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万字整理:中国脑科学研究主要"势力"概览
脑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大国的“必争之地”。
为什么如此重要?
因为时至今日,大脑仍然是人类认知的“黑洞”。
科学界也有人将脑科学称为“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
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中国“一体两翼”的部署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一体”,指的是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为主体和核心;“两翼”是指脑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
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学家递交报告,阐述中国脑计划主要有三大支柱:基于认知方面的神经机制的基础研究;神经性疾病早期诊断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转化;用于发展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的类脑研究。
2018-2019年,“中国脑计划”已经启航。那么未来,它的“战场”会在哪里?brainnews编辑部带你来系统盘点一下。
北京上海两中心并肩前行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起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在2018年3月22日正式成立。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将重点围绕共性技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脑认知原理解析五方面开展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突破。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官网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推选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担任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2018年5月14日,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张江实验室举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将由上海市政府发起成立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积极探索开放、协同、高效的新型管理和运行机制,着力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激发各类创新人才活力,探索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技术的转移转化。
上海脑科学中心将立足世界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聚焦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战略需求,加快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力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脑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神经科学家张旭担任上海脑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教育部力挺的两大前沿中心
复旦大学 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
2018年4月11日,复旦大学“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日前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珠峰计划”首个前沿科学中心。
根据复旦大学官网介绍,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具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长期、扎实的工作基础,在神经科学领域拥有两院院士4人,拥有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等重要研究基地,新建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究院,呈现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官网
近年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牵头承担了脑科学领域的多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重大研究计划等任务,在脑神经环路发育,感知、记忆机制以及脑损伤和功能重建等领域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积累,在Nature、Cel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二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浙江大学 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
2018年10月26日,教育部同时下发6个文件,决定对6所顶尖名校的6个不同前沿科学中心进行立项,其中包括了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
浙江大学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长期、扎实的科研基础,此外,多学科交叉、基础/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学脑科技科学的一大亮点。浙江大学已于2016年成立了脑科学研究科技联盟,对接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聚焦国际科学前沿。
2018年9月14日,浙江大学发布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双脑计划”)。“双脑计划”将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探索推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会聚融合,同时带动更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学科创新发展。
目前,浙江大学在脑与脑机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积累,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将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积累经验,并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中国脑计划”的筹备和推进。
民间资本注入的脑科学研究院
与四所院校共建的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在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先生的推动下,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已经与国内的4个单位联合建院,共同推动脑科学的发展,他们分别是: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于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及其创办人麦戈文夫妇出资捐赠1000万美元。
2011年11月18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捐建协议,成立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IMIBR-BNU)。(以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
2013年11月24日,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揭牌典礼在清华大学郑裕彤医学楼脑科学研究院举行。
2014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IT- McGovern Brain Institute)合作共建的脑认知科学和脑疾病研究所(下称脑所)正式揭牌。
在资本联合著名科学家的催化作用之下,我国这4所共建的麦戈文人脑研究院逐渐吸引大批的脑科学人才回国,壮大科研队伍,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在我国的脑科学领域的份量逐渐加重。这是在我国一次资本与科学促进发展的试水,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资本加入投资(资助)科学研究的行列当中。
上海陈天桥国际脑疾病研究所
2017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与全球知名的脑科学慈善研究机构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在美国硅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上海陈天桥国际脑疾病研究所,致力于打造一个聚集中国优秀脑疾病专家进行大脑相关疾病研究、临床和基础研究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平台。这是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
上海陈天桥国际脑疾病研究所为非盈利、公益性研究机构,预计总投入5亿元人民币,一期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盛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先生担任研究所理事长,理事会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华山医院副院长、中国知名神经医学专家毛颖教授,毛颖教授同时出任所长。近10 位华山医院知名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科医生被聘为研究所首批兼职研究员,资助项目包括脑肿瘤、老年痴呆、帕金森症、抑郁症等的研究和治疗。
其它国家/省/市脑科学实验室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在两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优”。
