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黄骅】《谷园讲通鉴·这才是战国》第二十四期:六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亡

  阳光粉儿们,“动听黄骅”栏目正在推出我市青年学者谷园的作品《谷园讲通鉴·这才是战国》,今天请您收听《第二十四期:六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亡》。

  

  

  作品简介

  《谷园讲通鉴》是谷园先生亲自撰稿并主持的中国首档国学励志脱口秀节目。内容以《资治通鉴》1362年的史料为主,注重经史结合,把历史上最牛的人、最酷的事儿、最经典的智慧、最极致的精神,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头到尾给讲出来。

  《这才是战国》是该视频节目前24回有关战国部分的文字结集,从战国初期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一气呵成讲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的历史,精彩纷呈地演绎了其中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正史的严谨,读来别有趣味,犹如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有前奏,有冲突、有高潮,既有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又有英雄豪杰的爱恨情仇。着重彰显与现代人相关的修己利人、治国理政的智慧,对今天的读者大有裨益。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声音

  

  

  第二十四期:六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亡

  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把秦王嬴政给惹毛了:好小子,本来没想这么快就弄死你,你竟敢给我整这个,你是活得不耐烦了。王翦,你给我全力进攻!要多少兵,我给你多少兵!

  大举伐燕。

  燕国一点招架之力也没有啊,转过年来,公元前226年,王翦率领秦军攻占了燕国国都蓟城--就在今天北京房山区这块儿。

  燕王喜和太子丹放弃国都,退保辽东。辽东就是辽河以东的这一片,往东到哪,不同的时代也都不一样,有的时期包括了朝鲜的一大片,有时不包括。以后的历史,辽东、蓟城,都是经常要提到的地方。

  秦军派出大将李信,继续带兵追击燕王,打辽东。李信也很厉害,打得燕王喜最后竟然把太子丹给杀了,把人头献给秦国,希望争取秦王的原谅。有道是,虎毒不食子,燕王喜够不来劲了。接下来,虽然他又坚持了几年,但对秦国来讲,已经没大意思了。

  于是,秦王嬴政把战略的重点转向了楚国。有一天,他问李信:李将军啊,现在燕国也就苟延残喘了,魏国也是想哪天灭它就哪天灭它了,齐国那是咱一直远交近攻的盟友也不足为患,唯独楚国还是大问题,我想全力以赴,先把楚国拿下来,你看得用多少兵啊。

  李信算计了一下,一拍胸脯:最多二十万,我领着去,肯定能拿下来。

  嬴政挺高兴:二十万兵力就能拿下,好。

  然后,他又争询王翦的看法:王将军啊,你看打楚国得用多少兵?

  王翦说:至少六十万。

  嬴政一听就烦了:好家伙,老王啊,你是真老了,怂了?还是要讹我啊?你这玩意也得上下差不多啊。噢,人家李信二十万兵就解决了,你要六十万,那又得举国之力啊,你得呕死我啊。您歇歇吧。

  王翦一撇嘴:大王啊,我歇歇就歇歇吧,我这身体还真就有毛病了,正要跟您请病假呢。

  嬴政:行了,你回吧。

  然后,嬴政给李信配了二十万大军,开始打楚国。

  公元前225年,正式开打。结果连开两次大战役,秦军都大胜。把嬴政高兴得不赖,心想:我用对人了,李信比王翦真是强太多了。

  可是,很快的,第三轮战役开打。秦军就完了,惨败,而且是一败不可收拾。最后,李信带着残兵败将,被楚军给打回来了。

  嬴政又气又恼。怎么办呢?还得找王翦。亲自到王翦家里,赔礼道歉:老将军啊,都怪我光图便宜了,便宜没好货啊,下次我再也不搞这样的招投标了,不能选那个报价最低的,靠不住。以后,我就听您的了。您老人家赶紧出马吧。

  王翦推托:大王啊,不行啊,我是真病了,真带不了兵了。

  嬴政把眼一瞪:别说了!你必须去!

