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赋能教育助力,绘就山区26县共富新图景丨看浙江开放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杭师大
为深入贯彻省委关于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动员全省高校聚焦山区26县发展所需所盼,充分发挥干部人才专业优势,集成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各高校积极响应、认真组织,干部人才主动担当、冲锋在前,在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上彰显了担当,展现了作为,贡献了力量。现将首批30个创新案例的有关经验做法予以刊登连载。
“教育之江”推出栏目“人才赋能教育助力,绘就山区26县共富新图景”,敬请关注。
-? ?浙江开放大学? ?-
体系联动,共谋举措,明确共富路径。学校党委研究出台《推进干部队伍干部工作系统性重塑实施计划》,党员干部带头落实帮扶团队,在当地创设“党员加油站”,建立“党员之家”“和合书屋”。组织各级干部人才协同制订并推动落实《浙江开放大学助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行动方案》,大力实施“数字化改革赋能”“开放大学综改强能”“教育帮扶协作增能”三项工程。驻点干部协助街头镇张家桐村制订《村规划》,成为全县首个审批通过的村级规划。协助推进天台县黄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天台黄茶数字大脑和智慧未来茶厂,列入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
校地携手,共育智能,增强共富动力。组织专业团队合力打造“匠心说”工匠系列精品视频资源和公开课资源。开发“浙学通”等学习平台,搭建以“浙学码”为载体的交互式学习场景。联合街头镇开展行政村两委干部业务培训,派出思政名师和专家教授,专题讲授农村工作技能。举办天台县“三新”(新农民、新农村、新产业)共富领头雁专题培训,推动帮扶模式由“帮户扶村”扩展到“联乡带县”。建农村书屋、农村文化礼堂,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街头镇浙酋村打造成为全省首个农村“浙江省终身学习示范基地”,为山区农民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终身学习环境。
协力同心,共促引培,强化共富支撑。学校妇联与街头镇妇联签署了校地共建协议,学校知联会联合办学体系党外知识分子,共同推进“美丽庭院·共富共美”示范村创建。学校农学专业师资团队以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为领头雁孵化器,建立农民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基地,开设10余项帮扶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根据各村实际,邀请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专家教授,为帮扶村发展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
-? ?浙江音乐学院? ?-
坚持“文艺惠民”与“文艺乐民”相结合。积极响应地方需求,组建了由300余名师生构成的10余支“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把舞台和阵地搬到田野和车间,通过“每月一演出,一月一骑兵”的形式,面向群众开展音乐培训、文艺讲座。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相继在淳安文昌、绍兴柯桥、宁波象山等地开展各类艺术乡建活动30余场,直播点击量累计达600多万。组织一批音乐创作人才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作了《渔老大》、《文屏就是我家乡》、《美丽何家村》等多部反映美丽乡村建设的作品,满足群众对文艺生活的需求。
坚持“送服务”与“种文艺”相结合。先后派出2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与淳安县建立了长效文艺活动机制,组织开展“百场演出进基层”活动,让艺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淳安人民群众的生活。由高层次文化人才组成的首批“文化特派团”,赴山区26县的永嘉、泰顺、三门等三地进行结对服务,选派1名“艺术乡建”专家,通过结对指导帮扶本土文化人才、文艺精品展演展示、合作开展实习实践等方式,推动学校高层次人才与山区26县基层人才常态化互动交流,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文化人”与“以文育人”相结合。组建由党员教师、青年团干为主体的艺术宣讲团,在结对村、结对地以音乐、舞蹈、微党课等多种艺术形式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将党代会精神从“书面语”转化为“声”入人心的“百姓话”,累计近万名机关干部、大中小学生、普通群众和村民到场聆听。依托乡村音乐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乡村音乐人培育”计划和“乡村复兴少年宫”计划,建立了一支有情怀、有能力、高水平的音乐教学团队,利用周末时间传授音乐知识,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
-? ?杭州师范大学? ?-
“党建共建工程”促发展。连续三年选派干部挂职任驻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帮助西岭村销售农产品、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和职工疗休养基地,扎根千岛湖村上好“乡村文化课”、保障重点村建设等,全面助力薄弱后进村。依托学校与石林镇设立的“党建共建共同体”平台,以派驻干部结对村—石林千岛湖村为示范,定点帮扶“村两委”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历时一年,千岛湖村有了新模样新颜值,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湖滨新村。
“人才智桥工程”推振兴。牵引2家博士科研团队立足当地企业发展需要,研发水上运动延伸项目—运动康复疗养馆。引荐浙商总会体育产业秘书长刘洋博士、吴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王晓燕担任导师,为石林创建国家休闲运动特色小镇出谋划策。与石林小学开展长期支教活动,暑期累计选派15支师范专业学生团队为留守儿童带去丰富多样的乡村兴趣课。组织10余支学生团队深入乡村,联合镇卫生院为中老年人提供推拿理疗、心理辅导等康养服务,联合镇农业发展公司开展直播带货、电商培训等数字赋能乡村活动,实打实地把志愿服务做进百姓的心坎里。
“项目带富工程”助产业。充分发挥学校美术设计、文化创意、环境设计等学科专业优势,为石林镇农副产品量身设计制作“仙活石林”品牌。积极打通“省高校后勤市场”渠道,协助石林创建日晒面仓储基地、农特产品馆自营平台,形成农特产品“从田间到商品”的完整产业链。陆续投入帮扶资金近400万元,将资金运用到茶园村物业楼和双西村文化礼堂改造提升帮扶项目中,翻新后的物业楼成功招租,新文化礼堂也成为了村民民生福祉。设立石林旅游专线,每年组织学校600余名教职工到石林镇疗休养,助力当地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业态发展。
责任编辑丨方柔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