本实验室多年来,围绕“认知的基本单元”、“学习和决择”的认知科学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多进化层次、多认知层次、多学科层次的研究,取得系统的、原创性的成果。实验室还开展了认知的分子神经机制及认知障碍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实验室建设了以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为核心、各种脑成像方法结合为特色的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脑成像设施。实验室特别注重发挥认知科学对脑疾病研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认知变量,认知实验范式,脑认知成像等方面,开展多种精神和神经疾病的科学定义和行为模型、客观行为检测和诊断方法的创新研究。
近5年实验室主持973项目2项,主持基金委创新群体1项、主持中科院先导(B)项目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等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发表SCI论文380余篇。实验室现有面积9000多平方米。实验室装备了3T (Prisma) 和7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脑磁图 (CTF Omega) 和脑电系统、各种光成像系统、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的装备,及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的软硬件环境。实验室与MIT、UCLA、UPenn、University of Nottingham,Queensland University等建立了多个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发起成立了国家一级学会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时任实验室主任担任理事长。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13年8月由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正式批准成立,也是首批认定的唯一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本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临床医学研究平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与样本资源库,其神经外科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中心拥有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各2个,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各1个;另外中心还在脑血管病重大新药创制临床评价、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以及脑肿瘤转化医学研究等很多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心协同研究网络建设方面,中心建立了首批37家核心单位和300余家合作单位,推广单位通过既有工作基础可延伸到1100余家,为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心依托天坛医院也组建了以脑血管病、脑肿瘤、神经变性病、癫痫、多发硬化、脊髓肿瘤以及先天性或遗传性等神经系统病变的生物样本和病例资源库,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在2014年首批成立的四个卓越创新中心之一。旨在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凝聚中科院的科研实力,通过团队合作和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在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技术两个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
中心的研究工作包括五个领域:
在“脑认知功能的环路基础”领域,中心将研究感觉输入是如何启动和调节动物的本能行为、神经元震荡活动在多感觉信息处理和整合中的作用、记忆储存与提取的神经机制、适应性行为和高级认知功能(如自我意识、共情心和语言等)的神经环路基础。
在“脑疾病机理与诊断干预”领域,中心正在利用基因操作技术,研制脑疾病的猴类模型和脑认知研究的工具猴。中心也在研究人类特有基因在调节脑容量和脑疾病致病机理的作用;研制能早期诊断发育性、精神性和神经退行性脑疾病的基因、分子和认知功能指标。
在“脑研究新技术”研究方向,中心正在完善鉴别神经元类型的单细胞基因分析方法、病毒感染示踪标记神经环路的方法、记录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微电级阵列技术、以及各种观测脑结构和功能的光学、磁共振影像新技术。
在“类脑模型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中心在介观和宏观水平对光学和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全脑联结组分析,研发多感觉模态感知和能准确辨认图像、语音并理解语义的信息计算模型。
在“类脑器件与系统”研究方向,中心正在研发类神经元计算芯片、新一代的神经网络计算器件、类脑智能机器人、以及人机协同的智能训练和生长环境。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跨学科国际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研究院以复旦大学雄厚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基础,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交叉融合、聚力创新,开展大脑机制解析、类脑智能算法、新药智能研发、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院拥有“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同时在建认知神经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生物医学影像中心、类脑智能芯片系统中心、类脑智能转化与合作中心。2018年,研究院拟领衔承担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8.4亿级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应用转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12月,位于中国科技大学西校区生物楼内。本重点实验室的目的是凝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脑功能与脑疾病方面的研究力量,快速提升中国科学院在脑疾病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建成从事转化型研究的一流平台,促进脑功能和脑疾病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培养一批在该领域中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凝聚一批从事转化型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
目前,实验室已建立光遗传平台、神经光子工作站、激光显微切割工作站、活细胞工作站、人体脑电和诱发电位工作站、电生理实验平台、动物行为学平台、分子生化免疫组化平台以及立式加工中心等实验平台,为保障科研项目(包括兄弟院系及周边地区的有关科研单位)的顺利进行、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条件支撑作用。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与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
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 (成都)
2018年12月15日,由四川省发改委支持,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等在川从事脑科学、脑疾病和类脑智能技术的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共同成立了“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
而在此之前,2018年4月20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古巴神经科学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在蓉共同签署了《中国(成都)—加拿大—古巴国际脑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将建设天府脑神经研究院和国际脑信息平台。
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第三军医大学牵头,协同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文理学院等单位联合建设。据介绍,该中心运行以1个协同创新中心、3个基本方向(或分中心)统筹N家参与单位及其所属团队为基本组织构架。其中,三个基本方向为“脑认识、脑治疗、脑发展”,分别由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牵头。通过N家单位及其团队,围绕三个重要脑科学方向的优势协作,有望将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为基础有突破,临床有转化,产业有提升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脑科学计划。
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广州)
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enter for Brain Science and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中心”)是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重点推进、汇聚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相关资源共同建设的研发机构,中心致力于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中心于2018年12月24日广东省科技厅下达建设任务后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南方医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和广州、深圳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共16家单位联合共建。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理事会任命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为中心主任,负责领导中心学术系统和管理支持系统。中心由独立PI和公共技术平台构成,有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中心目前拥有1.1万平方米整栋11层的大楼作为核心创新区,建设多个公共技术平台。中心建设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建成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
