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用少年闰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真理

  提到闰土,我们脑中浮现出的应该就是课本里的那张插图:圆月挂在深蓝的天空,海边的西瓜地里,一个十多岁戴着银项圈的少年,捏着钢叉,表情严肃。

  

  闰土是鲁迅写的文章《故乡》里的人物,是鲁迅少年时期的一个短暂玩伴,在鲁迅的印象中,他就是图画里的那个样子。

  这两个人一个是富裕家庭的“少爷”,一个帮工的儿子,却因为一场忙碌的年终祭祀相遇相识,成为了小伙伴。

  少年人的友谊,单纯又美好。闰土给鲁迅讲海边的西瓜地,讲冬天如何抓鸟,讲种种奇异的他不知道的故事,给鲁迅留下了常深刻又美好的印象。

  

  若干年后,两人再次相遇。一个是奔波异地谋生的返乡人,一个是辛苦劳作的庄稼汉。岁月带走了曾经的熟络和不舍,只留下两个中年人相对无言。

  闰土从记忆中的活泼爱笑到多年后的佝偻沉默,经历的是生活给予的重重磨难。从他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时代进程下普通人的挣扎谋生,是多年老友久别重逢后的尴尬,是中年人历经磋磨得辛酸无奈。

  文章的最后,鲁迅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他说闰土寄希望于神灵,如果香炉与烛台是闰土对希望的寄托,那少年的闰土又何尝不是鲁迅对家乡的寄托。

  深冬时节,鲁迅回到了相隔千里,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此次返乡,是为了将母亲等人接到身边照顾,还要处理一些房屋相关的事。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船上的鲁迅看着远处的荒村,心里不免有些悲凉,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故乡是美丽的,是温和的,是热闹的,反正不是眼前这个样子的。

  

  或者也许只是因为这次返乡意味着彻底的别离,影响到了看风景的心情,总之,返乡的开始便不是很美好。

  鲁迅回到了家,院子里萧索非常,冬日里的枯草断茎,当风抖动,加上很多同住老屋的亲戚都已经搬走了,所以更显得寂寥。

  鲁迅母亲与他八岁的侄儿宏儿出来迎接,母亲高兴之余神情也有些凄凉,她说老屋已经卖出去了,行李也收拾差不多了,只是一些不方便搬运的家具卖出去后,还没有收回来钱。

  母亲交代他休息后,要去拜访一下本家亲戚,接着就说到了闰土,母亲说闰土每次来家里总是会问起鲁迅,一直很想见他一面,闰土已经知道了他回家的大概日期,这几天应该就会来。

  

  鲁迅回忆起了跟闰土的相识,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了。那年因为鲁迅的祖母去世,家里又要忙丧事又要筹备新年,人手不够,家里的帮工章福庆说可以让儿子闰土来帮忙。

  鲁迅很开心,他早就听说过闰土,知道俩人年纪相仿,于是他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闰土的到来。

  等到了年末,闰土终于来了,他的脸圆圆的,头戴小毡帽,脖子上套着银项圈。

  鲁迅知道闰土会抓鸟,想抓鸟,但是闰土说抓鸟要在下大雪的时候最好。

  

  闰土还说夏天的时候,请鲁迅到他家玩儿,白天可以一起到海边捡贝壳,晚上的时候可以一起去摘西瓜,防刺猬和猹偷瓜。

  鲁迅听着他讲这些,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知道了贝壳不只是五颜六色还会有各式各样的名字;西瓜不只是水果店里卖的水果,还会有那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讲的都是稀奇得不得了的事,是鲁迅的其他朋友都不知道的事。可惜正月很快过去,闰土要回家了。

  鲁迅舍不得他的伙伴,大哭不已,闰土也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回家,但最后还是走了。

  

  后来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就只有闰土托他父亲带给鲁迅的一包贝壳和几根很好看的鸟毛,还有鲁迅的回礼了。

  鲁迅儿时的记忆闪电般苏醒,故乡仿佛也因回忆恢复了过去美丽的模样。

  少年时的鲁迅是个富裕人家的“少爷”,闰土是他们家帮工的儿子,按常理,两个人本不会有什么交集,更不可能成为朋友。

  机缘巧合下,二人相识相知,成为了多年不见还能互相惦念的朋友。小孩子的友谊单纯又直接的,从不会因为家境、身份、地位受到影响,只有玩得来与玩不来。

  

