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劝谏齐王的几句对话耐人寻味。孟子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王说:“不若与人。”孟子说:“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说:“不若与众。”
大致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比不上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获得的快乐。与少部分人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比不上与多数人一同欣赏音乐获得的快乐。
懂得分享,快乐就会增长。
白居易曾经说过:“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说的正是分享的道理。
明朝时期,朱棣曾七派郑和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给他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特色,并同它们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从而得到了它们的尊重和认可。
那些国家纷纷奉明朝为天朝,并每年按时进贡,使明朝越来越富裕。朱棣运用成功的外交手段,让周边的国家分享了明朝的强大与繁荣,使朱棣在当时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君主。
正因为朱棣懂得分享,为明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分享也会是一种幸福。我一直以为幸福是来自拥有,甚至是独自占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独自拥有一件别人没有的东西,能够引来其他人不尽的艳羡。
而沐浴着羡慕的目光,被赞叹的品评包围确实也是一种快乐。但这真是一种能被称作幸福的快乐吗?
体验幸福,是一个需要修炼和学习的过程。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感受幸福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啊,正如孩提时躺在慈母的怀抱里接受乳汁的哺育,没有人告诉,他也会感受到幸福的甜蜜。
那么,怎么还需要“修炼和学习”呢?其实,幸福不单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社会化了的人对幸福的体验。
相对幸福客体来说,幸福主体的素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制约着人感受幸福能力的水平。
一个人是否热爱生命,是否热爱生活,是否懂得被爱,是否懂得爱人,这一切都左右着人对幸福的感受和创造。
也就是说,人能否感受和创造幸福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逐步提升的。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提升他们感受幸福的水平与创造幸福的能力的过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