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复习指导
名师领你学语文 语文不用愁
《驿路梨花》复习知识要点如下:
知识点梳理
1.题目的含义
“驿路”“又叫“驿道”,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梨花”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同时又是雷锋精神的象征。以此为题,把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地结合在别致,清新洗练,富有美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中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淳朴热情的美好品格的象征,还是雷锋同志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更是边疆民族朴实热情、知恩图报的优良民风的体现。“驿路梨花”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融合为一体。“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诗意。
2.开头段的作用
课文开头交代山中的景色,强调山高的目的是什么?
写出了山高、险要,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为后文小屋的出现以及给我们带来惊喜作铺垫。
3.环境描写
第四段实写自然界中的梨花。美好舒适的环境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有希望时的心情。
4.设置悬念的作用
提出疑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误会的设置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
这个误会的设置,既使情节曲折生动,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设里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作者在文中写了两次误会,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次误会?
第一次是正当“我们”猜测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一位须眉花白、手提火枪、肩扛米袋的瑶族老人出现了。“我们”以为他是主人,向他道谢,结果他说他不是。
第二次是等老人说出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时,“我们”和瑶族老人把第二天见到的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当作主人,结果又不是。
作者写这两次误会,设置悬念,层层推进,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6.插叙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借老人之口,说明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同时自然引出小屋的主人梨花,表现了老人的美好品他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之情。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通过小结娘之口,补充说明小茅屋的来历,揭开谜底。
7.外貌描写
通过外貌描写,展现哈尼小姑娘的美丽,为下文产生误会作铺垫。巧设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发展。
8.比喻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们的活波机灵。
9.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既照应题目,又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说明学习雷锋之花是已经开遍神州大地,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0.知识拓展,积累名言
人家帮我,矢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屠格涅夫)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一一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卡耐基)
赠人致瑰,手留余香。(俗语)11.有关梨花的诗词名句积累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一一刘方平《春怨玉容寂寞泪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一一晏殊《寓意》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一一杨基《著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一一元《离思五首(其五)1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④突出主题。
典型题
本文第X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多次写到XX,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选文第x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本文多次出现对XX的描写,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精彩内容请关注:名师领你学语文
欢迎关注、分享、交流、探讨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期待大家的留言进行互动交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