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
2019年5月30日,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由深圳先进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牵头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参与建设,是首家深港两地共建的深圳市基础研究机构。
深港脑科院将与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前沿、交叉的新一代脑科学人才。同时,紧密围绕脑认知及重大脑疾病的神经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在“认知的神经基础”、“重大脑疾病机理”、“重大脑疾病诊疗策略”和“脑科学研究新技术方法”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希望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为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设施建设、粤港澳脑与类脑智能产业、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与医疗器械研发领域聚集智力、聚集技术、聚集国际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实现科研平台开放与共享。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11月,前身为2008年10月组建的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以苏国辉院士为首,研究院汇集了一批来自香港、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境外高校的优秀人才,现已组建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研究团队。围绕“中枢神经再生与修复”这一重大课题,研究院形成了神经生长的分子调控、脊髓损伤与修复、脑损伤病理机制与干预、视觉系统的损伤与修复、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等特色研究方向。
研究院现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单位。2014年,研究院成功获批教育部及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2015年底,研究院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启动“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院现占地2000余平米,拥有专用研究仪器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
江苏高校
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是以南通大学为依托单位组建的科技创新基地,以神经再生为研究重点,围绕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中医中药与神经再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旨在针对神经科学领域中的热点进行创新性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神经再生研究的水平,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于1999年被交通部认定为分子神经生物学部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被列为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016年被列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目前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教授。
2018年5月,东南大学宣布成立“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通过整合东南大学现有脑科学研究力量,并与美国艾伦脑研究所等多家著名机构合作,定位脑科学前沿领域,为全世界提供脑科学大数据资源, 将脑智能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8年9月,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成立。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是南京大学横跨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理工医文多学科、多院系的交叉整合和创新研究平台,是目前校内最大的一个多学科交叉前沿课题联合体。成立该研究机构,将更好地推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
2019年1月,南京江北新区公布15条提升创新首位度政策,并宣布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计划。江北新区已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脑成像技术。中科院院士、“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首席科学家程和平,将在新区建立脑成像平台,进行新一代脑成像装备和脑成像大数据集成技术研发。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将加入新区脑科学研究联盟。
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成立。它将整合基础研究和南京脑科医院临床资源,重点攻克抑郁症、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肌理和诊治,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做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以及类脑和人工智能系统。沈洪兵校长介绍,脑科学研究院主要聚焦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布局:一是抑郁症、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机理与诊治;二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病、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三是类脑及人工智能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面向国际脑空间信息研究的前沿,适应国家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以发展世界领先的、面向全脑连接图谱测绘研究的脑空间信息技术为目标,发展了以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OST)系列技术为核心,涵盖全脑样本标记和处理、全脑光学成像、海量脑图像处理和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的全脑网络可视化完备技术体系。力争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脑科学研究基地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脑科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建设具有明确时空尺度和位置信息的神经元类型、神经环路和网络、血管网络等三维精细脑结构与功能大数据库,提取跨层次、多尺度的脑连接时空特征,在认识脑、模拟脑、保护脑方面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破译脑功能与脑疾病, 并推动类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是1985年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率先建立的,1992年总后勤部卫生部根据国际神经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和军队卫生系统建设的需要,正式批准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发展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国家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全军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开放研究所。成为国内医学院校中神经生物学综合研究能力最强的单位之一。实验室占地4000平方米,已建成神经形态学、超微结构学、神经生理学、细胞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转基因研究等实验室及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其中主要的大型设备有电子显微镜及超薄切片机全套设备、共聚焦显微镜、体外培养定时摄像系统、宏观变倍荧光显微镜、红外膜片钳+钙离子成像装置、SPF转基因小鼠饲养室等。
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1、脊髓损伤修复
2、脑下垂体前叶直接神经调节
3、神经信息编码
4、脑在军事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5、中枢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防治策略
6、疼痛、自闭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机制
第四军医大学梁銶琚脑研究中心