  人们总是怀念过去,过去美好,是因为年少时的感情里,不会掺杂任何多余的东西,没有计较,没有权衡,只有真心与真心地友好交流。

  如同鲁迅所说: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

  听说闰土会来,鲁迅非常地开心,他问母亲闰土现在怎么样。母亲说,自从闰土父亲去世,他的日子过得就不是很好。

  三天后,吃过午饭的鲁迅正坐着喝茶。闰土来了,他迎着出去,一眼便认出来了闰土。虽然他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

  

  他俨然是个庄稼汉,原本的圆脸变得灰暗,上面都是深深的皱纹。因为长年在海边种地,他的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像他父亲一样。

  他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了一件非常薄的棉衣,双手粗笨开裂,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纸包里是带给鲁迅的礼物——干青豆。

  鲁迅很激动,脑子里浮现的是:西瓜地、贝壳、鸟……可嘴里只能说出:

  “闰土哥,你来了?”

  闰土的脸上欢喜和凄凉交加,怯懦半天后,只恭敬地说:

  “老爷!”

  

  此话一出,鲁迅知道,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说不出的隔膜了。

  闰土带了他的小儿子水生来,水生认生,于是大人们叫宏儿带他去玩儿,两个孩子仿佛当年的闰土与迅哥儿,手牵手就去玩儿了。

  说到闰土的境况,家里刚添了一个孩子,地里收成也不太好,要交的租税又多,日子过得很是紧张。

  鲁迅的母亲可怜他,让他尽可能挑能用的东西带走,他只要了一些桌椅、一个秤,香炉和烛台,还有所有的草灰,那可以做沙地的养料。

  又过了几天,闰土带船来装走了他挑的东西,因为临近出发,鲁迅非常忙,俩人也就没有再聊天。

  

  终于到了离开的日子,一行人乘船出发。

  宏儿跟鲁迅一起看着窗外的风景,忽然问什么时候能回来?鲁迅问他:

  “怎么还没走就想着回来?”

  宏儿回答说:

  “因为水生约了我到他家去玩。”

  听了侄子的回答,鲁迅不禁感慨:水生像当年的闰土邀请他一样邀请宏儿去他家玩,宏儿像当年的他想念闰土一样想念着水生。

  

  两个孩子电影蜜蜂感情好是个好事,如果他们俩能一直很好,不产生隔膜的话……但是鲁迅担心,未来他们很可能会像自己一样,辛苦辗转;或者像闰土一样,辛苦麻木;或者像更多的成年人一样,辛苦恣睢。

  他多希望他们能有新的生活,有他们这代人没经历过的那种生活。

  想到希望,鲁迅不禁又想到闰土要香炉和烛台时,他还偷笑来着,觉得闰土生活都这般困苦了也不忘记偶像。

  现在的鲁迅,难以忘却的他的故乡,他的少年,他的朋友,这一切,不也是他自己的“偶像”么?

  

  毕达哥拉斯说,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闰土跟鲁迅因着时代的特殊性,本是有着阶层的隔阂,但是因为两个人年岁不大,鲁迅的家里教养得当,闰土家里对他非常宠爱珍惜,家境悬殊两个人,也能毫无顾忌地成为了好朋友,肆无忌惮的一起玩耍。

  当时的闰土还小,家庭的困境不会影响他的少年心性,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有他的父亲挡在前面,遮风挡雨,能保住他的平安喜乐。

  

  后来父亲去世,他只能扛起一家的重担。

  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也无法养活好一家人。

  再后来,更是因为年景不好,地里颗粒无收,无法还债,只能把地卖了,以租地和打零工为生,生活把一个可爱的小圆脸磨成了怯懦的中年人。

  当时的鲁迅,父亲尚在,家底殷实,一切吃穿用度还秉持着老派的讲究作风,他也可以在三味书屋学习。

  后来祖父入狱,父亲重病去世,他也是受尽亲戚欺侮白眼,尝尽世态炎凉后的鲁迅弃医从文,用笔杆子做利剑,意图劈开世间的黑暗与苦难。

  

