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孙晓云曾给“中央党校”题写牌匾,怎样看待这件事情?

  文·段宏刚

  去年书法圈,最有话题性的事件之一,无疑是孙伯翔和孙晓云两位书法名家给“中央党校”题写牌匾。

  先是在8月份由85岁高龄的孙伯翔老先生,题写了“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两副字,在9月份,又由孙晓云女士出马,题写了“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和“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两副牌匾。

  牌匾悬挂出来被许多人看到后,立马引起了很大轰动,圈内人和圈外人议论纷纷,从不同角度不断解读这件事情,促使这件事的热点效应经久不衰,到今年依然延续着一定热度。

  归纳下来,人们讨论这件事的要点主要有三个,搞清楚以下三个问题,就能完全厘清这件事。下面,逐一来分析。

  其一,邀请书法名家给国家重要场所题写牌匾,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把书法看作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恐怕大多数人会赞同。

  书法是汉字在二维空间里的呼吸,汉字的文化含量和生命活力完全由书法的形态呈现出来,从真草隶篆行,每一种字体的变化,都伴随着人们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精神状态、思想趣味,乃至经济水平和政治形态等方面的种种变化。

  就像我们欣赏晋人写的字,总能感受到洒脱、张扬、灵动的趣味,欣赏唐人书法,雄浑、大气、厚重、刚正的书风扑面而来,欣赏宋人书法,则得到优雅、俊逸,书卷气浓郁的感受。

  写牌匾、对联、书信、诗文,凡是跟汉字打交道的工作,古人都喜欢用双手亲力亲为,搦管操觚时,任由真性情挥洒笔墨之间。古人经手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沉淀,会变成典型的文化符号,可供今人鉴赏和阅读。

  现当代的人,完全被便利、快捷的生活方式给绑架了,几乎丢失了用书法来记录和呈现一个时代从精神变化到物质变化上的文化传统。

  即使连传承数千年的手写牌匾,今人也懒得去写,大部分人喜欢用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来代替。中规中矩,缺乏变化,没有灵魂的印刷体牌匾,怎么能跟手写体相提并论呢?

  “中央党校”这样非常重要的场所,邀请著名书法家来题写牌匾,足以说明上层对传统文化的魅力越来越重视,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传统文化回归到常态,走向人们的生活中去,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体现。

  其二,孙晓云虽然是当代很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但她有没有资格,或者说她的书风适合不适合给这种场合来题字?

  孙伯翔老先生是当今书坛的泰斗,“碑学”功底笑傲群雄,其书法笔力雄健刚正,大气磅礴,字体结构谨严敦实,在国内书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晓云虽然在资历上没有孙伯翔那么显赫,但也称得上是国内女书法家中的翘楚,由她来题写“中央党校”,从实力、资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来讲,她完全够格。

  但是,孙晓云自步入书坛以来,一直是以“帖学”书风著称,“帖学”书法以“二王”为宗,追求妍媚、飘逸、秀丽的审美特征,对字体的书卷气格外看重。

  而牌匾字体追求“壮美”的庙堂之气,要求具有厚重、沉稳、庄严、雄健、典雅的审美特征。从形式要求上来看,孙晓云的书法风格以“秀美”为主,虽然也不错,但跟牌匾字体的要求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很难让形式美与内容美达到和谐统一。

  因此,以我之见,孙晓云的题字悬挂在“中央党校”这样庄重的场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以“碑学”书法见长的书法家,更适合给这类场所题字。

  比如,晚清大书法家张祖翼题写的“西泠印社”,现代大文豪郭沫若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前者以隶书题写,字体厚重大气,庄严沉稳,跟场所的环境十分匹配。郭沫若“碑学”底子深厚,字里行间尽显骨法用笔,因此,他这个5字牌匾同样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环境与意境的完美统一,自悬挂起来后,深受大众的好评。

  其三,牌匾书法的审美标准究竟是什么?

  从古至今,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情感和意蕴,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它跟书法尺幅的大小无关,跟书法家使用什么字体也没有关系。

  牌匾书法是一种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书写中,必须把这两点要求综合到一起,方可写出好牌匾。

  牌匾书法的审美价值跟其它书法没有区别,因为多了实用价值,才对书法家的综合素养构成了苛刻的考验。

  说到底,牌匾书法的实用价值是指书法形态与场所环境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就如同有什么样的性格,就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才能衬托出更好的气质,一个性格内向沉稳的人,如果穿上奇装异服,肯定会大煞风景。

  那么,牌匾书法的审美标准究竟是什么?

  可以说,没有统一标准,它跟场所环境息息相关。我以为,庄严场所用“碑学”书法更好,消闲场所用“帖学”书法更有趣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