  王翦吓一跳,前面有白起的教训在那搁着呢,赶紧说:我去,我去,可是大王,这六十万兵必须有。

  嬴政笑了:行行行,这回我听你的。

  

  于是,这一次,秦国发动了六十万大军,王翦带着,浩浩荡荡地出了咸阳,向东开赴楚国前线。嬴政亲自送行,送出几十里地来,一直送到霸上这个地方。霸上在历史上很有名,不过现在不叫这个名儿了,叫什么?白鹿原。是不是更有名了,哈。历史地理难就难在好多地名总是改来改去的,这最要命了,把人看昏头。

  送到霸上,该分手了。嬴政就客气两句呗:老将军啊,您就放心出去带兵打仗吧。家里要有什么事啊,都包在我身上了。

  王翦竟然一点也没客气:大王啊,我这还正要跟您说这个事呢。我们家啊,地太少,收的那点地租根本不够花销,您再给拨点呗。

  嬴政立即表态:这没问题,哪哪那一片都给你家了,那谁,你记起来,把这个事给落实了。

  王翦一嘬牙花子:大王啊,还是有点少。

  嬴政笑了:嚯,您还挺财迷,得了,哪哪那一片,也给你家了。

  王翦高兴了:哎呀,大王啊,谢主隆恩,太谢谢了。我这也不是财迷,我不就是疼儿孙嘛,给他们攒点家业。

  然后,嬴政回咸阳了。王翦却还不放心,又接连五次,打发手下人回去,盯住这赏地的事。

  有个心腹看不下去了,忍不了了:王将军啊,您这是不是太过分了啊,太猥琐了,至于这么贪吗?就不怕把大王给惹犯了吗?

  王翦冲心腹神秘地一笑,悄悄地讲:来来来,我告诉你,我这样做,非但不会把大王惹烦了,相反,他得爱上我。

  心腹:为啥呢?

  王翦:你想啊,咱大王是什么性格,多疑、冲动、狠,他现在把全国的兵力都交到我手上了,他能放心吗?他现在能挟制我的,就是我在咸阳的那一家老小。我就是要让知道,我是一个多么顾家的男人。

  长话短说,王翦跟楚国打了两年,公元前223年,把楚国给灭了。然后又用了一年时间,“悉定荆江南地,降百越之君”。柳宗元有句诗:共来百越纹身地。以前,百越地区的人都还是纹身的,蛮夷。可是,现在这都是最发达的地方,叫东南沿海。正所谓苍海变桑田。

  总之,整个南中国差不多都是王翦打下来的。这一点上,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跟王翦都不可同日而语。这么大功劳,功高盖主了,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史书没有明确的写,不过,直到秦朝灭亡时,王翦的孙子还是顶级的将领。可见,他是晚场善收的,得以善终。

  如此功高盖主,却能晚场善收,这种情况在整个历史上也不算多见。为什么王翦能做到呢?他在在霸上跟秦王演的那一出顾家男人的戏,就是答案。从那出戏里可见,王翦是有高明的政治智慧的。大军事家,必须也是大政治家,才能笑到最后。

  王翦还有一点让人服气的,就是他的儿子和后代子孙代不乏人。他的儿子王贲几乎是跟父亲齐名的秦国名将。就在李信被楚国打败的那一年,王贲带兵掘开黄河,淹了魏国国都大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灭了魏国。

  然后,王翦正在南边打楚国、平定百越时,王贲则带兵横扫辽东,抓住了燕王喜。

  最后,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境南下,突袭齐国。齐国几乎就没有什么抵抗,国都临淄就被秦军攻占了,最终,齐王田建投降。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基本上,整个六国都是王翦、王贲这爷俩打下的。这真不是一般的功高盖主啊,楞是跟秦始皇相安无事。这也得说,秦始皇是真了不起!可惜史书里没有写他们之间是怎样平衡的,不能给后世一个借鉴,后世处理这个关系就都费劲了。

  齐国虽然苟延残喘到最后,才被秦国灭掉。但,这个下场可够窝囊了,没抵抗,直接投降,而且,齐王田建投降之后,还被活活饿死。

  这能怨谁呢,怨不得别人,只能怨自己。

  前面第9回时讲过,齐襄王死后,儿子田建继位,而执掌齐国大权的是田建的老妈君王后,也就是在齐襄王最落魄时跟他私订终身的那位小姐。

  《史记》中讲:

