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年残杀一对母子强奸年轻母亲 最大不过16岁
4月23日,一对母子惨死家中,被害的年轻母亲在死亡前还被强奸。案发后,警方展开了层层调查,最后将3名凶手抓获。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凶手是3个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14岁。
看完这起案件的整个过程,一个个疑问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们的手段为何如此残忍?难道这几个孩子是天生的“杀人恶魔”?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被害者小力是个体育生,有着强壮的体格,为何面对同龄人的威胁 ,他一直没有反抗?在案件发生后,这些家庭,又该如何继续他们的生活……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记者在4月17日来到了案发地,走进了各个涉案人员的家中,最终得到一个答案——这起案件的发生,没有赢家,几个涉案家庭都已经支离破碎。这几个家庭不但在精神上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在经济上也都陷入了危机……
◎村里人
那孩子很腼腆,没想到他能杀人
小蒙(化名)所在的村子看起来比较富裕,村支书宋连辉说,这个村子有2500多人。当记者和他谈起小蒙时,宋连辉连连说了好几个“没想到”,他说 ,都没想到小蒙能作这么大的案,“他是个不错的孩子,很老实,平时见了人也不抬头,也不说话,我们叫他一声,他才抬起头来,回答一声,很内向,在村子里没听说他跟谁家的孩子打过架。”
“一个腼腆的孩子为何能作下如此大案呢?”记者问道。
“我个人感觉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家庭原因,另外一个就是网络。”宋连辉说,小蒙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他的父亲共有兄弟5人,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因为心肌梗塞去世了。小蒙的父亲去世后大概一年多的时间,他的母亲就嫁给了他的三叔,由他的三叔和母亲共同抚养这个孩子,“不过,他从来没叫过三叔爸爸,而是一直叫叔叔。”
“孩子从小就很腼腆,成绩也一直不是很好,在案发前一年多就辍学了,辍学时初中还没毕业,可能是因为他的三叔有很多话不方便跟他说,再加上他的三叔和他的妈妈结婚后,又生了个女儿,就更不方便对他进行教育。”宋连辉说 ,可能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他在村子里一直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一直很内向,小蒙迷恋上了上网,在网吧也认识了很多小混混,从而染上了很多不良的社会习气。
“是不是在村子里,有孩子歧视他,才导致了他的这种仇视心理?”记者问。
宋连辉说 ,小蒙的妈妈跟他的三叔已经结婚多年了,大家都认可了,村里人都没有歧视他们。记者在村子里询问了很多人,都说小蒙是个挺好的孩子。采访中,记者在村子里遇到了几个十几岁的孩子,问到小蒙的情况时,大部分孩子都表现得很平静,都说知道小蒙犯了事,被抓了进去。“我知道,他的爸爸去世了,他的妈妈跟了他叔叔。”一个14岁的孩子对记者说,村里的孩子大都知道这事,但是没有因为这事歧视过他。
◎邻村人
谁家孩子没被他抢过?
记者又来到了受害者小力(化名)所在的邻村。
“小蒙那个孩子不是个好孩子,经常拿着刀子抢孩子的钱,村里上初中的孩子谁没被他抢过?哪个孩子不怕他?”在受害者小力的村子里,一位开小卖部的大姐这样评价小蒙。
为了证明她的说法,这位大姐跟记者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我们村的一个孩子骑着摩托车到学校去,在学校门口遇到了小蒙和他的一个“哥们”。小蒙就对这个孩子说,让这个孩子骑摩托车带着他们两个到另外一个村子办点事,结果走到同三高速公路的桥底下,小蒙让这个孩子停车,并把孩子领到了玉米地里,让孩子交出钱和手机。那孩子没有办法,就把钱和手机交了出来,交出后,小蒙不但打了这个孩子,还用火机烧着孩子的头发。最后,还威胁孩子说,不能报警 、不能告诉家长,否则就杀了孩子。事后,还让孩子骑摩托车把他们两个带了回去。孩子回家后,果然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家长,等到小蒙因杀人被抓,孩子才敢把事说出来。
