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济南长清交出亮眼成绩单

  1月5日上午,济南市长清区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记者从现场了解到,2022年,长清区紧紧围绕“五个坚持”“七区联动”总体要求,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困难挑战,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303元、23759元,增长5%和5.1%。

  黄河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清除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62项,北大沙河、南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实施济西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完成坡里庄、马岭水库除险加固任务,16处黄河控导工程视频监控、灯塔照明实现全覆盖,黄河实现长久安澜。水资源保护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西关水厂主体竣工验收,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5万立方米,济南经济开发区、创新谷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济南西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完成,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0万吨。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谋划实施136个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7.7亿元;实行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签约引进重大项目52个。

  产业发展实现迭代升级。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瞄准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油济柴创新推出“8+1”新能源产业项目,山水重工等40家企业成立机加工产业联盟,国舜集团打造的“零碳小屋”为“科技冬奥”作出贡献。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北辰、鲁润、奥图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沃德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92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45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4%。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全面梳理高校人才、学科、平台、载体建设情况,建立17套高校资源信息库,梳理各类科研成果967项,180余项科研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加快数字赋能赋效,成功举办中国信息协会数字经济专委会高峰论坛,建设5G基站646个,累计达2005个,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28个,全区数字经济类企业达112家。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华谊兄弟电影城被认定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常春藤商业街被认定为市级商业街;电商产业实现集聚发展,济南西部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驻电商企业130余家,“长清好物”“稻田希望”等直播平台带动网络零售额达15.2亿元;重点建筑业企业实现逆势增长,为拉动全区经济提供了动力;文旅融合取得突破,与山东文旅集团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灵岩片区,将打造“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路的突出亮点。

  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强化基础配套,京台高速改扩建提前18个月建成通车,济南大西环长清段率先实现主体通车,济广高速改扩建加快推进,济郑高铁长清段基本完工,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畅通城区微循环,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强交通堵点治理,完成农高路、澳利路、明发路、水鸣街东段等7条市政道路建设,外联内畅、方便出行的城市路网逐步形成。提升城市面貌,常态化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拆临184处、11.5万平方米,市容市貌明显提升,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任务;城区9条道路雨污分流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污水、雨水管线35公里,困扰群众多年的雨污混流、内涝积水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片区开发,老城片区2082户征收拆迁任务基本完成,60万平方米安置房已完成单体验收,2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预计6月份可实现部分回迁;全省最大的马山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140万平方米安置房全部建成并分房到户,8683户、29765名群众实现“安居梦”。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粮食安全防线持续巩固,完成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粮食总产量26.75万吨,连续十九年丰收。打造特色品牌农业,“扁鹊故里、养生三宝”“四季长清、三桃一杏”农业品牌进一步叫响,长清绿茶、五峰山大樱桃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药材、小杂粮种植面积近2万亩,“三桃一杏”年产量6000万斤,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0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40个。加快发展现代种业,舜丰生物、泉脉农业、前沿生物等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在我区落地发展,永丰种业培育的小麦亩产达935公斤,舜丰生物的植物基因编辑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产业空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改造农村道路107公里,完成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3个齐鲁样板村建设任务,农村人居环境走在全市前列;康养泉乡衔接推进区等重点项目建成运营;五峰山街道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万德街道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神秀谷、马套将军山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逐渐成为长清旅游新名片。促进农村农民增收,规范“三资”管理,复垦盘活土地8791亩,带动农民增收1.17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50万元以上的村达155个。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着力消除重污染天气,完成清洁取暖替代2741户,燃气设施改造3.43万户,煤炭消费总量同比减少3.5万吨,全年空气良好以上天数242天,同比增加13天。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实施“两个清零、一个提标”行动,5个市控以上河流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入黄河口国控断面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实施27个村庄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完成149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47%。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完成34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厉打击矿产资源非法开采行为,取缔非法矿山加工点9处,完成矿山生态修复9个,治理面积500亩;持续推进荒山绿化、低效林改造及森林抚育,完成森林抚育面积3000亩,绿化面积1000亩,获评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一链办理、一业一证”办理事项拓展至47项,452个事项实现“跨域通办”;推动“不见面”“掌上办”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场主体登记网办率和政务服务网办率分别达98%、97%。高效完成大学城管委会机构组建、人员转隶和公开招聘,创新谷片区管理职能实现有序划归;累计向济南经济开发区下放行政权力事项74项。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区属平台公司,济清公司、财金集团完成AA评级,争取上级专项债券7.21亿元,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和项目评审决策机制,招商引资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进一步增强;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出台“聚人才促发展”20条政策措施,推动校地人才常态化交流,17名人才实现校地双向挂职;加快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土地托管面积达2万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清理规范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27家,规范事业单位隶属关系294家;加大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城市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等实现市场化运作。

  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区民生事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1%,16项3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积极稳就业、保就业,安置城乡公益性岗位4265人,新增城镇就业3689人;设立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30家,8处农村敬老院达到国家二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扩建社会面安葬服务设施12处;医保政策全面落实,补助标准提升至670元,居民参保率达95%;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2034套,发放人才购房补贴550万元;新增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达650万平方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处,新增学位873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9%;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实现整体搬迁运营,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深化公交一体化改革,新开通、调整公交线路10条,建设公交场站5处,城乡居民公交出行难、出行贵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改造公共文化场馆36个;新“四馆”投入使用,成为全区文化新地标;开展文化惠民公益演出484场,公益培训218场8000余人次。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暖心”基层治理模式,创建“暖心综治”“暖心网格”等社会治理品牌,全区1078个网格实现“一网统管暖心事”;积极打造“阳光法援”品牌,成立全省规模最大的“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084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围绕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经营性自建房、企业生产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健 报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