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任校长23年,让复旦起死回生,劳苦功高,如今却鲜为人知
一所大学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校长。遇到一位好校长,学校就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校长,其履职经历,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缩影。近段时间,我在介绍一些国内著名的大学校长,让大家通过不一样的视角,了解高校和高教。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为了不让大家怒火中烧,我先说明下,此此李非彼李,我要介绍的是民国时期复旦大学的老校长,而非那个“臭名昭著”的TW政客,一定注意,这二人风马牛不相及!
让复旦起死回生,为维持和发展复旦作出巨大贡献
1883年,李登辉赴新加坡读书,1891年,赴美到威斯雷阳大学、耶鲁大学求学,1899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05年回到上海,后出任复旦公学教务长,兼授英、法和德文等科目。
1912年,在上海吴淞的复旦公学毁于战火,后迁入上海徐家汇的李公祠。1913年,复旦公学成立校董事会,李登辉被推选为校长。在李登辉的领导主持下,复旦公学在1917年正式改组为大学,设文、理、商三科。
此时,创立不久的复旦资金匮乏,加上李公祠的人发起诉讼,想把驱逐出去,此时的复旦可谓是“存亡危急之秋”。但时任校长李登辉并未退缩,他到南洋各地向华侨募捐,用所得资金在上海江湾购地,另辟校址,让复旦大学起死回生。1922年,复旦正式迁往江湾办学,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复旦终成气象恢弘之学府,至今仍受用。
20多位弟子成为大学校长
李登辉在复旦大学校长任上,主张“学术独立,思想自由”,重视教学和科研。1927年,在他支持下复旦突破旧传统,开始招收女生。尽管作为校长校务繁忙,但李登辉仍坚持参加一线教学。在他的直接培养和领导下,当时的复旦中出了许多人才,光是后来当上大学校长的就有二十多人,其中不乏许多名校长。比如浙大校长竺可桢、清华校长罗家伦、四川大学校长程天放,等等。
他还倡导“服务、牺牲、团结”的“复旦精神”。1930年,他在《成功的意义》一文中提到,只有以牺牲、博爱换得的成功,才能万世不朽,与日争光。1943年,李登辉教育学生:“诸生当切记复旦之精神为牺牲与服务,出校以后务须发挥复旦之此种精神”。这六字精神,既是李登辉对复旦师生的嘱咐,也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
李登辉一生中办成的“最大一件事”,就是维持和发展了复旦大学。晚年时期,他多次对学生说,“我归国后,一生旨在复旦,一生只当复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
为了办好复旦大学,李登辉倾其所有,谢绝从政,不置产业,一生清贫,专心服务复旦,“把学府当家庭,以学生为儿女”。
由于劳苦功高,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复旦学生提议为李登辉立传,但他却一口否决,回答说,比我能力强得多的人都没有留下记载,我为什么要留下任何记载呢?
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直到今天,这位为复旦奉献一生的老校长,还不为众人所知。反而是他的多位学生,留名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