  两个人殊途同归,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尽相同的磨难,最后也成为了完全不相同的两种人。

  这是时代造就的必然,也是命运制造的不可抗力。

  我们从小到大,也会交很多的朋友,有邻居家的青梅竹马,有学生时代的同窗情分,有工作中难得的一见如故。

  伯牙与子期,用音乐谱写高山流水的佳话;刘禹锡与元稹,因诗歌成为死生不忘的知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理想结下不灭的革命友谊。

  

  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友谊故事,告诉我们:

  友谊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普通的朋友易得,深交的知音难觅。

  所谓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有人不期而遇,也就有人不告而别。

  这是时间与距离造成的邂逅与疏离,也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必然的命运规律。

  因为人到中年,友谊这个词就会变得模糊起来。

  曾经整日在一起吃喝玩乐,分享喜怒哀乐的朋友,逐渐开始结婚、生娃,父母也开始逐渐老去。

  

  谋求更好的经济条件便成为了生活的重中之重,大家相聚的日子越来越少,很久之后,坐在一起,也可能是相对无言,这无可避免。

  闰土后来因为积劳成疾,后背上长了恶疮,又没钱治病,最终病情恶化死去。

  《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前几年,有一个沿海地区遭遇巨大台风,一个男子因为想保住自己新买的小货车,被压在车下,失去生命。

  他不知道台风的危险吗?他不知道自己与台风的力量悬殊么?他知道。但那小货车是他两周前买的,兴许已经用了家里全部的积蓄,兴许还借了不少的外债,那已经是他日后全部的希望。

  

  中年人的窘境,有事业的压力,公司裁员总是从最底层的年纪大的员工开始;有身体的压力,受熬夜脱发失眠的困扰,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情感上的压力,家里的柴米油盐,都需要精打细算,合理支配。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身作战,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如同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生活很难,愿你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不必理会冷笑和暗箭,只向上走,如萤火,如星辰,没有希望就把自己当成希望。

  举报/反馈大家都在搜少年闰土和故乡少年闰土和故乡的关系闰土和鲁迅先生的故事鲁迅先生写少年闰土时的背景

  发表

  扶飞桖Z6

  从个人生存能力而言,润土远比鲁迅强,但家庭环境早已决定了命运,假若润土出身于富裕家庭,成就或比鲁迅强

  2021-06-30

  举报

  回复

  333

  扶飞桖Z6

  换个角度思考下,假如周家穷到连供孩子上学的条件都没有?纵然鲁迅的个人本事在乡下一个人能做一场大戏也没用

  2021-09-15

  举报

  回复

  赞

  北辰星耀66

  两人没有可比性,个人生存能力不是天生的,何况闰土自从父亲去世,活得更艰难,他的能力强从哪看出来?鲁迅是那时学生的偶像,号召力强,思想入木三分,文笔犀利,他的能力看出弱?

  2021-09-15

  举报

  回复

  2

  全部74条回复

  mumen木门

  小时候自以为是鲁迅,长大了才知道是闰土,到老了才明白自己只是钢叉下的那匹猹。在别人眼里其实你只是猹吃剩下的那个瓜

  2021-06-30

  举报

  回复

  2861

  龙大wh

  2021-07-06

  举报

  回复

  赞

  来自西洛岛谦卑的墨兰

  又是一个才子

  2021-07-05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79条回复

  令子辰n7

  读中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有思想,有文采。听说现在很多鲁迅的文章都被移出了中学课本,不知为何,难道中国有比鲁迅更伟大的作家?

