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学院,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33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

  谜之存在的“独立学院”

  在很多家长和考生眼中,独立学院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2020年高考,广东某考生考了632分的好成绩,位列理科全省7411名,成绩非常优秀,最后被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录取。

  消息传出后一片哗然!因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属于过去的三本学校, 2019年在广东的理科最低投档线是441,比电子科技大学要低200分左右,学费是电子科技大学的3倍多。

  电子科技大学是“211”“985”重点建设大学,也是“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录取分数线很高,是很多高分考生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在广东投放的招生计划是15个专业137人,最低投档分637。

  该考生是冲着电子科技大学填报的志愿,尽管考生的分数上不了电子科技大学,但他完全可以考上一所一流大学。

  出现“高分低报”,肯定是不了解独立学院的性质,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误认为就是其985母体学校。

  如此的信息不对称,让很多家长和考生对独立学院心生芥蒂。

  其实,独立学院有独立的院校代码,在一、二、三本分开录取的省份,独立学院属于三本或二本招生。

  包括山东在内的很多省尽管早已实行批次合并,但在志愿填报时还是需要分辨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

  独立学院“独立”在哪里?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独立学院的名称一般是以母校+学院的格式来命名。如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等。

  有时凭借名称难以判断是否是独立学院,需要通过权威渠道仔细辨别,如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等都是独立学院,而非二级学院。

  志愿填报要躲过的“坑”

  新高考实行“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模式,大学的二级学院与独立学院一样都成了志愿填报的基本单位,考生有可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从2008年以后,独立学院录取的新生,由独立学院统一发放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不再颁发母体学校的学位证书。

  也就是说,独立学院颁发的毕业证、学位证书上均要署独立学院学校全称,让人一目了然就知道这是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与母体学校并不一样,这是考生必须要注意的。

  独立学院的转变路径

  如今,有些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变成了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如原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2005年由中国海洋大学申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属的青岛伊力特德泰科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经教育部批准,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青岛工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齐鲁理工学院。

  当然,也有些独立学院转变成了独立设置的公办高校。2019年12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拟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公办的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转设为公办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转设为公办的新疆科技学院,开创了我国独立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先河。

  也有些独立学院回归母体,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现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据统计,全国独立学院的总数量在2010年达到323所,到2019年下降至257所,2020年6月份下降至246所,2020年12月24日之后,我国的独立学院只剩下213所,超过1/3的独立学院已经先后完成了转制。

  独立学院的学费门槛

  2020年在山东招生的独立学院,学费每年最低1万元,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费在每年2万元上下,如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年学费46,600元,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国际班年学费8万元。

  团长提醒,考生报考要充分考虑家庭经济状况,量力而行。

  同时,家庭条件优渥但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可以多考虑独立学院,毕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

  独立学院的分数较低

  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大都属于社会比较热门、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但与普通公办学校相比,办学条件有限,收费偏高,高分考生报考独立学院的积极性不高,造成独立学院多年来招生录取分数线较低。

  学历不影响考公考研

  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招生计划招收的学生,国家承认学历,学生毕业后在录用、考研、公务员报考及其他方面待遇均与普通本科完全相同。

  针对就业市场上的文凭歧视问题,2020年12月教育部提出“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坚决反对就业歧视。”毕竟,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才是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胜出的最重要筹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