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素养、核心素养?学校体育热点
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基本共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素养本位”阶段[4],而推动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标志。
从各国体育标准的课程实施要求来看,部分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课程实施要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但这还远远不够,各国仍然需要树立更加明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方式,以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出发,关注与体育学科内容相关联的、重要的、整合的现象,创设基于现实的复杂或开放性情境,建立与学生当前运动经验紧密对接、在复杂程度上逐渐提升和演变的活动单元,为课程实施提供系统化的整合性载体。另外,各国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突破“课程实施仅限于课堂教学”局限的趋势,注重学校体育社团、体育运动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学校体育日等的开展,将课程实施的范围进行了拓展,构建了初步的“大课程观”实施格局。实际上,学校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应当放在未来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上。基于此,必须进行课程观念的大变革,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应该体现出开放、多元和个性化的特征[18]。在体育课程领域,基于“大课程观”而推进课程实施的要求更加迫切,这是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通过多种途径推进课程实施的机会和载体更多。当然,“大课程观”的课程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管理机构通力配合,在工作量认定、评价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清晰而且人性化的措施。相信随着对核心素养的不断重视,各国也将会创造出更多独具特色的“大课程观”实施方式,从而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2017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解读)季浏
因此,在借鉴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关于体育素养概念的相关研究,体育素养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获得利于全人生存发展的运动要素的综合,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这些属性中,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参与利于生存发展的运动的动机;体育知识是指个体获得的利于生存发展的运动的知识;体育行为是指个体的利于生存发展的运动模式;体育技能是指个体在利于生存发展的运动中展现的动作能力;体质水平是指个体体质健康水平,反映个体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等方面的情况。
[1]陈思同,刘阳,唐炎,陈昂.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的理解——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7,37(06):41-51.
[2]尹志华,孙铭珠,汪晓赞.核心素养视域下发达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比较与发展趋势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06):626-632.
[3]赵富学,程传银,尚力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问题及其破解之道[J].体育学刊,2019,26(06):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