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于1989年荣升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初接受了香港爱国实业家梁銶琚先生500万港元的赞助,成立了梁球琚脑研究中心,并于1999年被教育部授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称号,在2001,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再次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长期致力于痛与镇痛的神经机制研究,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神经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包括形态学实验室、电生理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脑高级功能行为学实验室、图像处理等系列研究平台。拥有先进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电子显微镜(3台)、成套脑片膜片钳设备(红外可视系统)(4套)、细胞外电生理记录设备(1套)、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1套)和活细胞工作站(1套)等。
浙江省认知障碍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是2016年成立的一个新型研究机构。杭师大心理学系建于2000年,2003年设二级硕士点,2010年成为一级硕士点,现有两个本科专业:应用心理学和特殊教育专业。2012年获批“浙江省认知障碍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成立了“婚姻家庭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研究浙江分中心”,是“浙江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挂靠单位。目前已经形成了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四个有特色的学科方向。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是全国所有心理学学科中唯一将研究专用磁共振安装在附属医院的单位,同时也是全国所有医院中,唯一一家既有3T研究专用磁共振和配套设备、也有一支涵盖面广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的单位。
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开始于50年代初,著名教授吕运明先生有关迷走-加压反射的研究在当时国内神经生物学领域居于领先地位。2000年获准成立“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以谢俊霞教授等为首的学术带头人与香港理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瑞典Huddinge 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应用国内首家引进的快速周期伏安法在体动态测定技术、膜片钳记录技术、在体电生理记录、分子生物学及激光共聚焦等先进的实验手段,系统开展了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保护因素的研究、胃动素及其相关肽中枢及外周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神经药理学以及脑内突触传递与神经源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经过山东省“九五”、“十五”学科建设,学科现已建成单细胞及脑片膜片钳实验室、在体电化学实验室、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实验室、激光共聚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学习记忆实验室以及免疫组化和细胞培养实验室。利用这些实验条件,可从分子、细胞以及整体水平系统开展神经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保证研究水平的先进性。
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
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落户蓝谷。山东省脑功能重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神经系统疾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挪脑科学研究中心等多个高端学术平台将一并在蓝谷落地,共同打造青岛国际脑科学中心。
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为2007年成立的山东大学脑科学研究所,研究院旨在进一步加强脑与类脑学科建设。中心将加强脑与类脑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脑结构和功能研、脑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脑动态技术与类脑智能等科学研究,增进同挪威卑尔根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的战略合作。
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 (厦门)
厦门大学于2006年成立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中心, 2009年获批建立“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2012年成立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所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等方面深入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这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长寿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并致力于开发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研究所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团队。
目前,研究所已形成一个设备先进、技术成熟、科学管理的科研平台。中心通过建立“开放、交叉、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展产、学、研多方位交叉的高水平、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研究。近年来,该优秀团队齐力协力,努力拼博,致力于将该中心建成世界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创新平台和教育培养基地,已经与美国Sanford-Burnham研究所、贝勒医学院、梅奥医学中心、厦门市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所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详情可见brainnews的介绍:年轻奋进的厦大神经科学研究所:2019年再获杰青,接连发了4篇高分文章!
武汉脑计划--武汉脑科学中心
2019年5月15日,“武汉脑计划-武汉脑科学中心”启动揭牌仪式在东湖宾馆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武汉脑科学中心以华中科技大学脑研究所、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为依托实体,瞄准脑科学国际前沿,牵头承担“中国脑计划”重点任务,聚焦“人脑工作原理”“功能可视化与类脑计算”和“脑疾病诊疗”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全面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为支持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武汉市科技局对该中心的前期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整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科基础医学(包括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和解剖学、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等)与临床医学(包括神经内科学、儿科学、耳鼻喉科学等) 的相关学科成立了神经科学创新研究平台。2004年底组建了“湖北省神经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2007年进一步跨进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列,成立了“教育部神经系统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也是华中科技大学“ 985 工程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科技创平台 ”基地。??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与防治;2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与防治;3 )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4 )多聚谷氨酰胺病(如亨廷顿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5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6 )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天津市脑科学中心
2019年9月,天津脑科学中心正式成立。天津脑科学中心将以大脑为研究主体,通过生理、病理和行为等手段探究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神经机制;利用材料、器件、算法、系统等工程技术手段,瞄向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交互协作与共融机制,开展新一代脑-机交互与类脑智能研究;突破声、光、电、磁发生原理与多源神经信息耦合的技术瓶颈,创新发展先进神经功能检测与调控装备;实现神经增强、修复与替代等医学工程应用以及生机补充、控制、协同与共融的转化医学应用。相关成果不仅可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支撑,推进基础科学发展,同时助力生物医药、机器人、智能技术等重大产业升级创新,惠及医疗健康、国防军事等众多领域。
