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迫杰万米跑出27分56秒:日本凭什么成为马拉松第三强国?

近日,刚刚30岁的大迫杰在波特兰田径节上,以27分56秒的成绩夺得了男子万米的A组冠军,在休息12分钟后,他又以29分4秒的成绩获得第二组万米比赛亚军,而且这个成绩,仅仅比本组冠军慢了0.28秒。

在日本,实力强劲的大迫杰并不是个例。2020年,日本田径在各个项目,成绩都领先于中国。


而在今年2月底的第76届日本琵琶湖马拉松赛上,日本选手铃木健吾以惊人的2:04:56再次刷新日本马拉松国家纪录,也是非黑色人种第一次跨进205大关。

不仅如此,在这场比赛中共计42名选手跑进210大关,而且前21名的成绩均高于我国任龙云创造的2:08:15的全国纪录。


你是不是和咚小姐一样充满疑问,同样都是亚洲人,为什么日本人这么能跑?


国内兴起跑步文化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但对于日本而言,跑步早成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说到日本人爱跑马拉松,就不得不先提在日本最受喜爱的另一项路跑竞赛项目——箱根驿传了。这项比赛从1920年创办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驿传源自于江户时代(1603-1868),当时有一些“快递员”被专门雇佣负责在东京和京都之间传递重要消息,他们没有什么行路工具,也没有可以代步的牲口,能够依靠的只有双脚,消息紧急,再加上中间有些路段比较危险,这些人一个个都练出了飞毛腿。而驿传便是在此基础上打造的竞赛形式,一经推出,就立马受到了民众的欢迎。


而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跑步氛围再一次爆发。在当时,日本作为战败国,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因此政府和一些企业从那时候开始推崇马拉松,希望用运动精神来重振民族精神。

而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到来,则再次成为了日本马拉松文化的引爆点。日本强者统治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田径赛道。1965年,在当时最快的11名马拉松选手中,日本人就占据了10人。1966年,他们在前17中占据15人。


2007年首届东京马拉松的举办,再次将日本的马拉松热潮推向高潮。

火热的氛围,促生了更多的跑者。根据路跑协会的统计,仅仅在2005-2010年,日本完成全马人数从10万暴涨至60万,业余选手在全球中的占比从不足10%上升到了25%以上。这使得日本成为了规模最大的痴迷跑步的国家。


在日本,有传承了100年的箱根驿传,还有举办了76届的琵琶湖马拉松,马拉松传承悠久。在日本马拉松圈子,传奇教练中村的一句话被奉若神明:“天赋有上限,但努力的付出则没有”。

在日本,长跑精神为举国认同的理念。他们称长跑为“完善人格的运动”。东京马拉松的经典口号“一走入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不仅如此,日本也特别重视体育教育,小学操场上永远有孩子在奔跑和各种体育锻炼,孩子的身体教育被视为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之一。ASICS的含义“健全的心灵寓于健康的体魄”,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教育。


在日本很多大城市也有数量众多的“跑步服务站”,比如在东京跑步圣地皇居附近,就有好几个跑步服务站,这些服务站可以寄存衣服,可以租借跑步装备(鞋子、衣服应有尽有),可以洗澡。哪怕你只是临路过一个城市,只要想跑,都可以租一套衣服去跑步。

在日本的动漫里也经常能看到,主角跑步的画面;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也热爱跑步,一跑就是30多年,曾专为跑步写了一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在这样全民跑步的氛围中,日本出了很多运动健将。


《The Way of the Runner》一书的作者芬恩表示:“在日本,职业跑者也是明星,走在街上也会被要签名。他们就像是美国的NBA球员一样知名。”


生活后顾无忧,才可以在训练中竭尽全力,日本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日本之所以有这么多优秀的跑者,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些企业对他们的大力支持。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日本大约有60支队伍,30支男队,30支女队。每支队伍大约有20名有偿的职业跑者。这样算下来,日本大约有1200名职业精英跑者。


他们全然不用为生计忧愁,专心训练和比赛就行。所以对于很多在读书期间有练长距离项目经验的学生跑者来说,成为一个全职跑者也是一个不错的就业方向。

实业对旗下跑者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除了给发钱之外,还会尽力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生活和训练保障。企业成立一个长跑队(实业团),跑者既是团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企业的正式员工。等他们的跑步生涯结束,他们可以继续留在企业中任职。


而且在2016年年初,日本田协还公布了一个非常诱人的奖励政策——里约奥运会上打破日本国家马拉松纪录,可以拿到1亿2千万日元的奖金。

这种鼓励政策,推动了选手职业化发展。最强公务员川内优辉也在2018年辞职成了一名职业选手,相信这些才使得跑步“热爱+活下去”成为可能。顶层的激励机制,也带来更多基础奖项。企业也愿意为跑步的优秀选手提供赞助和训练,来帮助更多人实现以跑步为生的生存模式。


从1949年开始跑步的三代人,到从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到大学的箱根接力挥洒热血,到企业与公共设施带来的跑步便利,到精英选手的激励计划,到无处不在的训练体系和文化传播,整体构成了日本这些年跑步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西方寻找提升跑步速度的科学方法时,日本人对于马拉松依然有着相当“愚蠢”的老式浪漫观点。他们认为,大量的付出完全可以克服天赋的缺乏。

根据《runner's world》的报道,为了准备2007年的世界马拉松锦标赛,一名教练要求他手下的选手每天凌晨4点起床吃饭,上午跑60分钟,中午跑90分钟,晚上再跑60分钟,每周的跑量要达到200英里(322公里),每天如此,一个训练周期是20天。

就是这样“愚蠢”的办法,日本跑出了世界顶尖的田径运动员。

当然,跑步文化在日本沉淀了上百年,最终有了不错的结果。而我们国内马拉松近几年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时间去沉淀,也许再过两三届奥运会,称霸田径赛场的也会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