这位大姐说,根据孩子们的描述,她才知道小蒙在学校周边勒索孩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我们村支书的孩子就曾经被他们抢过,回家后还不敢跟家长说,孩子经常和家长要钱,要了钱还不舍得花,因为他们害怕遇到小蒙等人,自己身上没钱会挨打。”
随后,记者又在小力的村里及周边的其他村庄进行了调查,他们也都表示,小蒙就是个“恶魔”,辍学后还经常在学校周边闲逛,一旦身上没了钱,就向学生要,很多学生都曾经被他勒索过。
解读小蒙
一个被忽略的细节他把作案用的手套扔到父亲坟头
小蒙村里人的说法和其他村里人的说法截然相反,一边是腼腆的男孩,一边是凶神恶煞的“恶魔”。小蒙到底是一个啥样的孩子呢?他又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了呢?记者准备到小蒙的家里去,追寻小蒙成长的足迹,希望能发现他迷失的原因。
继父说不要写孩子真名
在宋连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小蒙继父和母亲所开的饭店里。“他们开这个饭店已经好几年了,他的三叔和妈妈都在这里,不过我不能保证他们能接受采访。”宋连辉先给记者打了个“预防针”。
记者赶到时已经11点,小蒙妈妈正在厨房里忙活,不过见到记者来,她还是走出了厨房。正当记者准备和她聊聊时,小蒙的五叔和三叔走了进来。
“小蒙和他的五叔最好了,什么话都跟他说,你还是跟他说说吧,他比我们更了解小蒙。”小蒙的妈妈说完,又回到了厨房里,而他的三叔(也就是小蒙的继父)则跑到记者面前说了一句话,“报道的时候,不要写他的真名。”从他们的眼神里,记者看出了他们对小蒙的愧疚。
五叔说好吃的先给他
小蒙的五叔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他是村主任,把记者领进屋后开门见山地说了起来——
—我们这个家庭非常特殊,我大哥过世后,大嫂就跟着三哥过了。在兄弟当中我最小,可能是他小时候跟着我玩的原因,小蒙跟我非常亲,什么话都跟我说。大哥过世时,对我们兄弟几个说,我嫂子还年轻,如果愿意改嫁,希望家人不要拦着,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让我们哥几个帮他把这个孩子养大成人。
所以,从小蒙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对他非常好,不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还是好玩的,我们都会先给他,等他吃够了,玩够了,我们再给自己的孩子吃,再给自己的孩子玩。我们都不希望他受委屈,我们对他好,也算是给我死去的哥哥一个交代。
可是,他的成长却与我们的想法相反,他的性格非常内向,学习成绩非常差,我说过他好多次,让他好好学习,可是他学不会,也不想学。我们就想着等他长大了,送他去当兵,把他送到部队锻炼锻炼。
2008年他因为盗窃被判了缓刑,回来后,我们哥几个凑到了一起,准备好好教育这个孩子,可看到他失落的表情,我们都没有忍心,可能这就是因为不是亲生儿子的原因,我们就好言好语地说了他几句。把他接到了饭店,希望他能在饭店好好干,以后接过我三哥的衣钵。不知道为什么,他非常不喜欢在饭店,经常不回家。
他去干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我问他,他就说 ,他不想在家,喜欢在外头和他的几个朋友一起玩。他很少跟我要钱,从来不跟我三哥要钱,偶尔向他妈妈要钱,也要得很少,总是十块二十块地要。
在跟小蒙五叔的聊天中,记者能感受到,他们都非常爱小蒙 ,也希望小蒙能有美好的明天,但他们的这种爱不能等同于父爱。
作案后他先到父亲坟头
在小蒙作案后有一个细节,也许是对他生命中最为缺失的东西最好的注释。16岁的小蒙在当天作案后,已经到了晚上9点多,他没有直接回到他家的老房子,而是跑到了坟地,跑到了一个坟头前,扔掉了他作案用的手套。
可能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认为他把手套扔在那里,是不易被人发现。其实,他跑到的那个坟头是他亲生父亲的坟头,他在作案后跑到那里,可能是去跟他的父亲告别,也可能是寻求父亲在冥冥中的保佑……
小蒙的五叔说,他们不知道这个细节,但是他认为他们哥几个爱小蒙的程度超过了一个父亲爱孩子的程度。从小蒙的这个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在小蒙的记忆里根本就没有父亲,但是在他的心里,一直为父亲留着一个位置,一个重要的位置,他非常渴望能有父亲。