天津脑科学中心的依托单位天津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脑认知、脑医学以及脑机接口等类脑研究领域拥有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多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该中心将围绕天津大学环湖医院、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构筑“临床+科研”的双中心创新驱动模式,同时积极与天津市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临床与企事业单位等展开合作,布局建设相关领域的专业型研究所与分中心,搭建关键技术平台,集聚和组织天津市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脑疾病诊疗与临床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力量进行协同创新。
黑龙江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由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学院、生命学院、机器人研究所、航天学院控制系、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等联合成立。该中心将遵循“从认识脑到模拟脑”的交叉科学研究战略,大力开展脑科学、类脑智能以及脑机接口等研究,具体包括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认知规律与神经机制研究、脑控外骨骼与外肌肉系统、智慧医疗与脑健康平台研发等。
脑科学与脑疾病实验室由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黑龙江省医院共同合作成立。该实验室将瞄准国际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开展脑认知规律与神经机制研究、精神疾病病理机制解析、脑疾病评估与复健技术等方向的创新研究,大力推进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积极促进资源共享,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研力量和技术合作团队。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脑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脑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目前,实验室主要定位于脑科学问题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脑疾病诊断与治疗,以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为目标,设“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与恢复”、“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和“脑机融合与脑康复”三个研究方向。
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桂林医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2014年8月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由桂林医学院和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组建而成,集结了从神经生物学基础到神经科学临床研究的优秀人才。重点实验室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脑的认知功能为研究方向,坚持“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方针,利用酵母、果蝇、小鼠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模式生物,建设“多位一体”公共技术平台,从不同层次水平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学习与记忆、认知与行为以及脑衰老等神经活动,探索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脑梗塞以及抑郁症等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靶点。通过建立基础和临床研究互动机制,将脑功能研究和脑疾病研究紧密结合,在不同层次上阐明脑工作原理和重要脑疾病发病机制,为防治脑疾病提供新策略,使实验室成为聚集优秀基础和临床研究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 (郑州)
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重点实验室以“生物感知、认知与行为神经信息的获取、解析和调控研究”为核心,综合利用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先进技术,从神经元、神经回路和脑功能网络等多层次获取与解析大脑信息,突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在微型高相容神经接口、神经计算模型、脑功能康复与增强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在人工视觉假体、智能假肢及神经功能康复等方面抢占未来高端医疗设备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形成技术高地和人才聚集洼地。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生物感知与认知神经信息处理机制
(2)生物神经信号检测与自适应处理
(3)生物运动行为交互调控
(4)微型高相容植入式神经接口
(5)非植入式脑机接口
宁夏脑计划?(银川)
“宁夏脑计划”是2016年年初提出的,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宁夏科学技术厅,以及国内外众多神经科学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16年12月正式启动,获批获批宁夏自治区“十三五”首批重大科技项目,科研经费782万元。项目依托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联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中心、宁夏神经外科学会等相关单位,实行产、学、研结合,共同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项目负责人孙涛教授
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宁夏地区专门从事颅脑疾病及神经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实验室于2007年7月由自治区科技厅批准成立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于2010年9月由科技部批准进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实施期。2011年12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挂牌成立宁夏神经医学转化中心。
实验室瞄准“脑认知”这一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紧紧围绕严重危害国家和宁夏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颅脑疾病,整合宁夏医科大学神经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外科优势资源,巩固已有研究优势和特色,系统深入开展颅脑常见疾病发病机制、预防与临床诊治,以及对脑功能的探索,形成了癫痫(尤其是颞岛癫痫)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研究特色。
湖南脑计划
2018年9月,在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人脑重大神经变性疾病和神经发育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及应用”的支持下成立了“湖南脑计划”。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湖南省委主委、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在2019年初提出建议:利用“湖南脑计划”的难得机遇和湖南的优势,聚焦脑功能及脑疾病,整合神经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势资源,布局协同创新和平台建设,推动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在科技创新引导下,设立专项资金促进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和技术开发。成立跨学科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中心。
结语
这些是我国“脑计划”战场的全部吗?当然不是。
Brainnews团队能力有限,汇总了一部分,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后续我们编辑部还会继续完善这个整理工作。
作为一名脑科学研究者,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瞄准努力的方向。不论在什么单位,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可以为中国的脑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今天,Brainnews 成立四周年!感恩大家一路陪伴!愿我们一起努力,让中国的脑科学明天更美好。
参考资料:
1. 复旦大学新闻网
2. 中国脑计划破土,南北两中心并行. 第一财经
3. 浙江大学官网
4. 重庆大学脑科学协调创新中心官网
5. 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官网
6. 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官微
7. 东南大学官网、南京大学官网、南京医科大学官网
8. 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官网
9. 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稿
10. 中科院神经所官网
11. 南通大学官网
12. 厦门大学官网
13. 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官网
14. 遵义医科大学官网
15. 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官网
16.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官网
17.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
18.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官网
19. 空军军医大学官网
20. 杭州师范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