  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史记*齐太公世家》

  君王后颇为贤能,她努力保持着与秦国以及其他几国的和平关系,使齐国一直置身战争之外。这对齐国百姓未尝不是好事,但这种中立的老好人的态度,却损害了六国的整体利益,成全了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

  特别是在秦国对六国的关键一战--长平之战中,长平的赵军绝粮,后方的粮食补给线被切断,只好向旁边的齐国借粮。君王后没给,致使赵军大败。

  君王后死后,齐王建能力平平,他任命的丞相早就被秦国收买,派出去出使秦国的大使也都被秦国收买。齐国从上到下都是“亲秦派”,于是坐视秦灭各国而见死不救。直到最后,齐王建竟然还幻想什么,所谓:

  盗将爱我而不攻。--《资治通鉴·秦纪二》

  这个强盗,他跟我好,光抢别人,不抢我。对秦军不设防御。最终,“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的齐国,实力上几乎仅次于秦国的大国,束手就擒。

  至此,嬴政为秦国的数世攻伐划上圆满的句号,灭掉六国,一统天下。

  

  再回顾一下:

  第一个被灭的是韩国,公元前230年。

  两年后,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再三年后,公元前225年,灭魏。

  再两年后,公元前223年,灭楚。

  再一年后,公元前222年,灭燕。

  再一年后,公元前221年,灭齐。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六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亡呢?

  “臣光曰”--司马光认为,大而言之,就是因为六国没能坚持合纵,他讲:

  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资治通鉴·秦纪二》

  苏秦提出的合纵战略,虽然在执行上有很多问题,但整体上是对六国有利的。如果六国之间少一些攻伐,多一些合作,秦国是没有机会的。

  这就像《战国策》里的一个小故事讲的:天下跑得最快的犬叫韩子卢,跑得最快的兔子呢叫东郭逡[qūn]。有一天,韩子卢和东郭逡遇上了。然后,这通追啊!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山上山下地狂追,窜了一整天,都窜坏了。最终怎么着呢?不分胜负。追的也没追上,逃的也没逃了,都累死了。正好旁边经过一个种地的老农民,慢悠悠过来,左手一只犬,右手一只兔,干捡了。

  与司马光同时代的苏洵、苏辙父子也都思考过这个问题,爷俩各自写过一篇《六国论》,都很有名。

  苏洵认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意思是,六国败在各种的割地求和。各国根本没有拿出百分之百的决心和实力去跟秦国对抗。打打,一看不行,就赶紧割地求和。前面也讲过,苏代曾经批评魏王用割地求和来换取短暂的和平: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资治通鉴*周纪四》

  割完地之后,和是和了,可实力削减了。过一段,秦国又来打,你就更打不过了。你以为零剌肉不疼,还能乐呵一时是一时,慢慢地,肉被剌没了,也就死地了。

  而且,这不单纯是削弱一国自身之力,而是削弱了六国整体实力。后面,坚持不割地的,外部没有强大的援助,失掉强援,不能独完,最后也都跟着败了。

  如果,反过来,六国即便打不过,也誓死不求和,按博弈论的观点,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你就豁出去,死战到底,反而可能死不了。

  你往周边看看,貌似现在有个疯狂的胖子就是这么想的。

  苏辙的观点更具体,他指出: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苏辙《六国论》

  意思是,韩魏两国是遏制秦国东扩的屏障,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应当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决战于国门之外的意识,充分支持韩魏两国与秦国的对抗,才是正道。

  貌似还可以看看那个胖子。

  另外,苏轼也写过一篇《六国论》。“三苏”,爷仨儿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把交椅。唐宋六七百年间,挑八个文章写的最好的,他家占了仨。牛上天了。

  苏轼的那篇《六国论》不是探讨六国灭亡的,而是探讨什么呢?探讨秦朝灭亡的。这样讲,是不是感觉有点错愕,刚才还是秦灭六国的豪迈,马上就转到秦国灭亡。哈,这就是读史的感觉啊。