  2021-06-30

  举报

  回复

  1011

  颜厝里

  现在,身居一定地位,但却躲在背后的影子的人,在唯恐天下不乱。

  2021-07-04

  举报

  回复

  赞

  卖米大叔7Cxy1

  学生负面感受比较轻,毕竟十几岁。就算个别有些多,鲁迅文章对人的启发是重要的。

  2021-07-04

  举报

  回复

  1

  全部45条回复

  淝水八公山

  鲁迅先生意思是:不管你的少年朋友友谊多深厚,长大成人以后,一旦其中一个人发达,地位悬殊太大,就就会自然而然疏远,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2021-06-30

  举报

  回复

  781

  厚德载物aecc7

  2021-07-03

  举报

  回复

  赞

  壤驷令6h

  深有同感。

  2021-07-03

  举报

  回复

  1

  全部27条回复

  慈丝6J

  《故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闰土告诉鲁讯,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不够吃,灾年没收成,丰年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闰土太苦了。

  2021-06-30

  举报

  回复

  326

  浅忆摩羯09

  所以,不能生三胎,越生越穷!

  2021-07-06

  举报

  回复

  赞

  阳光照在大地上obvcT

  六个孩子

  2021-07-01

  举报

  回复

  1

  全部11条回复

  FU52926

  大家都活得不容易,虽然当时是五四前夕,鲁迅在北京花三千大洋买了一套三十多个房间的四合大院,接母亲及两弟弟一起去住,但没几年,就被老二及其日子老婆霸占了房产,鲁迅只好另买一间小四合院和母亲住,从此兄弟成仇,不相往来,周家三兄弟各奔前程,分别成了大作家,大汉奸,大干部。

  2021-06-30

  举报

  回复

  179

  古月情常在

  兄弟反目成仇的原因历史都没给出明确的说明,不要瞎说兄弟

  2021-07-04

  举报

  回复

  赞

  卖米大叔7Cxy1

  鲁迅讲课一个月三百大洋,以及稿费。

  2021-07-04

  举报

  回复

  1

  全部7条回复

  松坂砂糖醋里脊28

  鲁迅先生后来到教育部担任公务员,工资加上稿费,还是比较高的。在北京买了一套有30多个房间的四合院。那套四合院现在市值超过亿元。和闰土经济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说明了读书上学的重要性。

  2021-06-30

  举报

  回复

  163

  卖米大叔7Cxy1

  “教员一手挟书包一边要钱不高尚。”

  “上了课才给钱。”

  2021-07-04

  举报

  回复

  赞

  咎晴霞fA

  因为工资是蔡元培发的,是老乡,他敢骂,为啥不骂袁蒋。

  2021-07-02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8条回复

  托尼院士

  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时代,我们只懂先生的文笔,简洁 优美 准确 独特 一针见血,成年后,成家后,我们理解了先生文字折射出的思想,无奈,文化,国人的劣根性,

  2021-06-30

  举报

  回复

  533

  110YfREj

  所以导读有问题

  2021-06-30

  举报

  回复

  赞

  秦淮源头是家乡

  最有高度的评论

  2021-06-30

  举报

  回复

  3

  全部3条回复

  小小的树iKyV7

  故乡,是我少年时灵魂的归宿,那里曾经四季分明,美景轮换,留下许多与亲人们的互相关心和关怀!也许再也回不去了……安徽!

  2021-06-30

  举报

  回复

  103

  冰加薄荷的味道

  留在回忆里就好

  2021-07-03

  举报

  回复

  赞

  一盘肠粉0Y

  回去干什么?就算你有小许成功有一堆闲钱撒,主要是能撒出意义?人心早就变了。你的故乡也已经不是少年心里那个故乡。人心不古一切朝钱看。自己又何尝不是。终于也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2021-07-01

  举报

  回复

  2

  全部5条回复

  亿顺达电子

  年少不懂曲中意,读懂已是中年

  2021-06-30

  举报

  回复

  248

  亿顺达电子

  谢谢指教

  2021-07-01

  举报

  回复

  赞

  美艺影像5E

  年少不懂曲中意,读懂已是曲中人

  2021-07-01

  举报

  回复

  4

  全部9条回复

  百度网友5d322fbc0

  我们没有读什么书、没有知识、不思考问题!我只是普通的工人、我像闰土!

  //

  @留宣

  :

  此内容暂时不可见

  2021-06-30

  举报

  回复

  69

  优玛骗钱的

  你们老师是怎样嘲笑润土的?