虽然他的叔叔们都非常疼爱他,疼爱他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但是他的叔叔们永远都代替不了父亲在他心中的地位。他非常渴望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有一个父亲。可能,正是这种缺失的父爱,再加上没有合理的引导,导致他走上了歧途。
探访受害者
妻儿被杀后,他怕踏进那个“家”没有赢家,五个家庭被毁
从小蒙家离开时,记者就带着一种沉痛的心情,小蒙杀人的行为固然可恨,可是,在他杀人的背后,他又有多少内心的苦楚呢!毕竟,他还是个孩子。
董先生说生活没了奔头
可是,当记者见到小力的家人时,却又有了一种无法言表的同情。两个70多岁的老人,眯着眼靠在房子的西墙上,面无表情。他们是小力的爷爷奶奶,事过一年多了,他们还是无法摆脱失去孙子、失去儿媳的阴影。以至于老人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那一天……那一天,我永远无法忘记,每当我闭上眼,当时的场景就出现在我眼前,满屋子都是血,我的孙子才13岁啊……”
不管记者问什么问题,老人总是向记者反复描述,看到孙子和儿媳惨死的场景。就在记者和董大爷聊天时,他的儿子董先生走了过来,并把记者让到了他父亲的屋里。“我能做什么呢?索赔?法院判了 36万多元,可是他们三家一共才赔了我1万多元,话又说回来了,我要回钱来又有什么用呢?孩子、妻子能回来?”董先生说,现在他的家已经没有了,他感觉生活没有了奔头,也不知道如何拿到应该拿到的赔偿款,“我现在做的只有等待。”
得知妻儿出事他傻了
说起以前,董先生说,他对儿子寄予了厚望,“我的儿子有体育特长,2008年那一年,他就给我拿回了7个奖状,我也知道练体育需要很多钱来支持,所以就拼命挣钱,我发现拉货跑长途能挣钱,就拉货跑长途,经常几天回不了家,可是我苦、我累,我心甘情愿,我不能因为没钱而耽误儿子的体育运动之路。”
“可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发生了这样的事。”董先生说,2008年的12月30日上午9点,他的哥哥打电话说,家里出事了,让他快点回来,当时他正在无锡,哥哥非常急迫地对董先生说,坐飞机回来,一定要尽快回来。
“回来后,我得知发生了这样的事,人都傻了,我来的时候,妻子和儿子的尸体都被运走了,我只看到了满屋子的血迹。”董先生说,他不知道那几天他是怎么过的,几天后他回到了家里,发泄似的砸掉了所有沾着血迹的墙,换了地板砖。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在脑海中抹去儿子和妻子,一闭上眼,就感觉儿子来到他身边,妻子给他做好了饭。
说着,董先生红了眼圈。他说,一年多来,这样的情绪一直缠绕着他,几个月前,他被折磨得痛苦不堪 ,就想删除脑中一切关于妻子和儿子的记忆,他甚至烧掉了妻子、儿子所有的照片,烧掉了儿子所有的奖状,烧掉了所有能看到妻子和儿子痕迹的一切东西,但是,即使这样,他还是很难走出阴影。
那处房子是他的痛
在采访中,记者提出能不能到案发的现场看一看,董先生断然拒绝——
—我不能再看到那个让我悲痛欲绝的房子。从我发泄完关上大门的那一刻起,我就从来没进过这个家门。以前每当我出车,我总是想尽快回来看看我的老婆孩子,看看儿子是不是又长高了,可是现在大约每个月才回来一次,我要回来看看我的父母,他们都上年纪了。每次回来,我要么住在父母这边,要么住在哥哥、姐姐那里,我从来没回去住过。春节的时候,我也没在家门上贴春联。
父母对小力管教很严
“小力这个孩子就是太老实了,也可能是他的父母对他管教得太严厉了。”村里小卖部的大姐说,小力是个体育生,虽然才13岁,可是看起来像个十六七的大孩子。他的父母也是殷切希望他能成材,在体育方面有很好的发展,而又不走上歪路,就对他的教育非常严厉 ,“记得有一次,他跟我们村里的一个孩子打架了,虽然是对方有错,但是小力的父母还是打了小力,并告诉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体格强壮,就去跟别的孩子打架。”
“现在想想,小力父母对他的教育也不是一种合理的教育,他们只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学坏,但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在受到侵害时,应当进行合理自卫。”大姐说。
想想大姐的话,记者突然明白了,那就是为何在小蒙进入自家抢劫时小力没有反抗,甚至自己被绑了起来,甚至自己挨打,他都没有反击。
五个家庭支离破碎
见到记者,小力的奶奶无助地靠在墙上。“我的眼睛都快哭瞎了,他爷爷原本健康的身体也满身是病,我几乎也烧掉了一切能看出孙子和儿媳痕迹的东西,可是,拿到最后一张孙子和儿媳的照片时,我还是没有忍心烧掉,我想再看看我的孙子和儿媳。”老人拿出了两张一寸照片,看着看着又老泪纵横。
小蒙和他两个“哥们”的行为,完完全全摧毁了小力这个原本美满的家庭,可是,他们的家庭又何尝完整呢?