  还有一篇比较有名的《六国论》,是元代李桢写的,跟苏家父子乃至司马光的观点都不大一样。

  苏家父子和司马光的观点都还在合纵连横的框架里,还是在从多方博弈的技术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看,智伯跟赵魏韩三家的博弈,与秦国跟六国的博弈,大同小异。

  李桢的《六国论》完全换了一个角度。而且,相对于苏家文章里那种战国纵横家的气质,李桢的文章更具儒家的气概。他是从人性的角度讲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元·李桢·《六国论》

  六国跟秦国都是一个德性的:

  对内的统治都是残暴的,孟子所谓,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

  当今天下,各国的执政者都是残暴的,没有不嗜好杀人的。

  对外,也都恨不得吞并天下;天下吞不了,就吞并小国;小国吞不了,就多占别国些地,或者其他什么便宜。

  就凭这幅德性,他们怎么可能合纵呢,他们永远都会陷入在利益纷争之中,永远停不下彼此之间的攻杀。

  对于六国的这幅德性,《战国策》里有个故事讲得最生动:有一次,六国的谋士们都聚集在赵国召开国际会议,研究要合纵攻秦。

  当时的秦昭王挺紧张:怎么办呢?丞相啊,你说怎么办呢?

  当时丞相正是应侯范雎。范雎笑了:大王啊,您搭理他们干嘛呀,您看您养的那些狗吗?平时在那躺着的躺着,站着的站着,闲溜达的闲溜达,相安无事,挺和谐的,是吧。可是,只要往中间扔上根骨头,它们就得掐在一块。这事您就交给我吧,瞧好吧。

  

  范雎派了一个使者,带着五千金到赵国国都邯郸,摆下一桌子酒席。然后,给来赵国开会的这些谋士们发请柬。欢迎来喝酒啊,只要来喝酒,就能拿黄金,金条纪念品白送。

  结果怎么着?开会的谋士们差不多都被请来了,酒也喝了,金子也拿了,那个合纵会也就扯了淡了。

  那么,李桢给六国有没有开药方呢?怎样才被避免灭亡呢?

  他开药方了。他认为,必须从根子上着眼,要真正懂得孟子的那个说法:

  何必曰利,仁义而已。--《孟子》

  孟子的这句话,我读过很多遍了。以前看时,总感觉有点虚、有点绕。然而,在李桢的这篇文章,读到这层意思时,我真的是心头一震,我被儒家的追求打动了。

  怎样保持天下格局、世界格局的平衡与稳定,怎样保证世界各国之间和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不是靠合纵,不是靠国家联盟之间的对抗,不是靠核武器威慑,而是要在天下各国的执政与人民中都树立起一个“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的共识,一个普世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做什么事,只看它是不是对自己有利,而不看它是不是正义,是不是符合天下公义,那我们就永远生活在战争的边上。

  关于六国为何灭亡,现代人的看法又有不同。比如,钱穆认为:

  秦并六国,中国史第一次走上全国大统一的路,此不专因于秦国地势之险塞,及其兵力之强盛,而最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钱穆《国史大纲》

  他指出,商鞅、张仪、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这些秦国的大功臣,都是从东方六国过来的,当时各国的很多精英并没有一个狭义的国家民族的意识,反而都像孟子似的,认为“天下定于一”。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心底都有对大一统的追求,秦并天下,是人心所向。

  黄仁宇也是这个观点,他从地理和气候条件来分析,认为:战国这些诸侯国几乎都在黄河流域,他们都面临黄河水患,这不是一个诸侯国能解决得了的,必须协同起来才行,于是,促进了统一。另外,中国的气候环境也造成各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比如今年魏国全境大旱,近于绝收,而楚国则可能丰收。这样一来,要么友情帮助,要么就可能开抢开打。而统一之后,就好办了。

  所以,以后的中国,统一是常态,分裂是非常态。

  等等的吧。这不是我研究的重点,我的重点还在人事,还是讲故事。

  战国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的第二部将是讲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帝王,秦始皇、项羽、刘邦。他们的成败、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智慧与经验,都是最极致的。

  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