到100%。
(3)吴仲华班
“吴仲华班”是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建于2018年9月,以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仲华先生的名字命名。吴仲华班本科生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即由本校及工程热物理所各一名导师组成校内、校外双导师。吴仲华班采用本硕博贯通的小班精英教育模式,小规模,择优选拔,与国际接轨。
(4)人工智能本硕贯通班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从2018年起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班级采用导师制,学习课程系统涵盖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自动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重视实践教学,配备了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项智能竞赛。为了更好服务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能源行业发展需求,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自2021年起该班级变更为人工智能本硕贯通班,并设立淘汰机制,毕业生100%保送本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5)“订单+联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新世纪以来,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行业对核电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服务国家核电发展战略,针对当时我国核电工程教育存在的人才培养规模小、与实际需求脱节等瓶颈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于2005年创立了“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模式,并一直持续至今。该模式2007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开创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新局面。
学校目前有与中广核、中核、华能的三个“订单+联合”培养班,学生大三就被企业预定,并签订预招聘的三方协议,成为了企业的准员工。学校基于校企协同的“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深受企业和社会的好评。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华北电力大学由国家电网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校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依托理事会平台,与企业共建11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能源互联网学院”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之路。未来,我们将与国家电网公司建强能源互联网学院、与长城汽车公司筹建国际氢能学院、与华为公司筹建“30·60ICT”学院、牵头建好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完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在96%以上。毕业生主要流向能源电力、信息技术服务、制造等行业。毕业生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占签约人数的70%以上。2021年整体深造率达到43%。充分体现了华电毕业生的良好生源质量和强劲市场需求。
2022年考生报考注意事项
(1)学校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同属一个学校,毕业证书没有区别。但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招生的时候是按两个招生代码分别进行录取,考生在报考时应按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分别填报。
(2)新生入学后第一年实行按大类培养,且同一大类在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的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学生在考入华电后,有多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一是专业大类分流,在经过大一一年的大类培养学习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成绩选择分流专业;二是电气学院本硕博贯通班、能动学院吴仲华班、控计学院人工智能本硕贯通班等特色班建制也是在大一学年结束后进行选拔。三是通常意义下的转专业。转专业政策为“转出零门槛,转入有考核”,以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校以英语作为基础外语安排教学。学校招生专业类中,外国语言文学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经济学类由于专业类培养与英语密切相关,建议非英语考生慎重报考。
(4)学校录取政策概括起来就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无专业级差”,认可国家和地方加分政策,考生志愿服从调剂且体检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一般提档不退档。
(5)学校招生咨询信息
北京校部电话:010-61773377
010-61773020(传真)
本科招生网址:http://goto.ncepu.edu.cn
保定校区电话:0312-7523164
0312-7525336(传真)
本科招生网址:http://zhaosheng.ncepu.edu.cn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