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文版2023年第1期文章速览
论文||固体地球
21世纪板块构造
郑永飞
文章概括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更新了有关动力学解释和地质学应用, 将其升级成为一个运动学-动力学理论, 为认识和理解地球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提供了地球动力学基础.
马尼拉海沟北部沉积物物源示踪: 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评估
王策, 崔贺旗, 曾乐田, 苏明
基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方法, 文章约束了马尼拉海沟北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搬运路径. 分析发现: 海沟北部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台湾岛, 并非邻近的吕宋岛; 沉积物存在重力流和深水环流两种不同的输送模式.
深部地下多物理场观测研究——淮南?848m深地试验
王赟, 杨亚新, 孙和平, 谢成良, 张启升, 崔小明, 陈畅, 贺永胜, 苗强强, 穆朝民, 郭良辉, 滕吉文
相对于地表, 深地环境具有振动噪声低、电磁干扰小的“超静、超净”地球物理场观测优势, 有利于实现多物理场的长期、高精度观测, 使得一系列地球科学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在淮南潘一东矿?848m深部地下实施的首次放射性、重、磁、电、六分量地震观测证实了深地的观测优势.
论文||表层地球
倒数第三次冰期冰量和太阳辐射对中国东部水文气候的影响
王权, 袁莎悦, 梁怡佳, 赵侃, 邵庆丰, 张振球, 朱军吉, 孔兴功, 汪永进, 蓝江湖, 程海, 夏程尉, 李毅
轨道尺度东亚季风降水特征一直悬而未决. 本研究提供了中国东部南京葫芦洞一支石笋的多指标记录, 这些指标记录主要反映研究区水文气候状况. 这一新证据表明, 倒数第三次冰期中国东部降水受到冰量和太阳辐射的共同影响.
中国落叶栎类末次冰盛期避难所及冰后期分布变化
郝倩, 刘鸿雁, 程颖, 宋照亮
结合古生态学、谱系地理学和物种分布模型等多种方法, 揭示我国落叶栎类末次冰盛期避难所及冰后期迁移, 解读我国北方栎林迁移的驱动机制, 对评估未来森林变化趋势以及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具有重要价值.
全球极端降水的热力学驱动机理及生态水文效应
尹家波, 郭生练, 王俊, 陈杰, 张权, 顾磊, 杨妍, 田晶, 熊立华, 张尧
综合水文、大气、遥感、生态等多学科手段, 从物理过程解析极端降水演变归因并预估未来生态水文情势. 基于水热通量变化探讨了全球极端降水的驱动机理, 采用地球系统模式和陆面模式预估了未来极端降水及碳收支效应.
过去千年中国耕地网格化重建与时空特征分析
何凡能, 杨帆, 赵彩杉, 李士成, 李美娇
利用基于历史文献的千年省区耕地序列, 通过构建耕地网格化分配模型, 重建了24个时点、10km分辨率的耕地网格数据, 再现了近千年中国土地垦殖以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为中心, 向周边丘陵山地乃至边疆拓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论文||大气海洋
CMIP5和CMIP6气候模式中平流层极涡春季最后增温过程
胡景高, 刘泽萱, 徐海明, 任荣彩, 金大超
文章评估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六阶段的模式(CMIP5/6)对平流层最后增温(SFW)的模拟能力, 发现CMIP6对北半球SFW的模拟能力有显著提升, 而对南半球SFW的模拟能力与CMIP5相当, 并且CMIP6高顶模式对SFW的模拟优于低顶模式.
干旱事件对全球干旱区生态系统胁迫作用的长期变化
于晓晶, 张丽霞, 周天军, 张星
1982~2015年全球干旱区干旱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干旱对应的降水偏少程度缓解, 温度和大气干燥度偏高程度加剧, 地表水分收支和土壤湿度匮乏程度略有减弱, 植被生长受限程度总体减小, 由大气干燥度主导的干旱胁迫作用在增强.
论文||行星空间
中国古代疫病发生率与太阳活动相关分析
陈思, 魏勇, 乐新安, 徐凯华, 李明锟, 林巍
使用近2000年的历史疫病数据与太阳活动数据进行分析, 比较它们的周期性变化和趋势变化. 结果表明, 疫病发生率与太阳黑子数具有相似的周期性变化, 趋势变化的一致性也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