  2021-07-01

  举报

  回复

  1

  大江大河lP

  不要对职业有分歧,不分职业凡是底层的基层的,人人一个球样。

  2021-07-01

  举报

  回复

  1

  全部5条回复

  戏昊天AX

  鲁迅的文章是我们70后上学时印象最深的课文,可不知为什么现在都把它删了。

  2021-06-30

  举报

  回复

  112

  听风者PQ

  其他的还走不?

  2021-07-02

  举报

  回复

  1

  听风者PQ

  其他的有吗?

  2021-07-02

  举报

  回复

  赞

  全部4条回复

  董海涛668

  好篇章!你是真正读懂《故乡》里鲁迅先生心情的人。可是读懂之后又使我们变得沉重了。很难想像,在今天,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今天,只有越来越多迅哥和闰土!

  2021-06-30

  举报

  回复

  121

  一盘肠粉0Y

  你比闰土早那么几十年通透。

  2021-07-01

  举报

  回复

  赞

  椛丶未眠love

  闰土始终不敢躺平,心中充满希望,倒是现在的我居然躺平了。

  2021-06-30

  举报

  回复

  7

  天使老婆时代

  相较于我,闰土还算幸福的,至少他还相信神灵,寄希望于神灵,而我是无所寄托了,不知道现在送香炉谁会要,只怕一个也没有,鲁迅的那句名言也要改了,比如“希望本是有者自有,无者自无的”,

  2021-06-30

  举报

  回复

  87

  甜甜圈666888

  闰土有老婆有孩子,还六个孩子,现在养一个孩子都吃力,多少人娶不上媳妇?

  2021-06-30

  举报

  回复

  2

  张灵甫BSW1V

  你天天靠烧香有希望,也真是了,啥年代了。

  2021-06-30

  举报

  回复

  1

  驼色光影

  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奇怪,当年做学生时,是必考的重点课文,需背写牢记,很怕;后来,每次再读,却越读越感动越有味。

  2021-06-30

  举报

  回复

  96

  驼色光影

  同感

  2021-07-01

  举报

  回复

  赞

  一盘肠粉0Y

  以前是很不高兴为了拿分硬啃!现在是自觉自愿回过头来自己读n 遍,并且越读越有味。

  2021-07-01

  举报

  回复

  4

  濮语昳0

  初中学习不好唯独对鲁迅这篇文章有很深的记忆,没成想一不小心过成了文中的闰土,而那个她虽然没成为鲁迅式的人物却也成为都市丽人,只是再没有见过面

  2021-06-30

  举报

  回复

  64

  濮语昳0

  2021-06-30

  举报

  回复

  赞

  椛丶未眠love

  情何以恺

  2021-06-30

  举报

  回复

  赞

  阳光榴莲

  国难时期“舍生忘死”引领救国的真是有钱人家念书的孩子,为理想心之所向万死不辞!穷人家孩子只顾着刨食呢!可见中国文化的伟大!五千年文明能延续就是文化好!话说回来和平时期,患抑郁症的基本是富人 穷人也不怎么抑郁!

  2021-07-01

  举报

  回复

  8

  听风者PQ

  你这个这个逻辑是要说富人的社会贡献比普通百姓大,都是伟人推动历史前进的,可是只有伟人是不够的,脱离了大众伟人毫无意义!

  2021-07-02

  举报

  回复

  赞

  大胡子船长

  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黑暗中的闪电霹雳,是乌云压顶的响雷,深深的震撼着国人麻木的心灵,给人以警醒,给人抗争的觉悟!

  2021-06-30

  举报

  回复

  89

  文兴奎

  你的见解高

  2021-07-01

  举报

  回复

  1

  释然UjA

  我半夜听见轻微的脚步声,打电话问我做寿衣生意的姨妈,你相不相信世间有鬼?她很坚定的回答我说,不相信,因为她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的。

  2021-06-30

  举报

  回复

  29

  我是傻瓜2d5cm

  呵呵,想起来小学三年级的那篇《踢鬼的故事》

  2021-06-30

  举报

  回复

  赞

  78110

  我们何尝不是老年的闰土?年少的我们都有棱有角,走向社会后被磨的又光又滑,甚至被磨没了。

  2021-06-30

  举报

  回复

  36

  叶孤心远4J

  不献媚就不错了

  2021-07-01

  举报

  回复

  2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