记者在小虎家看到,这是一个破旧的院落,房子是多年前的老房,院墙是用红砖垒起来的,只有小虎的哥哥在家。“我弟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可是他毕竟是个孩子啊,为了他,我们家还要去赔偿人家,原来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可是我们还算幸福,现在呢?村里人看我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记者来到另外一个村子,找到了小豪的家。这处院落建得不错可家里没有人。村里人说,从小虎出事后,小虎的父母也很少回来了,村里人也不知道小虎的父母去了哪里。
而对于蒋某的家庭,宋连辉说,他的家境也不是非常好。蒋某还有个哥哥,现在也到了结婚的年龄,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好不容易找了媳妇,出事后对方推掉了这门亲事。
◎心理专家
不成熟心理+盲目模仿害了他们
记者就此事咨询了青岛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丁月增,他认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蒙身边人对他的影响及不成熟心理下的盲目模仿。
“不能否认父爱缺失是小蒙走上歧途的一个因素,但现在单亲家庭非常多,是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去杀人,都会走上歧途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丁月增分析说,小蒙畸形心理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就是,经常和他在一起的同伴,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换句通俗的话说,交友不慎是小蒙‘学坏’的主要原因,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蒙整天泡在网吧,并结识了很多小混混,再加上他迷恋网络,产生了暴力倾向,进而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小蒙走上歧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成熟心理下的盲目模仿,我们都非常清楚,小蒙肯定不是以杀人为目的的,他杀人的行为是模仿的行为,不管他强奸同学的母亲、拍下照片,还是杀害了同学母子,都是因为恐惧之后的模仿,因为他在平常的生活中听说过,或者在电视上看到过相关的情节。”丁月增说,从此类案件当中,我们应当注意到几个问题,那就是不管是学校、家长,都应当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发育。
一个家庭的不幸,导致了一个孩子的不幸,一个孩子的不幸导致了5个家庭不幸。这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案件,可案件当中始终穿插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痛定思痛,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该对孩子做些什么呢?
“我们的孩子离犯罪很远吗?”
专家聚信报把脉孩子心理 家长快打电话80889446报名
信报讯 4月22日,本报报道了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递增的现象。报道发出后,有家长对记者说,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为此,记者联系到了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一位负责人说,他们愿意组织相关专家齐聚信报,为青少年家长解惑。
经多方协调,座谈会定在4月28日上午9点开始,地点在半岛都市报大厦13层会议室。想参加座谈会的家长可拨打电话80889446报名参加。
记者在采访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时,有一位“失足少年”的妈妈对记者说,她一直以为,犯罪离自己的孩子很远,“可是当孩子真正走上歧途,被判刑入狱的时候,她才后悔没有及时发现孩子心理的变化,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
记者注意到,很多家长都不知道怎样教育正处青春期的孩子。当记者联系到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时,法制团秘书长卢浪秋热情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他说,现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他们也一直在探索,“我们可以联系妇联、教育局、心理研究机构等部门的专家,专门为青少年家长解惑答疑。”
经过本报和关工委的多方协调,座谈会召开的时间终于敲定在4月28日上午9点。届时,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法制团秘书长卢浪秋、青岛市教育局基层教育处主任田山、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审庭副庭长王莉、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冠军、青岛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家庭成长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王茹等专家将来到本报,畅谈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